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盼盼 楊薇薇 任子躍 晏佳佳
【摘要】近年來,由支教活動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本文結合貴州大學支教隊的具體實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實地訪談法、計量分析方法對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通過研究發現目前支教活動存在著支教組織缺乏統籌領導、面試篩選缺乏可控量化指標、志愿者培訓缺乏專業指導、支教雙方信息匹配不完全、支教時間安排不合理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以期支教活動達到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短期支教 主成分分析 多元回歸 對策研究
一、引言
近年來,為改善貧困地區落后的教育現狀,高校大學生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深入偏遠農村地區開展支教活動,為偏遠地區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大學生短期支教隨之而新起,是相對時長達一年以上的長期支教的支教新模式,以大學生主體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前往落后地區支教的行為為主要活動內容。究其本質而言這一模式還不夠成熟,仍舊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對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進行實地調研,深入了解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的現狀,對于進一步發展完善支教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數據來源及因子設定
本文數據來源包括兩部分:一是受教方學生和當地老師,所選樣本為貴州大學青年志愿者聯合會彩虹橋支教隊2017年、2018年的暑期支教地——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熊家場鄉何家寨小學、川硐小學,共向受教學生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8份,訪談當地老師十余名:二是對支教志愿者的問卷調查,所選樣本為貴州大學近兩年來參加過短期支教活動的志愿者,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22份。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支教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支教后期的反饋狀況。
根據不同內容的重要性,在兩份調查中提取各7個重要因子,支教方分別為支教者專業、性格、支教時長、志愿者篩選方式、志愿者得知信息渠道、學生授課反映以及支教者的收獲及程度:受教方為否留守兒童、支教形式是否多樣、對學習的態度、支教時長、授課效果、課程有用性以及學生對老師的喜愛程度,為后續的模型構建與因子分析提供依據。
三、模型構建與結果分析
1.模型構建
由于本文涉及多因變量分析,在因變量指標多元化的情況下,以結構方程模型、VAR模型以及聯立方程模型最為常用。主成分分析在保持數據集一定貢獻度的情況下,可以簡化數據集形式,具有很好的降維作用。考慮到因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這里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因變量中共同的重要解釋變量——支教效果作為模型的內生變量,與自變量進行回歸,找出影響支教效果的顯著被解釋變量。
為解決本文的多因變量回歸問題,我們用R語言對數據進行插補、賦權處理后,利用上述原理對支教方、受教方的多因變量做主成分分析,提取出受教方重要變量:學生對課程的喜愛程度、授課效果、課程有用性以及學生收獲及程度。
基于受教方問卷結果所提取的成分重要性中第一主成分對于整個因變量的解釋力度為49%,基本半數涵蓋了因變量的信息,可以很好地解決因變量各自之間的信息交叉問題。
進一步地,根據回歸結果可對受教方“授課效果Y1”、“課程有用性Y2”、“學生對課程的喜愛程度Y3”,“學生收獲及程度Y4”四個變量進行賦權,得到受教方的綜合因變量Y:Y =0.258*Y1+0.469*Y2+0.545*Y3+0.645*Y4:
對支教方“學生授課反應ZI”、“學生接受程度22”兩個變量進行賦權,并基于支教方問卷結果所提取的成分重要性中第一主成分對于整個因變量的解釋力度為62.84%,超半數涵蓋了因變量的信息。該主成分合并為支教方的綜合因變量Z的表達式:
2=0.70721+0.70722.
對受教方因變量Y、支教方Z與各自的解釋變量建立回歸模型如下:
Y=a1+b1x1+b2x2+b3x3+ …… bxn+e(n=1、2、3……12)
2=a2+c1X1+C2X 2+C3X3+ - anXn+e( n=1、2、3……19)
對受教方自變量處理后得到
支教時長
0.2263 0.0426 5.31 3.5e-07***
支教者的敬業程度0.3465 0.0883 3.92 0.00013***
支教老師的授課水平0.3831 0.0701 5.46 1.7e-07***
F-statistic: 10.2 0n 12 and 165 DF, p-value: 7.3le-15
可以看出短期支教的時長、支教者的敬業程度以及支教老師的授課水平是影響到支教效果的顯著變量。
對支教方自變量處理后得到:
Q3 -0.1552 0.0695 -2.23 0.0276*
Q9 0.1157 0.0597 1.94 0.0552.
Q10 -0.5853 0.2066 -2.83 0.0055**
Q15 -0.2337 0.0851 -2.75 0.0071**
Q20 0.2566 0.1476 1.74 0.0850.
綜上分析,從支教者的角度來看,支教者的專業、支教者對支教的了解方式、支教時長以及支教老師的授課水平是影響到支教效果的顯著變量。結合上述回歸結果中的顯著性解釋變量及模型解釋力度、P值列表如下表3.1所示:
2.結果分析
經上述論證,“支教者專業”、“支教者對支教的了解方式”、“支教時長”、“支教者的篩選方式”、“支教者的授課水平”、“支教者的敬業程度”是影響支教效果的顯著性解釋變量。同時,在調查中發現的問題也驗證了這些變量的重要性:
(1)支教時間集中,教學效率低下
模型中所提取得到的“支教時長”是一個影響支教質量的重要因子,貴州大學的短期支教時長大約為兩周,但是由于短期支教的具有時間高度集中的性質,以貴州大學支教隊為例的絕大部分支教隊均選擇“持續性教學”的模式開展支教活動。“持續性教學”模式將支教的課程安排緊湊地集中在10-15天的時間中,期間無假日安排。這樣的模式雖然最大程度利用時間資源,但是缺乏效率,降低支教效益。
根據我們的調查,在短期支教活動中支教前期由于支教雙方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普遍呈現高效率的課堂教學。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高強度的課程安排,不免進入“支教疲乏期”,而出現疲乏期的關鍵在于“持續性教學”模式的不合理。
(2)培訓缺乏專業指導,雙方信息不對稱
通過模型發現支教者的授課水平是影響支教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回歸模型中的p值達到0.0850。而影響授課水平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支教者的所學專業,另一方面是支教者的敬業程度,這兩個因素也是回歸模型中的顯著影響因素。通過訪談了解到,貴州大學的支教隊面向全校招募支教隊員,理工科、人文社科、農林專業混雜在一起,因此支教者的所學專業并非可控因素。基于專業冗雜的問題,支教前的培訓至關重要。據調查,貴州大學支教隊所設置的支教前培訓多為學生自發組織的培訓和經驗分享,缺乏專業的教師指導和系統性的培訓指南,導致培訓效率低下,支教隊員普遍反映培訓效果不顯著。
就支教者的敬業程度而言,調查發現支教期間隊員的敬業程度普遍呈現較高的態勢,這主要是因為前期與受教方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準備不充分或預設與現狀不匹配,從而引發并非自愿的“加班”。
而這類“加班”往往投入產出缺乏效益,反而使支教者陷入生物鐘紊亂的惡性循環,降低授課水平。
(3)面試機制尚未形成,缺乏可控量化指標
支教者的篩選方式在影響支教質量的一系列因子中占比較小,在回歸模型中的p值僅有0.0055,但就調查情況來看,支教者的面試方式存在較大的問題。
針對志愿者的篩選方式而言,支教隊普遍采取基本面試和課程試講結合的面試方法。在面試過程中,第一,面試官均由往屆支教隊員構成,缺乏專業老師指導;第二,面試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多由面試官的主觀判斷決定被面試者的去留:第三.面試中的試講環節由被面試者自由選擇,課程的選擇增加試講的隨機性。綜上,系統完善且切實可行的面試機制是目前支教隊在被面試者選擇中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4)組織管理混亂,缺乏統籌領導
除模型所提取的重要因子之外,我們通過走訪和問卷發現目前支教隊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呈現組織混亂的局面。以貴州大學為例,現存20余支支教隊,隸屬于不同的組織或團體,由于各組織之間管理模式不同,所以存在有多條管理線路,導致管理混亂,甚至出現管理機制沖突的現象。
此外,各個支教隊支教經驗不同,彼此之間缺乏交流,資源占有處于封閉狀態,信息不完全,支教質量參差不齊,支教組織結構松散,從而引發優者更優,差者更差的惡性循環,導致各個支教隊之間的支教質量差距愈來愈大。
四、對策建議
1.合理安排時長,適當增加假日
合理安排支教時長,以“間斷性連續支教”模式彌補“持續性教學”模式,適當在支教期間增加假日,緩解支教雙方高強度教學后的疲乏期。
以刺激學生的求知需求和支教者的授課需求,從而提高支教質量,延長高效率的課堂教學的時間。
2.增強培訓專業水準,加大雙方溝通力度
(1)提高培訓質量,增加專業指導
針對支教者的授課水平而言,在無法控制支教者所學專業的基礎上,提高支教前培訓質量至關重要。第一,邀請專業老師對支教隊員進行系統性的培訓,并通過考試或實操等手段對支教隊員的學習和掌握情況進行考核;第二,針對性開展經驗分享會,增加教案準備及課堂教學方面的培訓,能夠深入淺出、聚焦核心地指導支教隊員在教案及課堂中的具體注意事項;第三,集中培訓,提高效率。安排特定時間段集中進行培訓,不斷鞏固培訓內容,溫故知新。
(2)加強雙方溝通,靈活調整教案
一方面,在支教前增加與受教方的溝通,及時更新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減少錯誤或偏差信息給支教隊員帶來的時間成本。
另一方面,增加教案的靈活性,能夠及時根據受教方教育水平作出相應調整,避免低效率的備課階段。
3.完善面試機制,量化決策指標
建立切實可行的面試機制,制定相應的可以量化的參考指標,規范面試流程,減少面試官的主觀判斷性。邀請相應的老師進行專業指導,并能根據被面試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提問和評價,提高面試的專業水準。同時,對于試講面試階段,適當規定試講課程,便于進行橫向比較,降低面試的隨機性,提高面試效率。
4.規范組織結構,加強統籌管理
對于高校的公益性社團或組織,學校應該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將學校全部的支教隊整合后規范管理。以貴州大學為例,學校可以通過貴州大學青年志愿者聯合會統籌現有的全部支教隊,并進行統一的支教者選拔、支教培訓等前期準備,避免管理混亂所導致的效率低下的支教。與此同時,定期組織各個支教隊開展分享交流沙龍,汲取經驗,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劉正妙,肖佩蓉.當代大學生短期支教研究述論[J].江南論壇,2017(02):44 -46.
[2]汪洪斌.大學生支教須打磨好操作細節[N].中國教育報,2017-07-21(002).
[3]劉檳,李瓊,大學生短期支教的問題與建議[J].才智,2019(08):99.
[4]楊佳歆,鄧椅玲,肖麗娟.大學生短期支教志愿服務質量研究[J].才智,2018(05):84 -85.
基金項目:貴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貴大國創字2018036。
作者簡介:花盼盼,女,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指導老師:蔣雪梅,女,貴州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楊薇薇,女,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任子躍,女,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晏佳佳,女,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