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課程,其對于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心理品質、認知社會、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大的促進與指導作用。將案例教學法引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一系列的現實案例創設情境、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參與到思想道德理念、法制觀念的學習之中,使其深入理解道德、法律的實效價值,從而達成學生思想品德與法治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初中;道德與法治;運用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43
前言: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以“講授”為主,教師往往圍繞《道德與法治》教材知識,進行思想道德、法制理論的內容教學,既無法調動中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難以達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教學任務目標。基于此,對原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作出改革創新,選取通俗易懂的案例展開實踐教學,便于學生更快的理解道德與法律課程知識,大大提升案例教學的課堂效率、教學質量。
1 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由于我國多數初中學校在不同學科教學中,通常更加注重語文、數學、英語等重要學科的內容講授。因而相比之下,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非重要的副課,往往會采取“講授式”的應試教育教學方案,由教師按照課程教材的內容設置,進行思想道德理論、法律知識的講解,取得的課程教學效果較差。
1.1 《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陳舊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將其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圍繞教材知識內容而“教”,整個教學流程的政治說教意味過濃,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的積極性較低,甚至產生厭棄理論學習、概念理解不到位等問題。
1.2 《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單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一般以政治教師作為教育中心,教師采取“灌輸講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展開應試知識內容的教育和培養,其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不斷的理論知識記憶訓練,掌握相應的理論考試內容。這一形式化的課程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思想認知規律、學習能力形成,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由此嚴重影響課程教學進度、教學成效。
1.3 教師專業素質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初中學校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并未安排專業教師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而是由主課教師兼任教學,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思想文化素質都很不夠,難以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這也造成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缺乏特色與時效性。
2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原則
2.1 方向針對性原則
“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實際事例的教育方法,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必須遵循正向價值導向的方向原則。首先教師應針對課程教材的具體事件,或者在課外搜集的教學實際案例,向學生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塑造學生正確面對困難的態度與勇氣,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理想理念。其次,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案例教學,要結合相應的理論知識進行現象解釋,盡可能做到課堂導入、講授的針對性,以有效提升學生思想認知與情感共鳴。
2.2 實踐性原則
初中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案例實踐教育中的參與度,決定著最終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的引導者,要為學生提供更加寬松自由的學習、討論與實踐環境。如對于“拾金不昧”、“誠信友善”等思想價值觀的教育,可以通過邀請不同學生扮演情景劇人物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道德理念、法律法規的思考,逐步強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內涵的認知和理解。
3 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3.1 依托明確的教學目標展開案例情境創設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教學中,要在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指導下,挑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的經典案例,或者選取《中學生學習報》、《中學生時事政治報》、《讀者》、《意林》等課外書刊中的案例,創設具有生活化、現實意義的課堂情境,簡潔生動的向學生傳達本節課、本單元講授的思想道德與法律法規內容,激發學生參與案例情境設計、獨立思考的積極性,進而增強典型案例在教學中的真實性、說服性,保證《道德與法治》教育思想價值理念的有效傳達。
3.2 巧妙設計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進行案例呈現
相比于傳統的“講授式”課程教學,依托網絡課堂、多媒體軟件、微博、微信等信息傳播媒介,運用文字、圖片、視頻或音頻等傳播方式,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案例教學,一方面可以大大豐富課堂教育教學形式,增強思想道德力量、法律知識呈現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將抽象的思想理論具象化,使學生樹立起遵守思想道德、法律法規的意識、養成遵規守紀的習慣。如教師通過向學生講解不同案例,包括街道搶劫、入室偷竊、吸毒等違法行為的危害,有效提升學生對違法行為的認知與理解,從而規范自身行為。。
3.3 運用大量案例引導學生參與自學、討論交流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遵紀守法意識。因此通過一系列具有指向性的典型教學案例,可以圍繞家庭、學校、社會、個人等課題,展開愛黨愛國、誠信守信、公德秩序、服務社會等思想內容的教育,培養起學生端正的思想道德素養、行為習慣。如教師可以提出“乘坐公共汽車讓座”、“遇到危險怎么辦”等話題,引導學生參與自主思考、展開討論、進行交流,使學生完成思想道德理論、法治法律知識的認知與理解。
4 結語
當前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內容革新,更加強調對學生思想道德、法律法規學習的指導作用。面對數學、物理、化學等主要學科的擠壓,教師通過圍繞《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結全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成長規律等,設置大量的實踐演示案例,進行多種典型教學案例的選擇與講授,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最終達到思想道德觀念與法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梁長兵.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教書育人,2017(26).
[2]陳勁松.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7(65).
[3]步洪波.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15).
作者簡介
劉曉俊(1974-),女,漢族,四川南充人,本科,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