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玉
摘 ?要:在新時期的教育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還要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優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高中階段的物理教學中,教師既要進行物理知識教學,又要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為此教師需要精心研究思維培養方式,并將之與物理教學的特點結合起來,設計多種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強化學生的物理素養。
關鍵詞:高中物理;物理思維;培養方式;策略研究
到了高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更多的內容,獲得更強的能力,而思維發展有助于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也有助于學生的能力強化。所以,對于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科教學而言,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同時將培養落實到日常教學中。并且,教師需要學習一些高效的思維培養方式,并將之與物理學科以及學生特點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慮,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物理思維的快速發展,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為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物理思維的方式進行研究。
一、將生活與物理教學進行結合
將生活與物理教學進行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的物理思維發展,一方面是因為生活中處處都存在物理的痕跡,另一方面是因為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將物理應用于生活的意識,強化學生的物理應用思維。所以,在進行物理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從生活的角度進行教學思考,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與物理相關的內容融合進物理教學中,可以采用實物融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圖片融合的方式,還可以采用視頻融合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進行靈活地選擇。
例如,在進行“彈力”的教學時,我運用視頻的形式將教學與生活進行了聯系。據調查,很多學生喜歡蹦床,而蹦床的原理就是彈力。所以,我在課程一開始的時候問學生有沒有玩過蹦床,在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肯定回答之后,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兩分鐘的花式蹦床視頻,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蹦床可以蹦起來。這個問題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進行了物理方面的思考,很多學生提到了彈性,因為蹦床有彈性,所以能夠將人彈起來。借此,我給學生引入了彈力的概念,并告訴學生很多生活中大家習以為常或者喜歡玩的項目,都與物理有關,并且給學生舉了電燈、電梯等例子,意在激發學生從物理的角度思考生活的意識。這對學生的物理思維發展大有幫助。
二、將探究與物理教學進行結合
將探究與物理教學進行結合可以鍛煉學生的物理思維,一是因為探究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的發散思維發展,二是因為物理方法的探究有助于學生的理性思維與抽象思維發展。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探究法的運用。并且,教師需要不斷地對學生的探究進行優化,也就是說,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也需要對學生的探究進行適當的指導,還需要對學生的探究過程中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并且,教師需要控制探究時間,限時探究有助于激發學生思維。
例如:在進行“摩擦力”的教學時,因為前面已經學過重力和彈力,學生對力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這節課我讓學生仿照前兩節課的學習順序進行摩擦力的自主探究學習,限時二十分鐘。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我會給他們提出一些問題,用來鍛煉思維能力,比如,因為摩擦力,汽車車輪會磨損,那是不是摩擦力越小,對汽車行駛來說越好。這個問題不能單純的用是或否來回答,學生需要進行多角度分析。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習,學生的思維會更加靈活,看到問題也會更加全面。
三、將實踐與物理教學進行結合
將實踐與物理教學進行結合可以強化學生的物理思維,因為實踐既可以讓學生從本質上認識物理知識,又可以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加深對物理知識的思考,有助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物理擴展學習,進而促進思維發展。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在基礎知識教學的前提下,教師需要注重物理實踐,并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給學生多多提供進行物理實踐的機會。并且,教師需要在實踐前將需要學生了解的注意事項交代清楚,并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空間,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例如,在進行“伽利略關于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的教學時,我給學生講了一個傳說,即傳聞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得出了重量不同的兩個鐵球同時下落的結論。這個傳聞后來被否定了,但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因此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實踐任務,即我讓學生在課下親自做一下傳聞中的自由落體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很多方面,比如,實驗環境、實驗工具等對實驗的影響,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實踐。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時間緊、任務重的局面,正是因為如此,這一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高中階段的優勢,并妥善地利用高中階段的特點,設計多種方法促進學生的物理思維發展,讓學生在優秀思維的影響下,進行高效的物理學習。
參考文獻:
[1]張瑩瑩.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175.
[2]張桂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