朱小春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數學的課程標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要求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此情形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然難以適應當前高中數學教學的要求,也無法充分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探索更為科學先進的教學方法,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推動高中數學教學的發展。本文從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出發,提出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改革策略
在現代社會,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難以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高中數學教師要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構建出符合高中生認知規律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增強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數學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理論知識,還要加強對他們個體能力的培養,包括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推動數學課堂的改革,將教學重心由知識轉移到素養上來,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打造生動數學課堂
現如今,多媒體已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并表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高中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抽象性,以至于學生學習理解的難度比較大,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融合圖片、音樂、視頻等多種形式的資源,將數學知識以形象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打造出生動的高中數學課堂,降低學生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的難度,促使他們主動地進行觀察和思考,進而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立體幾何的時候,許多學生由于自身的空間想象能力不足,難以對幾何體形成全面的認識,無法很好地理解面積、體積的相關知識,在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十分吃力,甚至于影響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計算機軟件為學生多角度地展示幾何體的形狀,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相應的立體模型,使他們對相關知識形成更為深刻的記憶和理解,同時也可以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運用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的一個重要理念。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搭建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應用方法,才能加強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深化其對于知識的理解,使他們能夠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生活中的場景和問題當中,不僅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思考和探究的積極性,還能夠鍛煉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不等式的時候,教師可以綜合方程與函數方面的知識,設計一個生活化的問題,如:超市中某商品的售價函數為f(x)=15-3t,15天的銷量函數為g(t)=80-3.25t,求該商品日銷售額的最小值與最大值。在解題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理解和運用函數不等式的知識,有利于提升本課教學的效果,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當中的妙用,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
三、運用合作學習,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課堂目標。合作學習有利于改變傳統教學中“一言堂”的現象,增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在數學課堂上形成合作與競爭的良好風氣,以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通過小組之間的競爭增強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動力。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鼓勵和幫助,增強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與他們進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適當地為他們指導,提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函數的圖像時,教師可先為學生講解相關的基本知識,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學習的方式開展習題訓練,教師提出一個函數公式,小組內部進行討論交流,最先畫出正確的函數圖像的小組獲得勝利。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函數圖像的掌握,還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營造出活躍積極的氛圍,即便是一些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也能夠被這種氣氛感染,從而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數學學習效果的提升。
四、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水平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知識聯系生活以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等多種措施,推動高中數學教學的改革發展,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邱鋒琴.淺析高中數學素質教育改革的實踐策略[J].數碼設計(下),2018,(11):151-152.
[2]石玉臺.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改革存在問題的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8,(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