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銘華
“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我校以種植園為依托,實踐勞動教育,嘗試 通過勞動的教育強化其他四育,達到“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創新”的效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開發種植園,打造勞動教育基地
我校的辦學目標是“實施快樂童年教育,放飛美麗幸福夢想”。我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土地資源豐富,這是其他城市學校所沒有的。對此,學校領導集體深入調研、反復研究、充分論證,提出了“開發種植園,實踐勞動教育,助推學校特色發展”的辦學方略。確定好特色發展之路后,校領導帶領部分教職員工便動手干了起來:修臺階鋪路、劃分責任田、開荒耕種,等等。在教學樓和綜合樓的后面開出了約一千平方米的兩塊種植園。各班級和幼兒園根據學生數量和年齡,都領到了自己的責任田。
我校教學樓的樓后是山坡,4年前我剛到校上任時,上山根本就沒有路,只有幾塊大石頭堆在山坡下,想上去得四肢著地爬著走。為了方便師生到山坡上開發種植園,全校教職員工齊上陣,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開山辟路,清理樹根、雜草、殘土,撿拾廢棄的石板、磚頭,廢物利用,師生共同搬運步道磚,在通往種植園的山坡上修砌了幾十級水泥臺階,鋪出了一條1.5米寬,近50米的甬路并在路邊栽種了3行近20米的榆樹苗,營造了一種舒適的田園風格,給校園添香增色。教育局領導視察后,充分肯定了學校的特色發展之路,出資為種植園修建了長達60米的圍欄,為教職員工進入種植園安全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校開發快樂種植園,開設快樂種植課,實踐勞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讓孩子單純地勞動,而是弘揚勞動精神,培養孩子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形成對勞動的正確態度和看法,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二、利用種植園,構建校本課程
種植園開辟出來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經過春天的辛勤勞作,師生初步品嘗到了秋收的喜悅。但如果我們僅僅是為了種植而種植,那就失去了學校開發種植園的意義。在學習了遼寧省教育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后,依托種植園,我們對校本課程進行了開發,構建了“快樂種植”校本課程,使“快樂種植”校本課程成為學校落實素質教育,實踐勞動教育的一個新的著力點,為學校特色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
我校校本種植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把“快樂種植”融入綜合實踐學科之中。2017年5月,隨著種植園的開發,我校將種植實踐活動融入到綜合實踐課中,綜合實踐課教師不定期利用綜合實踐課時間,組織學生到種植園開展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種植知識的介紹和勞動技能的培養,弘揚勞動精神。
第二階段是快樂種植嵌入到部分學科教學之中。2017年9月,學校將種植活動嵌入到部分學科課堂教學之中,校本課程不再是“孤軍作戰”,而是更好地滲透到部分學科教學中。
比如,在品德課上,在講授“生產與生活”一課時,孩子們有了種植實踐的切身體驗,更能體會到種植的不易、農民的辛勞,他們轉變了對勞動的態度,更加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在平時的各種勞動中,同學們不再畏畏縮縮,更多的是挽起袖子,在勞動中“大顯身手”。種植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意識、合作意識、互助意識;也讓孩子們體會到大自然的慷慨與無私,使孩子們懂得了生命的堅韌和頑強,使學生懂得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并創造性地勞動。
第三階段是學校專門開設種植校本課。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與管理,在2018年3月,我們開設了“快樂種植”校本課程并將其排進課程表,逐步完善。
種植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通過教師的介紹,了解農作物的種植時間、種植方法、除草、松土、澆灌 、收割方法等一系列知識。在農作物不同的生長時期,任課教師會帶領孩子們走進種植園,開展相應的活動。比如間苗,就是在種子發芽,幼苗出土后進行的,拔去生長不良、瘦弱、有病蟲害的幼苗,這樣的環節有利于培育壯苗。學校還聘請了有種植經驗的家長走進種植課堂輔助教學,帶領學生在田間地頭實際操作,讓他們直觀感受勞作的艱辛與快樂。
快樂種植課讓學生收獲頗豐,對勞動意義也有了重新的認識。他們深刻地體會到,勞動雖然是辛苦的,但也是快樂的,在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我們還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和愛心,激發了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
學校以快樂種植園為基地,有效利用種植園,助力各學科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實踐勞動教育,讓課堂不僅僅是教室,讓內容不局限于一個學科,讓學生經歷更多精彩的學科實踐活動,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靠近。我們的快樂種植園已然成為“勝小”孩子生活的家園、勞動的田園、學習的樂園。
2018年6月26日,區教師進修學校干訓部領導到我校調研,我校的“快樂種植園”活動得到他們的高度認可。同年12月18日,在新撫區教學校長教研活動策劃和組織活動匯報會上,我校王巍副校長代表學校做了題為“沿著校本教研的方向,預約一段美好——記我們的‘快樂種植園”的經驗交流,受到與會領導和教師的一致好評。我校的快樂種植園走出了校門,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施方案》中提出的學科實踐活動,即各學科平均不低于10%的課時用于開展校內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改革要求,使我們的“快樂種植園”真正成為各學科實踐活動基地,學校把種植園管理及快樂種植課程實施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梳理,變問題為研究課題,有機融入到學校市級課題“快樂教育理念下小學快樂教學策略研究”中,輻射到學校各項工作,使之向更深、更廣的領域延伸,為我校教育教學更好地服務,有力助推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我校將種植園打造成為語文課的觀察園、數學課的計算園、美術課的寫生園、英語課的演練園、科學課的實驗園、品德課的修煉園、綜合實踐課的活動園……讓種植園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實踐的基地、能力拓展的舞臺和品德養成的沃土。
2019年12月12日,在新撫區第六期中小學“校長論壇”暨“十三五”提高培訓學習交流會上,我校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經驗介紹把開發種植園、構建校本課程、實踐勞動教育、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的做法全面地展現給與會代表,獲得了他們的一致肯定。
三、借助種植園,開展多種活動
學校以種植園為依托開展的教研和科研活動扎實并富有成效,教師綜合素養得以迅速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明顯改善。同時,我們面向學生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如“我是家務小能手”評優活動、“我和小苗共同成長”主題班會、“勞動最光榮”演講比賽等活動,孩子們在勞動教育活動中茁壯成長。期末,班主任、學科教師對種植工作做了經驗介紹,種植優秀班級學生代表分享了本班的種植收獲。
一個孩子這樣說道:“每天早晨,我們伴著朝陽,拎著水桶,走向自己心愛的小苗……我們見證著小苗的成長,每天和小苗共同快樂地成長。在我們的悉心呵護下,這些小苗從靜靜地躺在土地下,到破土而出,直至未來長出一個個可愛的果實,我們在種植中感受到勞動的艱辛,品味到收獲的快樂,這種體驗將成為我們人生寶貴的財富。”
在整個種植活動中,同學們不僅收獲了鮮美的果實,學習了種植知識,還收獲了難能可貴的美好品質。
一是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現在的學生很多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也不會主動與人合作,不善于互相配合,因此,學校有必要從小培養他們的合作與競爭意識,讓學生在參與種植活動過程中感受到協作的重要性。比如播種、澆水,教師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做,這就需要讓他們分工合作,充分發揮每個同學的長處,學生們有的負責指揮,有的負責打水,有的負責挖坑,有的負責栽種,最后通過大家的團結合作,完成整個播種過程。
二是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全體參與種植活動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增強集體榮譽感。種植中,學生把種植美觀、出芽率高、出果實多作為種植的目標,比一比看一看哪個小組種得好,哪個班級種得好。如果同學不能認真完成,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大家的勞動成果,學生懂得了只有團結協作,認真對待,才能把任務完成得更好。通過種植活動,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由然而生,從而將這樣良好的品質落實在生活和學習中,形成同學間的友好競爭,增強了責任感。
三是培養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種植活動是辛苦的,正可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春天風沙大,夏天酷熱難擋,學生們在種植勞作中充分體會到了“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就拿澆水來說,孩子在水池打水或者將水管接到種植園的指定地點需要付出體力,還要考慮天氣、溫度、路況的不良因素。有些意志力比較薄弱的學生就會退縮,教師適時對他們進行教育,一次澆水活動很容易完成,然而,就像我們要天天喝水一樣,小苗也要經常喝水,否則就會枯死。在翻地過程中,有些孩子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會全神貫注翻幾次,不感興趣的則心不在焉把弄一下,還有的同學會嫌臟喊累,靠邊站。通過兩年多的勞動教育,勞動時同學們嫌臟怕累的少了,不珍惜勞動成果隨意剩飯剩菜的也少了,在勞動中爭先恐后搶著干活的學生越來越多。
四、家校協作,培養勞動習慣
推進勞動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發揮好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力。學校和家庭在理念上做到步調一致非常重要,學生勞動習慣的形成更需要家長的配合。通過家校協作,我校勞動教育進一步落地,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勞動意識、勞動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養上均有了長足的進步,得到家長、社會的廣泛贊譽。家長紛紛表示,通過勞動教育,孩子們的變化太大了。有的說,參加勞動使他的孩子變得勤快了,能主動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了,成了父母的小幫手;有的說,一段時間以來,他的孩子再不會因為干一點活而嘟嘴跺腳了;還有的說,他的寶貝女兒身體結實了許多,現在很少感冒發燒了……家長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由原來的舍不得讓孩子勞動,到親自帶領孩子勞動,到放手孩子勞動,教育理念不斷提升。這些都有力促進了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
幾年的勞動教育實踐將學生的臉曬黑了,但他們的胳膊腿健壯了,透出一股精氣神。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在各級各類賽事中都能看到他們傲人的身姿。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