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慶
摘要:趣味運動會作為競技運動會的延伸,一直深受學生喜愛。但趣味運動會在開展與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未能達到應有的效果。要想讓趣味運動會更具時代性、生活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充分發揮這一體育活動的育人價值,教師可以開展主題趣味運動項目,從主題和目標的確定、項目內容的設計、活動的組織與設計以及效果評價等方面增強趣味運動會的教育性。
關鍵詞:主題趣味運動會;育人價值;實施策略
趣味運動會一直深受師生喜愛。那么,教師要如何提升趣味運動會的育人價值呢?筆者認為,教師應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挖掘體育特色,進行學科融通,發揮全體參與人員的智慧,自上而下地進行科學有效的設計,使比賽內容富有趣味性、科學性和教育性,體現學校的體育特色和育人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目標。
一、明確活動主題,關注育人價值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勞動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勞動教育貫穿于多學科的教育教學當中,體育課程通過身體練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體育課程目標是通過身體練習和學習,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發展體能,培養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不難看出,以體育活動為載體,跨學科融合勞動教育,不管是在功能意義上還是在培養人的目標上都是相互關聯,互有滲透的。以此為依據,我們將勞動教育與體育活動對接,確定趣味運動會的主題——“勞動最光榮”,設計趣味性的活動項目,將日常生活中的勞動融入體育因素,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感受勞動與運動的意義。
二、跨學科目標對接,設計活動項目
確定活動主題之后,我們認真解讀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關于勞動技能的具體目標和要求,結合體育學科三個水平學段的運動目標和側重點,進行跨學科的目標對接和整合。我們將體育技能與勞動體驗融合,引導學生親身經歷趣味勞動實踐,開展運動技能比拼等實踐活動,將傳統教育滲透到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從而達到寓教于樂、增強體質、提高學生運動與勞動能力的教育目的。具體體現在引導并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勞動,熱愛運動并能夠遵守規則、團結協作。在活動中立德,在教師的教育與引導下樹人,我們以此為依據,關注項目設計,確定趣味運動活動的項目,使學生在活動中既得到運動技能的培養和鍛煉,又達到勞動技能水平的提高。具體活動項目內容如表1所示。
2.舉筐家長必須扶正球筐,不得傾斜,不得幫助往筐里投球。
3.有以上情況出現視為違例,(違例一次扣5個球)并累計違例次數。 1.發展上肢力量,提升投擲能力。
2.體驗勞動過程,進行節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 垃圾分類
(家庭項目) 一路縱隊,比賽開始時,第一個家長快速把垃圾放到指定的位置后跑回,下一個同學快速跑到對面,把垃圾按類別放在垃圾桶里,返回拍手(每個同學放一個垃圾);下一個隊員繼續,以此類推,先結束分好垃圾的隊獲勝,以最先完成的班級,判定單項名次。 1.分錯類別判罰違例一次。
2.扔出桶外判罰違例一次。
3.返回時沒有拍手,或是搶跑判罰違例一次。 1.發展奔跑能力。
2.檢測對垃圾分類的認知。
3.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家務小能手 運動員兩路縱隊站好,中間放被子,對面站一個家長,比賽開始前,兩名隊員快速跑到中間把被子疊好,再跑到對面,迅速給家長系好鞋帶,最后回來的同學返回拍手;下一個隊員繼續,以此類推,先結束隊獲勝。以最先完成的班級判定單項名次。 1.行進中被子沒疊好,判違例。
2.行進中鞋帶沒系好,判罰違例。
3.返回時沒有拍手,或是搶跑。
4.違反以上情況者視為違例,并累計次數。 1.發展跑的能力。
2.能做簡單家務勞動,了解勞動技巧。 運送快遞 運動員面對面,一路縱隊站好,隊伍前面放好快遞,比賽開始時,家長把四個快遞放在車上,由第一名學生推車到對面,一個家長把快遞放好,另一個家長幫學生把對抗衫換給另一個學生,學生穿好對抗衫后迅速把空車推回起點,以此類推。先結束隊獲勝,以最先完成的班級判定單項名次。 1.游戲時,快遞盒子中途掉下地面要拾起后再行進。
2.對抗衫要穿戴整齊,露出快遞名字。
3.非參賽家長不得幫助。
4.違反以上情況者視為違例,并累計次數。 1.發展手腳協調和平衡能力。
2.職業體驗,體會勞動辛勞,尊重他人勞動。 大豐收 家長從起點挑擔子跑到中間,看對面的家長的牌子,把牌子上的蔬菜放到兩個挑筐里運到對面,放到箱子里,然后返回,下一個學生繼續挑擔子看牌子,繼續挑蔬菜放到對面箱子里,以此類推。以最先完成的班級,判定單項名次。 1.游戲時,必須按指示正確辨別實物。
2.手不允許向上抬扁擔,扁擔扛在肩上。
3.家長不得幫助裝菜,和放菜。。
4.違反以上情況視為違例,并累計違例次數。 1.發展手提肩扛的身體協調能力。
2.學會辨認各種蔬菜,提高日常生活常識。
]
圍繞“確定主題—征集方案—尋找載體—研磨項目—師生培訓-活動展示-評價反饋”項目實施模式,我們把勞動技能、綠色環保、新時代生活等內容貫穿于體育競賽之中,圍繞生活類、環保類、趣味類三大類設計出了包括顆粒歸倉、垃圾分類、家務能手、運送快遞、運水達人、快樂農夫等多項內容。
在項目設計過程中,體育教師帶著問題去發現、解讀,從小處著手,在“實”上做文章,尋找真實的“問題點”,形成實時反饋互動的研究場。從“項目分層次選擇、活動場地安排、時間分配推進”等方面,展開立體多元場景模擬,全力保障靈動有序安全的競賽空間。
項目設計關注勞動與體育、體育與游戲、競賽與評價的關系,勞動主題內容清晰,體育運動嚴謹有序。
為了檢驗活動的效果,活動結束后以完成勞動評價卡的形式,引導學生著力從勞動認知、合作競賽、家校合作三方面展開自我評價和多元評價。
三、多學科聯動,有效組織和實施
在趣味運動會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我們將多學科的課堂教學活動與大隊部相關德育活動進行整合,最大限度發揮活動育人價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為使運動會更具趣味性、生活性,我們的運動項目通過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來進行。在游戲活動的情境創設和道具準備上,我們發揮全學科教學的作用。如在顆粒歸倉活動準備中,我們與美術學科相融合,學生通過藝術創作,精心制作繪制谷倉的造型。又如運送快遞項目的道具是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利用廢舊紙盒進行精心設計和制作的。
在趣味運動會的環節設計上,我們也充分發揮不同學科的優勢。如在開幕式的歌舞展示中,音樂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并欣賞勞動主題的歌曲和舞蹈,組織編排歌舞,在“勞動最光榮”主題運動會開幕式中呈現成果。在趣味運動會的裁判和評價環節,我們與大隊部德育活動結合,開展“我的比賽我做主”小裁判員招募、選拔活動并對小裁判員進行專業的仲裁培訓和指導。小裁判員統一判罰標準,文明執法,分工明確,開展實踐演練。比賽記錄單如表2所示。
小裁判員進行“跟蹤執法”,記錄違例次數,最后按違例次數加上班級名次來登記比賽成績。有了學生嚴格的監督和評判,不遵守規則的現象少了很多。這一過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品質,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依托體育課教學,對照項目的規則和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逐項培訓和實踐。同時,體育教師在學練中強調安全問題、規則意識,讓學生在體驗中熟悉競賽方法、遵守規則、探究項目的教育意義。為了能夠讓班主任更加方便直觀地了解游戲方法和規則,我們采用錄制微課小視頻、建立資源庫的方式并發到學校的工作微信群中進行分享。班主任依據項目特點和學生特點合理安排參賽人員,保證學生全員參與。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問題時會組內及時交流和調整。如在運送快遞項目上,我們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低年級采用的方式是推小車,高年級采用的方式是騎自行車;在垃圾分類項目上,“垃圾”由最初設想的實物垃圾改為了在小布球上貼標簽的虛擬垃圾,更加適合;在大豐收項目上,原先設想的道具改為了16種實物,效果更佳;在“我是小巧手”項目設計上,我們合理調配時間和空間進行比賽布置,分年級設計不同項目,如在足球場上進行4年級學生剝大蒜、剝花生比賽,在籃球場上進行5年級學生削土豆、扒花生比賽,在一樓5個教室中進行6年級學生包餃子比賽。在倡導節約,不浪費的前提下,我們要求小巧手的比賽成果蒜瓣、花生仁、土豆需保質保量地送到校食堂再次利用。班級包好的餃子,各班也派人送到食堂蒸煮,當作班級的午餐。經過反復的實踐調整,最終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場運動與勞動結合、多學科融合的趣味活動,學生的運動技能與體能都得到了發展。
四、系統總結反思,促進教師提升育人能力
趣味體育運動會屬于學校校本化活動,活動設計聚焦興趣性、綜合性、實踐性等,要與學校育人目標達成一致。本學期學校召開的以勞動為主題的趣味運動會,是勞動教育與體育融合的教育一體化實踐探索。在項目設計過程中,學校組織美術、地方性課程、衛生、音樂等教師開展項目設計與推進,音樂組協調開場團體操表演,美術教師負責文化宣傳與工具美化,衛生教師負責垃圾分類配套設計等,形成了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家長、教師與領導的多元合作交流和多學科融通。
項目實施前,我們跟進研磨;項目實施中,請集團學校的體育教師觀摩項目;項目實施后,邀請區體育教研員參與到“微環節實施有效性”的網絡研討中。同時,我們開展了“勞動教育與體育融合項目設計”集團校本研修活動,在研討中集思廣益,凝聚教師集體智慧,系統思考,突破碎片化點狀思維,在主題活動與常規結合(課堂、班會、多渠道德育途徑)、活動儀式感挖掘、項目實施公平嚴謹性等方面得到專家高屋建瓴的指導。體育項目與課堂、與德育相結合,在跨學科的活動總結和反思中,教師的育人能力得以提升。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的運動技能與體能都得到發展,勞動技能也得到提升,思想意識得到升華。我們探索出主題趣味運動會的七段實施模式“確定主題—征集方案—尋找載體—研磨項目—師生培訓—活動展示—評價反饋”和主題趣味運動會設計與實施的有效策略。
總之,我們以項目設計為依托,多學科聯動,實現了體育、勞動、德育一體化深度融合。追求成績不是目的,通過比賽的科學設計、組織培訓、過程評判、結果評價去調動更多人的參與積極性,在競賽中有所收獲才是我們的初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馮俊芬.概念主題式活動課程: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1(2).
[3]舒思恩.小學體育游戲的設計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0(13).
[4]張漢良.巧用游戲教學法構建"四有"新課堂——新樣態課堂背景下小學低段體育游戲化教學的應用探究[J].體育教學.2019(9).
[5]杜長宏,王怡元.體育游戲功能的多維性探索——基于“小學體育興趣化”視角[J].當代體育科技.2019(13).
[6]楊清風.探尋小學體育興趣化有效教學的途徑[J].體育教學.2019(10).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