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已經成為了課堂教學研究過程中的重點話題。因為閱讀和寫作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因此教師需要將寫作與閱讀教學融合為一體,教師通過“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讓閱讀和寫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相互滲透。這篇文章從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方法、閱讀與寫作間相互融合等方式提升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從而提升高中學生的綜合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以讀促寫應用
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綜合核心素養是一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以及歸宿。寫作課堂教學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最主要途徑,同時還需要閱讀課堂教學的輔助教學,從而促進以讀促寫教學。以讀促寫的基本課堂教學觀念是通過閱讀課堂教學提高高中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積累寫作材料以及培養情感,從而潛移默化地促進了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以讀促寫的課堂教學策略雖然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針對實際課堂教學而言,在具體實際運用中依然存在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結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征與實踐,嘗試與探索更加有效的以讀促寫課堂教學策略是教育界關注的主要話題。
一、不斷積累豐富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語文科目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然而作文在語文考試中占的分值是最大的。可以總結出語文作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在高中語文作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以讀促寫的課堂教學形式,可以引導高中學生在整個閱讀中進行有意識地積累寫作方面素材,讓高中學生在進行寫作時,有內容可以寫,有感情可以抒發。
例如,我們在學習《江南的冬景》這篇文章內容時,首先,教師需要充分應用網絡多媒體教學播放江南美麗的山水風景畫面,指導學生朗讀全文,并且播放《江南美》以及《茉莉花》等音樂作為高中學生進行朗讀的背景歌曲,讓高中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內涵。其次,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作者應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以及寫作技巧描繪江南美景。最后,經過閱讀進行深層次的考慮:這篇文章在開始是怎樣使用“總寫”的方式概括江南冬景的。長此以往,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教師讓學生掌握寫作方式,提高寫作素養
在高中語文作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積極指導高中學生對學習到的知識內容進行深層次分析和研究,讓高中學生有效地掌握寫作方式以及寫作技巧。教師在進行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既要讓高中學生學習掌握知識,還需要學生從學習文章中,借鑒寫作方式和寫作技巧。
例如,我們在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文章內容時,第一,教師需要應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水滸傳》當中的有關視頻片段,讓高中學生針對這點知識內容有一個比較感性的認識。之后,引導高中學生深刻感悟課文中怎樣進行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述,充分體現人物性格特征、人物的思想:(一)從“林沖要去沾酒來吃,離開草料場的時候,將火炭蓋好了將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的描述中,體現出他安分守己以及辦事謹慎的性格特征。(2)描寫林沖隨身攜帶刀槍這一細節,充分展現了林沖認真仔細以及小心慎重的性格特征。描寫林沖細致的動作,既展現了林沖的心理動態,還彰顯了他聰慧勇敢和武藝精湛的特征。教師需要讓高中學生有意識地掌握這些方法和技巧,并且結合高中學生布置和“描寫人物”有關的命題作文。讓高中學生通過描寫動作,進行細節描繪,去體現人物思想、心理活動,讓他們理解和掌握寫作技巧和方式,從而達到提升寫作能力的目的。
三、閱讀與寫作相互融合,使得語文全面發展
在高中語文寫作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以讀促寫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將閱讀以及寫作融為一體,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及寫作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展開作文課堂教學,引導高中學生在閱讀時,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效融合。這不僅可以讓高中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從課文中學習和掌握怎樣描繪景物的寫作方式,還可以通過閱讀與寫作進行融合的以讀促寫形式,使得高中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學習和借鑒,學會靈活使用課文中的寫作方式和寫作技巧。
例如,我們在學習《荷塘月色》這一課時,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選擇一部分描寫的重要句子,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讓高中同學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學習并且借鑒文章中的寫作技巧和方法。除此之外,還需要讓高中學生深層次朗讀課文和寫作方式,從而有效地提高閱讀與寫作水平,使得高中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現今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需要重視閱讀練習的意義與價值,進行培養高中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養成優良的閱讀積累知識內容習慣,將寫作練習與閱讀教學融合在一起,提高他們綜合語言應用以及感知水平,從而提升了高中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小林. 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激發寫作熱情[J]. 語文天地,2014,(04):66-67.
[2]葛翔. 作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J]. 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3,(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