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峰瑞
摘要:命制試題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能夠起到引領日常教學和檢測學業水平的雙重功效。命題者應厘清核心素養、學業質量、考試評價、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并以之為依據進行有梯度、有層級、成系統、科學化的試題命制。命題之前,要明確試題命制的基本定位,把抽象、普遍的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水平轉變成具體的、特殊性的歷史試題;也要明確試題命制的基本框架,以學業質量水平為依據,針對不同水平的需要設置不同層次的試題。圍繞時空觀念素養命題,可設置顯性考查時空觀念、隱性考查時空觀念、顯性考查時空觀念與其他核心素養的交織、隱性考查時空觀念與其他核心素養交織四個梯度。
關鍵詞:命題;歷史教學;核心素養;時空觀念;梯度層級
2017年新課標的出臺為高中歷史教學指出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在課堂教學與時俱進的同時,考試評價體系也應跟上改革的腳步,試題的命制要契合核心素養的要求,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符合教育科學和規律?!叭说陌l展”是新課程改革關注的核心命題,但“人”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生長的過程。如何讓試題命制順應這個過程?命題者應厘清核心素養、學業質量、考試評價、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并以之為依據進行有梯度、有層級、成系統、科學化的試題命制。
一、開展歷史學科梯度命題的緣由
(一)學科核心素養為梯度命題提供了目標導向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知識體系與人的發展的有效結合,同時也把“教”和“考”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把課堂教學和試題命制帶入了一個新層次,即課堂教學和試題命制是一體之兩面,兩者是互利互惠的共生關系。歷史教學核心從“知識”轉變為“素養”,要求試題命制要適配課堂教學,注意生長性、梯度性、層級性。
(二)學業質量水平的劃分為梯度命題提供了操作依據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學業質量部分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分別定為四個水平等級,實際上是對核心素養水平劃分的再細化,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歷史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與等級性考試,則從考試評價導向上對梯度層級命題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試題命制現狀對梯度命題提出了迫切需要
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普遍能有意識地開展循序漸進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但在試題命制方面,對比日常試題和高考試題,對比高一試題和高三試題,我們會發現,往往只有難度的差別而沒有梯度的差別,只有信息含量多少的差別而沒有核心素養體現程度的差別,更高學段的試題往往涉及到的知識點更多,材料更長,更難懂,而在命題的思路與方式上基本一致——以高考試題為藍本,以學業質量水平4為基本參考。這就造成了水平1、水平2、水平3的題目相對稀少,根據四個水平層級展開系統配套的訓練更是少之又少,進而使得一線教學中,試題命制缺少體系性,缺失了“地基”和“樓梯”,成了“空中樓閣”。
二、命制歷史學科梯度試題的主要原則
(一)明確試題命制的基本定位
當前,一線教師在試題命制上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對新材料的挖掘,對學術前沿的追求等。然而不容忽視的是,也存在普遍的問題,即往往是找到一個新材料,就以之為素材進行命題,對試題命制卻缺乏基本的定位,缺乏總體理念支撐和價值引領。具體而言,試題命制是為了達成什么意圖?試題的哪一個部分體現了這種意圖?這種意圖的達成效度如何?該意圖的實現有沒有后續系列試題的支撐?不同階段的試題有什么區別和聯系……上述問題未被加以妥善考量,就使得命題常陷入無章可循、無規可依的境地。對學生而言,這樣的題目做得多了,在知識上有所積累,但在核心素養的培養、關鍵能力的提升上卻事倍功半。
命題之前,先要明確試題命制的基本定位。從宏觀上看,試題命制的任務,就是把抽象的、普遍性的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水平,轉變成具體的、特殊性的歷史試題,并以之為依托,打造出“課堂教學—試題命制—信息反饋—課堂教學”這樣一個閉環,使試題命制與課堂教學形成互惠互利、互動互生的關系,以達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從微觀上看,命制試題前應考慮清楚該試題側重培養哪一核心素養,通過什么方式實現這一目標,后續如何使用遞升的系列試題來鞏固和發展這一核心素養。簡而言之,每一道題本身應有明確的任務目標指向,每一道題都應是一系列試題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系列的試題共同服務于一個或多個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明確試題命制的基本框架
橫向來看,核心素養在試題命制中的有效呈現,能夠起到引領日常教學和學業水平檢測的雙重功效,故試題命制應圍繞核心素養展開;但應注意,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并非是割裂開來的,而是有機統一的,試題的命制自然不能回避這一特征。故在試題命制中,命題者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其一,前期試題多從單個核心素養入手,那么應如何突顯該核心素養在解題中的作用;其二,中后期試題往往多個核心素養共同呈現,那么如何突顯多個核心素養之間的聯系。
縱向來看,試題應當起到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實現能力上升的作用,故核心素養水平在題型中的分布,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前期試題命制可側重于參與感與獲得感,中后期試題命制則可側重于探究感和思辨感。試題命制應以學業質量水平為依據,針對不同水平的需要設置不同的層次,從水平1到水平4分別予以考查,試題本身就呈現梯度層級的特點,從而滿足不同學段、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需要。
三、命制歷史學科梯度試題的具體實現
以時空觀念為例,基于核心素養的梯度層級命題應注意兩方面問題:首先,時空觀念的四個水平是層層遞進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是層層遞進的,命題應以這兩者為依據層層遞進;其次,應避免陷入割裂五大核心素養的誤區,尤其較高水平層級的命題,更應注意時空觀念與其他核心素養的內在聯系。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單個核心素養和多個核心素養)、四個梯度來進行試題的命制。
(一)梯度一:顯性考查時空觀念
該梯度的試題,其“顯性”并不是指試題難度一定很低,更不意味著側重考查某年在何處發生了什么事這種識記層面的內容,而是通過將時空觀念作為解題關鍵,“顯性”“直接”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只通過或主要通過時空觀念就能得出解題方向。通過該梯度試題的訓練,強化學生對時空觀念的敏感度,從而達到建構時空觀念與問題解決之間內在聯系的效果。
【例題1】1903 到1905 年,京師大學堂購買的西方教科書中,社會科學、人文類約占總數的 73 %,自然科學、應用科學類約占總數的 27 % 。這反映了當時的中國()
A.洋務運動方興未艾
B.沿海通商口岸掀起西學熱潮
C.向西方學習器物開始成為時代主流
D.向西方學習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層面
該題題干中顯性呈現了“1903到1905年”“京師大學堂”“當時的中國”等時空信息,A選項側重培養學生對時間觀念的敏感度,由“1903到1905年”可知洋務運動早已破產;B選項側重培養學生對空間觀念的敏感度,由“京師大學堂”可知該事件發生在北京,并非沿海通商口岸;C、D選項側重培養學生對宏觀時空框架的敏感度,由“當時的中國”,結合題干內容描述,可知此時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從“學器物”到“學制度”的轉變,最終得出正確答案為D選項。
(二)梯度二:隱性考查時空觀念
較之上一梯度,本梯度所謂的“隱性”,可以是增加提取時空觀念相關信息的難度,也可以是時空觀念與解題之間的聯系比較隱晦,甚至這種聯系會對學生產生誤導。該梯度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第一梯度的基礎上,熟練地將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進行解讀,更加準確地把握和運用時空觀念。我們可以通過對第一梯度的題目進行變式訓練,達到這種效果。
【例題2】京師大學堂購買的西方教科書中,社會科學、人文類約占總數的 73 %,自然科學、應用科學類約占總數的 27 % 。這一舉措()
A.延續了重文輕理的文化傳統
B.成為戊戌變法的先聲
C.反映出廣大民眾迫切渴求西學
D.說明向西方學習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層面
學生需要根據題干“京師大學堂”這一隱性信息對時間進行定位,繼而建構出時空框架,從而理解題干中的“社會科學和人文類”書籍是西學、新學的代表,不同于傳統的中國文化典籍,排除A選項;明確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選項;認識到此時的中國廣大民眾還遠未覺醒,更談不上對西學“迫切渴求”,排除C選項。
(三)梯度三:顯性考查時空觀念與其他核心素養的交織
在多個核心素養交織時,學生常會陷入認知和應用上的困惑,故該梯度的試題主要側重將時空觀念與其他核心素養在試題中直接呈現出來。其中,時空觀念依然是解題的關鍵,但需要和其他核心素養結合起來才能順利解題,以此幫助學生熟悉核心素養之間能夠建立怎樣的聯系,這種聯系應當如何應用。
【例題3】某影視作品中出現了這樣一個情節,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繡著國號的纛(dào)旗上寫了大大的“蜀”字,從史學角度看,該情節()
A.正確,諸葛亮是蜀國丞相,纛旗應書“蜀”
B.正確,諸葛亮是蜀地人士,纛旗應書“蜀”
C.錯誤,“蜀”是后世的叫法,纛旗應書“漢”
D.錯誤,諸葛亮是北伐統帥,纛旗應書“諸葛”
在該題中,“三國時期”“蜀”等時空信息依然是解題關鍵,但學生還需結合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對“國號”“纛旗”等信息作出判斷和分析,才能理解A、C、D等選項錯在何處。
我們還可就發生在同一歷史時空的知識進行變式命題。
【例題4】劉勝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備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后而非漢景帝之后,其原因最可能是()
A.劉備假托漢室之后實現政治目的
B.時間久遠劉備無法理清家族譜系
C.宗法觀念使劉備不敢行僭越之舉
D.生逢亂世擔心遭受其他勢力打壓
通過一系列顯性考查時空觀念與其他核心素養交織的試題,學生對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會有更鮮明的認知,對核心素養之間的聯系更加清晰,對運用核心素養解題、從核心素養角度理解試題也就更駕輕就熟。
(四)梯度四:隱性考查時空觀念與其他核心素養交織
該梯度基本參照學業質量水平4的要求,是我們日常使用較多的題目類型。該梯度試題的“隱性”主要包括:其一,語言文字方面更“隱性”,例如古文、譯文在試題當中的使用;其二,材料選取方面更“隱性”,例如選取較冷門的材料來命制試題——時間上選擇魏晉南北朝,空間上選擇少數民族地區,事例上選擇學生不熟悉或者與平時認知相左的材料;其三,核心素養之間的聯系更“隱性”。
【例題5】京師大學堂成立后,在從國外引進的教科書中,自然科學類占比約為45%。后來,張之洞以“謹遵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作為辦學宗旨,在大學堂分設經學、政法、文學、格致、農、工、商、醫八科。材料反映出當時()
A.向西方學器物成為社會主流
B.科舉制度因西學而煥發新生
C.“士農工商”的社會觀念依然盛行
D.大學教育在步履維艱中向近代轉型
要解決該題,“京師大學堂成立后”“張之洞”“當時”等時空觀念信息的解讀是前提,但還需注意和其他核心素養的關聯。例如,歷史解釋方面,“自然科學類占比約為45%”說明京師大學堂重視自然科學,但不能代表“社會主流”;史料實證方面,張之洞的改革即“癸卯學制”,科舉制度在癸卯學制后不久即告廢除,何談“煥發新生”;唯物史觀方面,雖然以“謹遵諭旨”為辦學宗旨,經學在癸卯學制中也被擺在首位,但京師大學堂在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上,都朝大學教育近代化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
此外,還可在同一題目中考查時空觀念的多個水平層級。
【例題6】1909年,陸士諤發表小說《新野叟暴言》,主人公文祁等人在皇帝支持下,帶領國家走上“科學富國”之路,國家日益強大,征服了歐洲, 后來文祁甚至把“黃龍國旗”插上了月球、木星。該作品()
A.受到了新文化運動顯著影響
B.折射出當時科技水平的飛躍
C.呈現出明顯的反清革命色彩
D.承載了救亡圖強的時代追求
該題的四個選項,分別對應前文所述四個梯度。這種命題方式,可以較為直觀地將時空觀念的不同水平層級展現給學生,方便學生理解、認識時空觀念與題目的關聯。這類題目中蘊含的按照梯度進行命題的理念和方法,已在前文論述,此處不再展開。
按照學業質量水平的梯度進行有層級、成系統的命題,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更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應當成為一線歷史教學的應有之義。當然,試題命制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投入的時間精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梯度層級的試題命制,更是在試題的數量、質量、配套性、系統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有效提升命題效率和命題質量,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仍有漫長的道路,等待歷史教師共同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王后雄,楊季東.國際教育考試質量與公平標準的特點與趨勢[J].現代教育管理,2020(3).
[4]徐奉先,劉芃.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評價[J].歷史教學,2018(7).
[5]王新華.基于學科能力的中考歷史試題命制與教學啟示[J].中國考試,2019(8).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