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華 王幸
摘 要:在國家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非遺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承載著我國民族文化的記憶,非遺也是貧困地區寶貴的文化資源,與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非遺產業發展自然也就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本文在分析湖南深度貧困地區非遺扶貧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湖南深度貧困地區非遺扶貧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和措施,為深度貧困地區實施非遺扶貧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深度貧困地區;非遺扶貧;現狀;存在問題
引 言
在國家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非遺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承載著我國民族文化的記憶,非遺也是貧困地區寶貴的文化資源,與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非遺產業發展自然也就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下發《關于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兩個文件對“非遺+扶貧”工作作出具體部署,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等扶貧形式,形成扶貧就業、產業發展和文化振興的多贏格局[1]。
1.湖南深度貧困地區非遺概述
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中需要重點攻克的堡壘,根據國務院批復,2017年湖南省確定邵陽市城步縣,懷化市麻陽縣、通道縣等11個縣為深度貧困縣,同時還確定了深度貧困村549個,涉及6個市州,36個縣(市區)237個鄉鎮[2]。這些深度貧困地區大都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以及獨特的自然資源給湖南深度貧困地區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湘西州文廣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湘西州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10大類3200項,包括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個,如傳統音樂土家族打溜子、傳統技藝土家族織錦技藝、傳統美術鳳凰紙扎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0個,如鳳凰藍印花布、湘西土陶制作技藝等; 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76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41個。通過對這些非遺文化遺產名錄的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發展好非遺產業,是助力湖南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能促進當地貧困人員快速脫貧致富。
2.湖南深度貧困地區非遺扶貧現狀
2.1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選擇具有較好市場潛力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建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為深度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培訓傳統工藝技術,培訓合格后就到工坊就業,實現當地貧困人員家門口就業[3]。如被湖南省確定為第一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湖南省文化廳授牌的苗繡基地、“讓媽媽回家”項目示范基地,該基地免費開班培訓貧困苗家婦女,培訓合格的婦女被聘為基地的繡娘,制作的產品由基地統一回收、銷售,幫助貧困苗家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2.2非遺+旅游”推動精準扶貧
采用“非遺+旅游”扶貧模式,實現脫貧致富。一是通過“非遺+節慶”推動精準扶貧,如通道縣每年農歷立夏前第十八天舉行的大戊梁歌會,現已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緊緊圍繞“讓世界‘侗聽”的主題,瞄準占領侗族文化高地,對外展示通道開放形象和文化產業成果,全面推介侗族文化藝術精品,致力于打造節會品牌,推動產業發展,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助力脫貧攻堅。二是通過“非遺+博覽會”展示深度貧困地區非遺文化遺產,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如湖南近年來已成功舉辦湖南“非遺過大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首屆湖南非遺元宵喜樂會”“湖南非遺傳統工藝年博會”等系列非遺精品活動,宣傳展示非遺項目600余個,吸引觀眾逾500萬人次,帶動經濟效益3000萬元以上。三是通過“景點+非遺演藝”助推深度貧困地區旅游產業發展。如鳳凰縣將傳統苗族舞蹈、音樂等非遺項目,采用演藝方式進行表現,贏得了來自各地游客的好評,也讓當地村民走上舞臺,實現增收。四是通過“景點+非遺文創產品”帶動當地非遺文化產業發展。這些“非遺+旅游”模式的扶貧現象,能有效激發內生動力,有效促進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持續增加收入,助力精準扶貧[4]。
2.3非遺+電商”助推精準扶貧
近年來,在扶貧攻堅過程中,湖南深度貧困地區在非遺產業上嵌入“非遺+電商”扶貧方面已形成了一些有經驗的扶貧模式。如瀘溪縣聯合惠農網共同建設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采取“人+貨+鄉”特色鄉村農旅電商模式,貧困群眾在家門口搭上“電商”專列,步入小康快車道;麻陽苗族自治縣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探索出了“惠農網+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扶貧路徑,帶領一批又一批貧困戶加入非遺產業鏈條中,走上脫貧增收的道路等。
3.湖南深度貧困地區非遺扶貧存在問題及措施
目前,湖南深度貧困地區在非遺扶貧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精準扶貧上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部分深度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有些深度貧困地區的地方生態環境較脆弱,自然災害較多,生產生活條件較落后,加大了脫貧攻堅的復雜性和難度;二是深度貧困地區的人口綜合素質偏低,貧困地區的群眾普遍思想觀念較落后,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些貧困戶為了滿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大量的中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產業扶貧后勁不足,缺乏內生動力;三是非遺技術人才短缺,非遺產業發展和創新比較落后,又加上吸引外來人才和留住本地人才的條件缺乏,市場發育也不健全,導致貧困地區在非遺產業發展和創新上難度較大,形成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四是部分深度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比較滯后,很難在短時間接近全國平均水平[5]。針對這些問題,各深度貧困縣可以結合自身地區非遺產業特點,采取以下措施:
3.1建立健全非遺產業扶貧機制
湖南深度貧困地區政府應結合本地非遺產業現狀,嚴格按照國家、省、市關于脫貧攻堅的各項要求,進行合理的部署和規劃,做好科學扶貧工作,并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加大對非遺產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非遺產業扶貧長效機制。
3.2大力開展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訓
截至目前,湖南省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8項、代表性傳承人121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24項、代表性傳承人304人。湖南深度貧困地區政府可采取通過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合作,建立非遺產業培訓基地,加大培訓資金的投入,聘請國家級或省級非遺傳承人定期針對深度貧困戶進行非遺產業專項培訓,訓練他們掌握非遺技藝、產品開發和產品創新等方面的能力,讓越來越多的貧困人群也變成非遺傳承人,推動當地非遺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3.3開發非遺產業多元主體間利益共享模式
在非遺產業扶貧工作中,政府作為扶貧工作的主導力量和先行者,不僅要充當扶貧工作中組織者的角色,同時也對扶貧工作進行指導和協調。政府可強化與相關企業、高校、機構以及組織之間的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開展精準扶貧[6]。如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成立非遺產業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到貧困地區進行招工,形成政府、企業、高校、貧困戶等多元主體間的利益共享模式。
3.3 進一步拓寬非遺扶貧產品銷售渠道
拓展非遺扶貧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拓展非遺扶貧產品線下線上銷售渠道。一是通過線下在貧困村建設電商服務站、開辦電商扶貧小店等形式打造貧困地區非遺產業品牌,提高非遺產品知名度。二是通過線上拓寬與各電商平臺合作,開發多種形式的銷售方式,比如邀請政府相關官員開展抖音直播帶貨,這種直播帶貨因為政府官員身份的特殊性,老百姓往往比較好奇,更容易獲得高度關注度和高信任度。消費者們看到領導都如此賣力“帶貨”,容易受感染,也很容易被打動,愿意為其推薦的產品埋單。
3.4加快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
創新資金籌措方式,積極開拓思維,拓寬資金籌措渠道。通過籌措的資金,及時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深度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為當地脫貧致富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保障。
總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湖南深度貧困地區應注意精準識別、對癥下藥,瞄準非遺扶貧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集中發力,強力幫扶,真正實現深度貧困地區長久脫貧致富。
參考資料
[1] 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 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發布《關于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辦非遺發[2018]46號.2018.07.http://zwgk.mct.gov.cn
[2] 湖南省人民政府扶貧辦發布湖南確定11個深度貧困[EB/OL].2017.11.http://hnsfpb.hunan.gov.cn
[3] 郁李.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助力脫貧致富[J].《農經》.2020(03)
[4] 蒙涓.精準扶貧下的廣西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非遺傳承與旅游開發[J].市場論壇.2019(10)
[5] 李亞標.貧困村產業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南方論壇.2020(06)
[6] 歐志文.湖南武陵山片區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9(36)
作者簡介:吳國華,男,1970.05,漢族,湖北天門,副教授,本科
王幸,男,1986.06,漢族,湖南衡陽,研究實習員,本科
項目課題:全國職業院校精準扶貧協作聯盟重點研究課題(項目編號:LMA201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