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女賢



[摘 ? 要]追求“教-學-評一致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原理,通過確立教學目標,規劃教學過程,設計評價任務,由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引領課堂教學,實現教書育人。在“糖類”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實驗探究、匯報講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性,再通過不同的評價主體,結合使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落實評價目標,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評價;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32-0066-03
如何有效進行教學?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如何?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是我們廣大一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而“教-學-評一致性”作為有效教學的一個基本原理,越來越受到一線教師的關注。
一、“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分析
1.教學實踐模型
崔允漷教授提出了“教-學-評一致性”理論,他將“教-學-評一致性”定義為在整個課堂教學系統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課堂評價這三個因素是一致的,都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如圖1),也就是所學即所教,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高度匹配。課堂教學有效性主要在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在于學生學習成果的質量如何,以及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學會了什么。因此,課堂教學設計應先分析學生學情,剖析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設計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任務,用來檢測學生的學習目標,再結合可操作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借助問題情境提升化學素養。這樣,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與評價任務就會形成一個整體,具有一致性。本文結合蘇教版化學2《糖類》一課的教學實施,關注“教-學-評一致性”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讓不同階段的教學與評價相結合,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應用,構建一個“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踐模型(如圖2)。
2.教學目標與評價目標
制訂清晰的教學目標是確保“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在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新課程中,教學目標就是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推進有效教學改革。本文以課程標準為參照,結合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根據學生實際,設置蘇教版化學2《糖類》的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
2017年版課程標準中對《糖類》的教學要求是:結合實例認識糖類等有機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應用;認識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認識官能團與性質的關系;知道有機化合物之間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以此設定如下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經驗和教材分析糖類的組成、存在方式和物理性質,確立有機化合物的認識視角。
(2)通過學生實驗和結構分析探究葡萄糖的化學性質,初步形成基于有機物官能團結構對物質性質進行探究的實驗模型,幫助學生認識有機化合物。
(3)通過設計淀粉水解產物的實驗方案,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與分析推理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水平和創新意識。
(4)通過視頻“變廢為寶”,領會化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綠色意識。
評價目標:
(1)通過學生的交流表達,診斷學生認識物質的水平,包括孤立水平和系統水平。
(2)通過學生小組實驗操作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分析,診斷并發展學生的實驗探究水平以及宏微結合的認識水平。
(3)通過學生對淀粉水解產物探究實驗方案設計的交流和點評,診斷學生實驗設計的水平,發展學生的證據收集與推理能力。
(4)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與點評,診斷并發展學生對物質轉化思路的認識水平及其對化學價值的認識水平。
3.教學評價量表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通常采用作業、考試等方式評價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這種評價方式存在片面性,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表現、課堂參與情況以及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等指標。針對本節課的各教學環節,筆者參考相關文獻設計了《糖類》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評價量表(見表1),綜合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情況。
二、教學實踐環節
環節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學習任務1】大聲朗讀,展開思考。
【評價任務1】診斷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
【教師活動1】先用詩歌“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吧,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的?!保ㄌ└隊枺┮n,再講述綠葉光合作用的反應原理。
【學生活動1】全班學生一起大聲朗讀,從詩歌的意境中了解葡萄糖的來源與作用。
【教師評價1】聲音洪亮,精神飽滿。
設計意圖:創設詩歌情境,讓全班學生一起朗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詩來引課,創造一種美的意境,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讓學生明確糖類在生活中的價值。
環節2:了解糖類的組成
【學習任務2】閱讀課本,分析、討論、回答問題,探究糖類物質組成的規律。
【評價任務2】診斷學生認識物質的水平,包括孤立水平和系統水平。
【教師活動2】展示糖果、蜂蜜、蔗糖、淀粉、棉花等實物。結合生活中廣泛存在的重要的糖類化合物,分析教材中多種糖類物質的組成元素,講解常見糖類的組成與存在方式。
【學生活動2】閱讀課本第76頁表格8-6“糖類化合物的組成與存在”,討論分析糖類化合物的元素組成,及其碳、氫、氧原子數的比例?;卮馂槭裁窗烟穷惢衔锓Q為“碳水化合物”。
【教師評價2】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清晰,學生總結糖類的組成和物理性質完整準確。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實物情境,形象、直觀地讓學生清楚糖類物質不一定有甜味,活躍課堂氣氛;通過對糖類組成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對比、歸納的能力。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識,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自信心。
環節3:掌握葡萄糖的化學性質
【學習任務3】實驗探究葡萄糖的性質,建立物質性質與結構的關聯。
【評價任務3】診斷并提升學生的實驗探究水平以及宏微結合的認識水平。
【教師活動3】情境1:投影講述學生沒吃早飯在課堂上暈倒的現象以及校醫的治療方案,講解葡萄糖的生理氧化原理,引導學生寫出反應熱化學方程式。情境2:展示體檢報告單,講述血糖高低對人體的影響,糖尿病、低血糖的病因,以及實驗室檢測葡萄糖的實驗操作。
【學生活動3】進行實驗操作,掌握各操作步驟及操作注意事項,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得出葡萄糖的化學性質,再分析葡萄糖的結構,了解結構與性質的關聯。
【教師評價3】學生書寫的熱化學方程式正確,實驗操作過程流暢,實驗現象明顯,各小組積極交流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提供生活情境,促進學生對葡萄糖生理氧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使學生了解葡萄糖含量的高低會影響人體的健康,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如何檢測葡萄糖的欲望。進行有效的實驗教學,目的性強,有利于學生更靈活地把理論應用于實驗當中。
環節4:探究淀粉水解程度
【學習任務4】設計淀粉水解產物探究實驗方案,交流分享。
【評價任務4】診斷學生實驗設計水平,發展學生證據收集與推理能力。
【教師活動4】吃早餐能預防低血糖,設問:淀粉在什么條件下會水解產生葡萄糖?引導學生分析并設計實驗方案證明淀粉的水解程度。
【學生活動4】查閱資料,了解淀粉在酸性條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交流分享,反思不足,修正方案,最后實驗操作驗證。
【教師評價4】學生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合理,學生之間對方案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創設實驗情境,讓學生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培養學生的交流協作能力及創新思維。讓學生自主設計方案,積極動腦,提出獨特的見解和看法,促進學生有效參與課堂。
環節5:知識升華,學以致用
【學習任務5】觀看視頻,回答問題,總結有機物之間的轉化思路。
【評價任務5】診斷并提升學生對物質轉化思路的認識水平及其對化學價值的認識水平。
【教師活動5】播放“變廢為寶”視頻:把稻草變酒精。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8頁,回答問題。
【學生活動5】認真觀看視頻,掌握葡萄糖轉化為酒精的原理,書寫轉化化學方程式。
【教師評價5】學生寫出的化學方程式正確,學生交流討論熱烈。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稻草變酒精的視頻,讓學生分析視頻中有價值的信息,交流討論,提升對物質轉化思路的認識水平。通過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借鑒他人意見。
三、教學啟示
本文以《糖類》的教學為例,依據2017年版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教學進行實踐探討。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生生互評,結合使用形成性評價等方法,落實教學目標。課堂中,教師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促進學生知識遷移和能力提升,這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敖?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是新課標的新理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情深入研究。只有將“教、學、評”三者融為一體,教師才能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從而實現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責任編輯 羅 ?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