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雪
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提出和深入,傳統灌輸式教學策略的弊端日益,亟需進行全面改革與創新。探究式教學方法逐漸展現出了其功能和作用,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與青睞。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精心設置教學問題、組織實施合作教學、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三個維度出發,系統地分析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的科學策略和具體路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探究式教學方法;運用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轉變落后的教學行為和方式,調整教學的結構、策略和體系,以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習,引領學生知識、情感與能力的全面發展。探究式教學方法與新課標理念和要求相吻合,可以極大地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和狀態,激發教學的生命和活力。所以說,每個小學數學教師都需革新觀念、更新思想,探索并運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最終讓整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精心設置教學問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可以說是探究的開始和起源,問題的設置和提出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不再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和狀態中,展開自主性的學習和探究。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徹底轉變單向灌輸的方式和傾向,依據數學課程知識的重點、難點和要點內容,設計出具有啟發性和探究性的問題,且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符合,從而能夠更好地激發起學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以觸發學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在連貫的思維狀態下展開對問題的思考、對知識的探究,并逐步深入到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去。
例如,在教授《四則混合運算》時,本節課程的內容主要以計算練習為主,但長時間的計算練習很容易使學生們產生消極的情緒,導致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低效。所以,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實施問題教學法展開教學。上課后,教師先帶領學生們復習前面所學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方法,鞏固學生們的基礎。隨后,教師再提出幾個問題,通過問題來啟發學生們的思維。提出問題后,教師會給予學生們獨立思考的空間,鍛煉學生們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教師通過精心設置教學問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組織實施合作教學,促進學生合作探究
合作教學對于廣大教師來說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能夠發揮出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讓探究的過程可以得到深化。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革新過去統一性的班級授課模式,積極地組織和實施合作教學模式。首先,教師應對班級內的學生展開全面且深入地了解,據此來建科學合理地小組成員劃分,確定每個人的職責與分工;其次,教師則需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對之前自主探究的問題,展開組內的討論、互動和交流,分享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在合作探究中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探究效果。
例如,在教授《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時,教師先利用課前準備時間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小組成員劃分好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們展開本節課程的學習活動。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會布置一些探究任務,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在學生們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會要求學生們協調配合,分工明確,以便更加高效的完成本節課程的探究任務。這樣,教師通過組織實施合作教學,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
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強化學生實踐探究
生活是知識產生的源泉和最終運用的歸宿,數學知識更是與現實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所以聯系生活實際是實施探究式教學的有效路徑。這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積極地拓展教學思路和范圍,以現實生活為教學的出發點,積極地觀察、挖掘并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實際體驗相關的案例、素材和資源,并將其巧妙地融入到教學實踐過程中去,從而創設出與實際相符的生活情境。布置實踐性的探究任務,促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深入到實踐過程中展開探究,以強化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本節課程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上課后,教師先引入生活中的實例。如,教師以超市購物為例:小明購買了一瓶可樂,價格為3.5元,購買了一根鋼筆,價格為53.6元。小明有100元,那么小明還剩多少元?通過生活中的問題,使得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這樣,教師通過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總而言之,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學科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是教師革新教學策略的直接體現,同時也是推進新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所以說,每個小學數學教師都應當徹底地轉變觀念、更新思想,把握課程改革發展和變化的趨勢,認清現階段的教學任務、目標和要求,并結合現實學情來展開積極地探索,從而通過精心設置教學問題、組織實施合作教學、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等策略的實施,來落實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全面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蘭銀,閆萍.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方法應用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7,4(44):379-380.
[2]隋洪濤.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現狀與優化方向[J].教育現代化,2017,4(43):33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