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強美
摘 ?要:初中物理本身具備較強的學習難度,而且物理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這更加考驗學生的物理思維和物理能力。所以為了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教師就需要重視實驗教學,重視小組合作教學,促使學生能夠與同學協同完成物理實驗。這樣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物理就會變得輕松高效。鑒于此,文章就將分析研究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實踐策略
物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也非??简瀸W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學好物理不僅能讓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能促使學生更清晰全面的認知世界,還能夠促進學生其他科目的提升,如數學和化學。因此,為了推進素質能力教學,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學生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初中物理教師就要重視在實驗教學中融入合作教學,讓學生具備合作共贏的意識。
一、合作學習應用在物理教學當中的現狀
(一)不顧及每一個學生
如今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雖然也在積極開展實驗合作教學,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物理實驗中。在教師開展的實驗教學活動中,可以明顯看出比較活躍的學生多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而對于物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實驗教學的意義不大,因此部分學生游離在外,并不愿意參與到實驗合作活動中。
(二)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現在教師開展的實驗合作活動教學目標不夠清晰明確,學生無法清楚掌握自己需要在實驗中獲得什么樣的能力,教師也沒有提前預設好對應的實驗教學結果。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并不能在活動中發展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教學設備缺少
物理教學與化學生物教學存在相同點,那就是實驗內容比較多,需要依賴于實驗設備。但是部分學校因為不重視物理實驗,或是資金投入不足,以致學校沒有過多的實驗設備能夠用以實驗教學。這就限制了教學效果,阻斷了學生實驗的途徑。
二、強化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一)調整物理實驗課的結構
現在初中物理教學一般采用的流程是教師先講述知識點和實驗的流程步驟,以及在實驗時的注意事項;而后教師再拿出對應的實驗設備開展實驗,進行示范,讓學生看一看具體應該怎么操作;最后才是教師引導學生的引導實驗探究。我國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教師采用這樣的模式開展物理實驗教學,會在前兩個步驟花費大量的時間,即最后學生自主實驗操作的時間很少。這種做法不利于強化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無法將實驗合作教學的作用發揮出來,所以教師應該調整結構,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操作。
(二)合理安排小組成員
合理安排小組成員能夠讓合作教學的作用更加顯著。因為在一個小組中,就是一個獨立的團隊,團隊之間要互相契合,要能夠互補,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去。當然,教師在安排小組成員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物理基礎水平,不能將相差過大的學生安排在同一組,否則基礎較差的學生就無法有效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無法融入到團隊集體中。
(三)合理安排物理實驗的內容
在開展物理實驗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合理安排實驗內容,不能太過復雜,實驗周期也不能太長。
比如在北師大版物理八年級下冊中,就有《常見的光學儀器》這部分內容,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合作實驗,來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原理?;蚴窃陂_展《運動和力》這一單元教學時,利用生活現象和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讓學生探究感知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快速進行實驗操作,也才能快速得到實驗結果,看到實驗現象。如果教師要開展關于探究密度的實驗活動,那么這種實驗活動的難度就會增加,而且對器材的要求也會比較高。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水平來及時設定實驗內容,并利用多種方式來增加實驗的趣味性,這樣才可以有效激發出學生的物理實驗合作興趣。
(四)改善小組評價機制
最后,初中物理教師在開展物理實驗合作教學的時候,還需要改善小組評價機制。比如以前教師采用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評價內容也過于籠統。那么現在教師就可以在合作實驗中增加競賽。如在北師大版中的一些實驗項目就可以作為競賽評價項目,教師讓小組進行分組評價,或是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都是引導學生回顧反思的一種重要方式,有助于強化實驗合作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效果有待提高,教學方式急需改革。所以初中物理教師就要調整物理實驗課程的基本結構,要合理安排合作小組的成員以及物理實驗的內容,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物理實驗現象的探究欲望,才能促使小組合作教學的作用充分發揮。教師還需要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改進評價機制,為學生樹立信心,讓學生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性子。
參考文獻:
[1]趙世富.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探究[J].文理導航(中旬),2020(08):40-41.
[2]彭曉艷.淺談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實踐[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