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陽
摘 要:新媒體以其多樣性、交互式、數字化方便快捷了現代化的生活,在新媒體時代,怎樣使用數字信息技術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充滿挑戰的研究項目。運用這些新技術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庫和人才基地,再結合相關科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邊發揚獨具魅力的文化內核,另一邊能夠讓遺產項目在數字化的技術使用中找到更好的內生驅動力。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大浪淘沙留傳下來國家寶藏。特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因為主要是靠人口耳相傳將各種知識技能和表現方式等進行傳承和再造。這個過程非常不容易,因為一旦由于各種歷史原因,造成人才斷代就會失傳,所以我們現代人更要小心保護。數字化新媒體時代也創生了繁榮的互聯網文化。新興文化的誕生難免讓傳統喪失活力。我們不能等到傳統文化瀕臨滅亡才想辦法解決傳承和發揚的問題,必須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才能重新讓傳統文化煥發活力,找到新的出路。新媒體語境下,人們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數字技術來表現魅力和創造價值。怎樣在新媒體的高速發展中,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將結合現實作出簡要討論。
一、新媒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內涵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讓新媒體迅速發展。新媒體不僅帶來新的發展潮流,也顛覆了很多傳統。很多領域都采取主動融合新媒體的方式來獲得發展。新媒體運用數字技術支撐發展,并將互聯網作為傳播手段來對信息進行傳輸。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快速迅捷,打破以往傳播方式的封閉性,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深受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的喜愛。在互聯網上,人們不僅自己發布收獲信息,還成為了個體媒介參與了信息的廣泛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藝人們在口耳相傳的歷史中得到繼承的。繼承人有著嚴格的選擇條件,因此文化的傳授很容易因人為原因而失傳。并且由于掌握的人員數量小,很多人不知道這些項目,這造成文化項目的欣賞者也較少。互聯網時代,人們變得“宅”了,很多人在網絡上生活和社交。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集市和自然環境中得到傳播的方式面臨困境。因此,遺產項目要想獲得新的發展機遇,需要與新媒體結合,讓自身有獲得參與現代生活的機會。中國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將迎來大飛躍,在這些新形勢下,文化自信應運而生。文化自信很關鍵的一部分就是做好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針對非遺傳承,中國頒布了很多法律法規。非遺傳承歷經十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很多進展,但是為了非遺傳承向著更好更新發展,我們需要結合現代化的新媒體手段,這樣才能讓非遺傳承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新媒體可以吸引大眾的注意力,讓老百姓能夠獲知非遺傳承的進展和方向,讓人們從非遺傳承中了解傳統文化,更加鞏固文化自信的內涵。
二、運用新媒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遭遇了很多難題。首先,在中國高速發展時,非遺項目的文化基礎漸漸消亡。在傳統社會中,大家族人口眾多,很多非遺項目是依靠親屬關系得到繼承和發展的,然后在歷史的興替中,非遺也經歷了從親屬相傳到老師傅傳授的方式。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傳統的大家族已經分割成了簡單的社會家庭單位。這造成非遺項目找不到傳承人的結果。分析起來,主要由于非遺項目已經脫離了現代化的社會發展進程。但是新媒體的誕生發展似乎為非遺傳承提供了一線生機,依靠數字化新媒體手段,非遺項目能夠以多種形式滲透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依托新媒體進行非遺傳承主要有以下理論可能性。
(一)新媒體多樣性傳播手段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生機活力
新媒體可以有多種傳播手段來豐富非遺項目的傳承。現在很多網絡綜藝節目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的主要娛樂手段。有的綜藝節目和非遺項目相結合,不僅幫助綜藝節目收獲點擊率,還能通過節目,讓大眾了解非遺項目。甚至有些結合得好的節目,為非遺項目帶來的經濟利益,讓非遺項目能夠得到經費以支持其繼續發展。比如,《上新了,故宮》節目,通過綜藝形式,讓現在當紅的明星藝人進入故宮,與非遺傳承人交流,介紹非遺項目。這些節目刺激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人們看到這些傳統文化的魅力后,也產生了購買衍生品的愿望,這就是很好的新媒體結合方式。新媒體還有很多傳播手段,比如網紅通過自己的自媒體宣傳非遺項目,或者有些網絡紀錄片和網絡大電影拍攝記錄非遺項目。《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就是通過介紹故宮里的文物修繕師傅們的日常生活來幫助大家認識文物修繕工作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很多年輕人看了這個紀錄片也產生了去故宮修文物的意愿,這為非遺項目找到傳承人作出了貢獻。
(二)新媒體的交互式體驗拉近了大眾與非遺項目間的距離
新媒體中的社交媒介為非遺項目與大眾間的互動提供了平臺。例如,很多非遺項目在社交媒體上申請官方賬號,直接與大眾互動,通過展示非遺項目,回答大家的提問,增強了與大眾間交流和溝通。大眾通過這種互動,獲得了文化知識,也增強了對非遺項目的保護意識。很多人自愿成為志愿者參與對項目的保護工作。很多網絡綜藝在播放時開放彈幕,人們在彈幕上就能對非遺項目進行提問和評論,節目組將收獲的觀眾反饋交給非遺繼承人,這樣繼承人們也能及時了解大眾的真實心理和想法,這對非遺項目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新媒體的數字性特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可靠傳承
傳統的非遺傳承依賴人與人的口耳相傳,新媒體的數字技術通過各種數據、音頻、以及視頻等動態方式對非遺項目進行傳播和發揚。很多非遺項目的制作過程備用三維立體式的數字技術記錄下來發布到網絡,這樣更多的人能掌握非遺項目的制作方法,會的人多了就增多了傳承的渠道,非遺自然得到繼續生存的條件和環境。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們往往理論水平欠佳、口語表達能力不強,他們無法將非遺項目進行完美的口頭傳承。新媒體就可以幫助藝人們更好地記錄非遺項目的各種環節和流程。這些數字技術是非遺項目的可靠傳播手段,數字加密編程還能有效防止數據遺失,讓已被記錄的資料能夠長久保存。
結束語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我們要運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保護和發揚,而新媒體以其優勢和特點,能夠被很好地利用到對非遺項目的保護中,人們要利用好新媒體,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千家萬戶。
參考文獻
[1] 陳茜.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記者觀察,2020(24):52-53.
[2] 宋藝文.新媒體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J].西部廣播電視,2020(0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