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妍
摘要:伴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音樂教學將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作為音樂素養提升的重要手段。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的存在,節奏就好比音樂課堂的脈動。良好的節奏感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更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大大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審美情趣。本文探討了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訓練;對策
音樂中最先引起人們共鳴的就是音樂的旋律。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節奏的訓練和培養是十分重要的。節奏是在時間、組織上的總體特征,它是構成音樂的三大要素之一。沒有正確的節奏,音樂就沒有骨架。節奏可以脫離音樂存在,但是音樂不能沒有節奏。因此,加強對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一、聽力訓練,感知節奏
各種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聽覺,在學生音樂節奏感的訓練中,更要重視學生的聽力訓練。大自然中蘊含著天然的節奏感,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感悟音樂的節奏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如風吹落葉之聲、此起彼伏的鳥叫聲、渾厚的鐘聲、潺潺的流水聲、各種動物發出的嚎叫聲等,都是大自然自身孕育的節奏感。教師可以將這些聲音收集起來,在課堂上進行播放,讓學生聽著這些節奏,自由做出動作來,切身感受節奏感的變化,從而對節奏感產生更為強烈的體驗。
比如在學習歌曲《火車開啦》,我們可以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排隊模仿火車,隨之讓老師借助多媒體或者錄音機來播放火車行駛中的滴答聲音,然后讓學生用拍手或者跺腳的方式來跟隨火車行駛的節奏,經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僅可以感受到火車行駛的節奏韻律,更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器官,協調學生的全身肢體,在讓學生獲得心理滿足的同時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
二、肢體動作,理解節奏
教師在進行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肢體動作幫助學生體驗音樂節奏。學生利用身體動作來進行音樂節奏的感受和表現,使學生在有音樂或者沒有音樂伴奏的情況下,運用肢體動作制造出伴奏,以自身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進行靈活的表現學生在體驗音樂節奏時應當突破眼、耳的局限,將手、腿、腳等部位進行運用,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一此基本的體態律動,促進學生對肢體伴奏有史'加基礎化的認識和了解。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依據自身在聆聽音樂時的感受進行自由的表現和發揮,使之能夠在音樂課堂中展現出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在帶領學生運用肢體動作進行音樂伴奏時應當充分發揮引領的作用,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提示,幫助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運用更加豐富的伴奏形式進行表現。
教師在引導學生借助肢體動作進行音樂節奏的體驗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進度進行調整,可以在肢體動作體驗音樂節奏的進程時,讓學生能夠隨意用肢體部位進行節奏的表現,注重學生在此過程中的自由和靈活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學生音樂節拍的卡準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可以采用分音符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訓練。
三、鏈接生活,創編節奏
節奏是音樂情感表達的重要因素。節拍是指音樂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規律地重復進行。節奏、節拍讓音樂有長短、強弱的變化。由于小學生的整體節奏感不是很強,缺乏相應的節奏訓練,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學習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加強學生聽說節奏的訓練。在學習一首新的樂曲時,可以先讓學生多次反復地聽并感受其節奏特點。比如,教師在節奏教學中可以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使學生對音樂節奏有一個更加形象的認識。例如,“咚咚咚”一聽便知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敲門聲,在教學初級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模擬敲門的聲音來促使學生對一些簡單的節奏進行學習,然后再層層深入。教師還可以通過鐘表的滴答聲來引導學生進行音樂節奏的學習。因為鐘表走動聲音比較小,老師可以以雙手拍打模擬表針走動的聲音,讓學生以走路的形式來對此節奏進行模擬,老師拍一下學生的腳步就動一下。與此同時,老師可以教學生在行走時每行走一下就頓一下以加強節奏感。
四、打擊樂器,強化節奏
學生對樂器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樂器的使用可以讓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打擊樂器的使用,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提高注意力,帶動學生的節奏感。打擊樂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樂器,它通常是通過敲擊、拍打而形成的較為清脆、響亮的音樂,不同類型的打擊樂器音質各具特色。教師在進行樂器演奏時,相比于運用語言講解更加直觀生動,也更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節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小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對較為新奇的樂器會呈現出更大的好奇心,會對樂器的使用及音色產生較大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當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音樂教學課堂中,通過對打擊樂器的運用幫助學生培養節奏感打擊樂器涉及較多的相關音樂知識,教師可以分階段讓學生對此樂器有個基本的認識和掌握。
第一階段學習。教師應當注重在每一節音樂課中穿插一些打擊樂器的基本知識,對幾種較為常見的進行了解和學習,幫助學生掌捤該樂器的節奏特點,并且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具體應用和訓練。
第二階段學習教師應當幫助學生自主地對一些打擊樂器進行應用,能夠根據音樂中的節奏特點進行樂器的選擇和使用。在學生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運用一些生活小物件制作簡易樂器。例如,可以運用盛有不同深度水的玻璃杯、裝有小石子的易拉罐、自制金屬串鈴等小樂器,使樂器能夠在日常生活小物品中進行體現。教師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鼓勵和宣傳,并在課堂上進行演出展示,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和提升學生節奏感。
總之,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深刻認識到節奏感對小學生音樂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就音樂教學而言,節奏感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小學音樂節奏感訓練是小學音樂教師高效教學的檢驗,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得學生在原有音樂基礎上提高,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麗娟.小學音樂節奏教學的方法探究[J].教育文匯,2018,000(015):47-47.
[2]陳新珠.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音樂課堂節奏教學的探究[J].讀寫算,2019,000(0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