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國古典詩歌作品的研讀與教學,需要回歸詩教傳統,重視詩歌藝術感發力量,結合詩、書、畫、樂為一體,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以及綜合人文素養。古典詩歌教學,可以打造開放式課堂,綜合應用網絡以及文化考察等手段,增加課程趣味性及生動性。通過經典作品的研讀,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指引富有詩意的人生。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歌 詩教傳統 經典品讀 教學改革
中國古代歷來重視“詩教”傳統,古典詩歌作品的閱讀與欣賞在人文素養培育及人格塑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現代以來,顧隨《中國古典詩詞感發》、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等名著應運而生,成為重視詩歌藝術感發及情操培養的經典作品。然而,隨著當代人文學科的分科日益細化,大學課堂中文學史的講述成為課程重點,而經典詩歌作品的講授有所減少,尤其是經典詩歌作品的現實感發意義的討論與研究顯得不夠。當下的詩詞大賽較為盛行,然而大多偏重詩歌記誦和吟誦,而作品內涵、藝術意蘊以及對于人生的指引價值等問題較少討論。在目前重視通識教育的背景下,詩歌藝術感發與大學生人格塑造的研究現實意義深遠,詩歌品賞與人文素養培育的教學改革也值得深入研究。如何在多維藝術視野下,調整中國古典詩歌教學模式,啟迪學生追求富有詩意的人生,頗值得探討。
一.以經典詩歌為主,側重“心賞”式的感發品讀
目前,諸多學校強調通識教育,學生入學之后,先講授文科基礎課程,隨后再強化專業培養。在人文學科中,以往專業的文學史和文化史授課內容和方式需要變通與改革,其中開設中國古典詩歌研讀課尤為必要。一方面,就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言,經典詩歌作品的品讀與欣賞,可以讓其初步建立起中國文化與文學的知識體系,對日后深入專業學習有所幫助。另一方面,經典詩歌作品的藝術品賞,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塑造優良人格品性以及提升文藝作品欣賞能力皆有益處。
中國古典詩歌歷來有“心賞”的傳統,所謂“心賞”,即要深刻感受到詩歌作品“感蕩心靈”的情感力量,從而有理解之同情,思考現實人生。嚴羽品讀《離騷》曰:“歌之抑揚,涕淚滿襟”,讀出詩中真味。《詩經》曰:“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阮籍《詠懷詩》曰:“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謝靈運詩曰:“含情尚勞愛,如何離賞心”,杜甫詩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中國古典詩歌注重心靈的抒發,品讀詩歌也要重視“心賞”。相關課程可以選取歷代經典詩歌篇目,尤其側重精選最美、最打動人心、最具詩味的作品,從主題辨析、意象解讀、內韻品賞、情感表達、文學母題延續等幾個層面,建構起“心賞”式的品讀模式。如此,力求擺脫傳統文學史和詩歌史重視“史”的闡釋,而容易忽視本文品讀、情感分析的不足,增強學生閱讀經典詩作的感悟力和欣賞力。
筆者在講授“古典詩歌欣賞”課程時,重視“詩”及“人”的選取,“人”為代表詩人,“詩”,則是最動人心魄的作品。近代胡懷深著有《中國八大詩人》,選取古代八位著名詩人,侃侃而談,頗有己見。顧隨《駝庵詩話》,更是字字珠璣,氣象萬千。近年來,一些詩歌賞鑒作品顯示出多元化傾向,也側重內心感發式品讀。如莫礪鋒先生的《莫礪鋒詩話》,選取諸多話題,敞開心扉,與古詩及讀者交流。如張定浩《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一書,品評先秦漢魏六朝詩歌,視野開闊,涉及諸多文藝話題,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又如黃曉丹的《詩人十四個》以春命題,圍繞友情、孤獨、離別等主題,體悟古今生命體驗之同情。此皆一己之心賞,而為眾人之同心。本課程講授中,選取經典詩作,聯系今人評賞,建構“心賞”式品讀范式,古代作家、作品鮮活起來,課堂也變得有趣而生動。
二.文本、圖像、音樂并茂,建立多維藝術境界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與其他藝術門類息息相關。文字可以與圖像互見,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蘊;音樂可以與詩歌互補,將詩歌的意味,以聲音的形式再現。如《詩經》名物的講授,可以參考日本學者細井徇的《詩經名物圖解》,學生原本陌生的動植物,一下子變得栩栩如生,同時起到了“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作用。《楚辭》成為經典文本,后世出現不少屈原及其詩歌意象的畫作,這對于理解詩歌意境和作家人格魅力很有幫助。圖像方面,如明代蕭云從所繪《離騷圖》,有助于理解作家、作品形象。而且,《離騷》情感起伏跌宕,如何更好地理解其內在脈絡與節奏?可以結合管平湖先生打譜演奏的《離騷》古琴曲,此曲共分十八段,情感脈絡與《離騷》文本有其相似性又有變化。其中最后一段“臨睨故鄉”,很好地表現出屈原回望故鄉、以死殉國的深深哀痛之情,此曲曲調哀婉深沉,與《離騷》原文相互印證、一起品味,可以提升學生審美感知力與愛國情操。又如,明清時期的琴人熱衷于陶淵明《歸去來辭》的藝術再現,將詩歌意境以古琴音樂的形式呈現,有助于我們理解詩歌的結構、意蘊和情韻,琴曲本身也成為經典作品,值得聆聽與品賞。[1]
課程講授可以配以插圖、音頻材料,將單一的文本品讀,變為詩、書、畫、樂一體的涵詠品賞。筆者在講授王維詩作時,聯系唐代繪畫史知識,讓同學們更加真切地領會王維詩作的畫面美。講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時,則播放著名琴曲《陽關三疊》,請同學們思考為何此詩以及琴曲能夠成為經典作品。有同學談到:“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陽關三疊》緩緩地將我的思緒牽出去,不知道飄向哪里。泠泠琴音掩著淡淡的悵惘與嘆息,一聲一聲流淌環繞,仿佛訴說著離別之意,卻仍有克制,結尾余味無窮。”此類體會真切而動人。講到李白《蜀道難》時,結合著名畫作《明皇幸蜀圖》,分析此類題材在繪畫及文學作品上的共通性。多維藝術的熏染,可以增強學生的藝術品賞力,指引其感悟多樣的人生境界,同時提升課堂效果及文化品味。
三.網絡、課堂、師生互動,打造開放式教學模式
詩歌教學不一定完全在課堂上產生,相關教案也不一定全部由教師寫定,可以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和經典點評引入課堂、在線討論。在課程講授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實時分享與互動。講到杜詩時,筆者將相關問題發至網絡討論區:“請思考梁啟超為何稱杜甫為情圣?”同學們各抒己見,相互切磋。有同學認為:“杜甫的情不是單講某一種感情,而是大格局上的、多元化的情,所見之物都可以讓他有感而發、情由心生。其他的還有如抨擊官吏的黑暗、同情百姓的疾苦等等。如果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大致可以說是有極強的共情能力。”此類評點,有如靈光一閃,卻彌足珍貴。讓學生參與詩歌品讀,可用微信朋友圈的形式與同學分享。同時,可以在線開通慕課,與網友互動,鼓勵網友反饋并參與制作詩歌品賞課件,其中閱讀詩歌的心得體會與精彩內容,也融入課堂或網絡教學之中。
本課程在課堂講授之余,不定期安排學生走近詩歌產生的文化場域,與詩歌產生地點、人文景觀親密接觸,去感悟詩中景物,最直觀地感受詩人情懷。選擇性組織學生去南京六朝博物館、王謝故居、桃葉渡,鎮江昭明太子讀書臺、北固山,揚州古典園林、瓜洲古渡等地,體會詩歌產生的文化地理風情,加深理解詩歌內蘊。如此,將課堂延伸到教室之外,將固定的教學模式開放化、多元化。
四.回歸詩教傳統,指引現實人生
顧隨先生說:“文學是人生的反映,吾人乃為人生而藝術。若僅為文學而文學,則力量薄弱。”[2]經典詩歌的研讀與講授,需要弘揚詩教精神,指引學生樹立起富有詩意及人文關懷的人生觀。
首先,回歸經典,弘揚文化。古典詩歌作品,可以給人以美感,更可由此追溯中國文化的精髓。古典詩歌藝術和古代書畫、中國哲學、古琴藝術等密切關聯、息息相通,通過詩歌作品賞讀,并以多維藝術視角貫通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弘揚優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有著切實意義。由此探尋古代詩教與當代文化傳承的契合點,建立多維藝術的品賞模式,回歸詩教傳統,揭示詩歌作品的現實感發意義,指引學生閱讀經典、傳承文明。
其次,直面困境,引導人生。古代詩人能夠坦然面對悲喜,敢于直面人生。如不斷追尋美好的《詩經》,高潔愛國的屈原,固窮守節的陶淵明,悲天憫人的杜甫等。細細品讀經典詩作,可以指引學生內心更加充盈,坦然面對未來。還要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詩意人生,人類命運和情感的表達、抒寫古今具有共通性,引導學生關注人類命運、永恒的情感話題,培養優良的道德情操。
再者,樹立情懷,走向未來。鑒古知今!閱讀古典作品,可以回歸歷史語境,了解古代社會現實。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以及高尚情懷的塑造尤為重要。充滿詩意、富于人情、敬畏自然、兼濟天下,才能更好面對未來。我們需要挖掘經典詩人的人格典范意義。文學即人學,經典作品背后是高尚不屈的人格魅力,指引學生品讀經典,樹立優良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立志做品學兼優的社會棟梁。
總之,中國古典詩歌的研讀與講授,應該精選佳作,立足心賞,多維觀照,指引現實。劉勰《文心雕龍》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3]讀詩明心見志,古今同氣。通過讀詩,我們探尋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傳承寶貴遺產,提升審美能力。在潛移默化中,讓新生代大學生更有時代擔當。
參考文獻
[1]宋展云.陶淵明作品及其形象的多元接受[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9.23.
[2]顧隨.駝庵詩話[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3]周勛初.文心雕龍解析[M].鳳凰出版社,2015.107.
(作者介紹:宋展云,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博士后,南京大學文學院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文選》研究、《論語》研究、琴學研究等。出版專著《地域文化與漢末魏晉文學演進》,編著《建安七子集注評》。在《文學遺產》《文藝理論研究》《藝術百家》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