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摘?要:項目式學習是根據項目學習設計的需要,通過不斷變化教和學的關系,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完成規定的教學目標。構建項目式學習共同體,可以通過調整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效果來調整教和學的關系,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始終處于“主導—主體”的關系,這樣才能夠讓個體化學習真正發生。構建適合當前教學環境的項目式學習共同體,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是深化“先學后教”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章對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的價值及實施路徑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價值;實施路徑
引言:
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研究性學習、任務驅動式學習等,是當今許多國家的學校提倡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項目式學習。與傳統的“講授-接受-檢測反饋”教學模式相比,項目式學習更趨向于“完整的學習過程”。我們為什么要讓學生體驗“完整的學習過程”?因為“完整的學習過程”就是完整的教育過程,是完整的成長過程,在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能力方面更加有效,教育價值更加豐富。
一、項目式學習的內涵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起源于美國,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基于學科知識,從真實的問題情境出發,學生以小組為組織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具體的主題,運用相關知識并借助信息技術和多種資源解決一個項目主題下彼此相關聯的一系列問題的探究活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項目式教學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不再將簡單的地理知識進行堆砌,而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其認知發展規律。項目式教學在近幾年的教學教研中提及得比較多,但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和實施得非常少。
二、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的價值
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項目式學習,一方面能夠最大程度地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另一方面還能夠讓學生加深對歷史事件的感性認識,繼而收獲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項目式學習來打破沉悶的課堂,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熱忱。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或策略,所包括的具體的實施過程、評價環節等是非常復雜的。因此,構建師生共同參與的“主導—主體”項目式學習共同體,既要體現主導,又要體現主體。在項目式學習共同體中,教和學的關系始終是平等的,但根據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設計的需要,教和學的關系又是在不斷變化的,不是絕對的“先教后學”,也不是絕對的“先學后教”,項目學習共同體也是教學效果命運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由低階思維順利向高階思維過渡,完成優質的教學任務,從本質上說,這是對“先學后教”模式的探索與深化,實現了真正意義的“課堂改革”。
三、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的實施路徑
(一)找準項目式教學的適用范圍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歷史教學內容而言,并不局限于使用一種教學模式,歷史學科部分內容是適合項目式教學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采用“一刀切”,認為項目式教學可以取代其他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素養、教學目標、學情分析等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評價一種教學模式的標準在于該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的適用程度及能否有效地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教師不要為了追趕潮流盲目使用項目式教學,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制定項目式學習方案
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根據課程分類制定一個項目學習活動方案,方案包括項目式學習目標要求、具體細節、學習內容清單、學習內容評價、學習時間的安排。根據活動要求劃分小組,各組通過集體討論確定自己所在組的項目計劃細則。教師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教師充當一個伙伴的角色,在參與活動的過程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參與程度以及活動項目的進展程度,遇到出現問題時可以隨時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提供啟示,順利幫助學生完成項目任務。
(三)合理安排課時計劃
項目式學習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確定主題、制訂計劃、課堂研討、成果展示、評估總結,這些比傳統課堂教學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本學期開始前統籌合理地安排本學期的課時,根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具體分析適合開展項目式教學的內容,如果開展大概需要多少課時,而且還要考慮何時開展項目式教學有利于學生對舊知的鞏固記憶、對新知的理解融化。
(四)積極進行歷史實踐活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教學資源,通過音頻、圖片、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學生走出去,在課外與歷史“零距離”接觸,如參觀長城、兵馬俑、大運河等歷史遺存。教師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利用假期參觀這些歷史遺跡。對無條件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播放素材、推薦有關書籍等方式來引導他們感知歷史。此外,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探索節日及其習俗的起源,加深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的理解和熱愛。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也會得到提升。教師可以在學校和家長的協助下組織游學活動,帶領學生前往游覽名勝古跡,真正做到育人和實踐相結合。
結束語:
綜上所述,項目式學習既尊重以學習主體為中心的學習規律,也充分發揮了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師生共同參與的項目式學習共同體,讓學習在教師高質量的引領與學生主動的探索中不斷深化,讓學生在認知領域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順利過渡,實現了真正有意義的“先學后教”,充分發揮了“先學后教”的教學優點,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呂星宇.項目式學習價值及學校實施路徑[J].創新人才教育,2019(03):29-33.
[2]譚運瓊.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方法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8):141.
[3]田紅彩.基于學科素養的“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實施策略——以“北洋金融街的變遷”項目式學習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19(02):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