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摘 要:《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最有價值的軍事典籍,成書于春秋末期。該書流傳已有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在全世界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鑒于目前對《孫子兵法》中模糊數字的英譯研究并不多,本文以林戊蓀的《孫子兵法》英譯本為例,擬對文中出現的模糊數字的文化翻譯策略進行研究,為相關學者的研究方向提供些許啟示。
關鍵詞:《孫子兵法》;數字;對等理論;翻譯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能夠系統、準確地將這么早的文化經典翻譯成外文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有著深遠的意義。《孫子兵法》十三篇早已享譽世界,被譽為“兵經”它的作者孫武,被譽為“兵圣”。孫武生活在中國開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春秋時期,距今約2500多年,其一生主要活動在吳國,于是歷史學家稱孫武的兵法為《吳孫子》。在《孫子兵法》中,數字出現了155處,基于數字的不同語義功能以及富有特殊文化內涵的模糊數字,在其翻譯的過程中會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本文以林戊蓀的英譯本為例,從對等理論出發,探討了《孫子兵法》中模糊數字的翻譯方法。
1 《孫子兵法》中精確數字的翻譯
《孫子兵法》中的精確數字可分為表名詞動詞化、表順序及表計算三類。
1.1 精確數字表順序類
例1.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the first is the way (dao道); the second, heaven(tian 天);the third, earth(di 地); the fourth, command (jiang將); and the fifth, rules and rglations (fa法).《孫子兵法》開篇即講計,乃是計算的計。說的是開始戰端之前,敵我方要謀劃好敵我雙方的優劣勢,來探索戰爭的情勢。林譯本采用直譯的辦法,將國家存亡的途徑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直觀的向讀者展現孫子的戰爭觀。
1.2 精確數字表名詞動詞化
例2.“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when you outnumber the enemy ten to one, surround him; when five to one, attack him;
在以上的例子中出現了名詞動詞化的表達,“十則圍之”含義為“有十倍于敵方的兵力”,其中“十倍于”的翻譯為“ outnumber the enemy ten to one”表示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更加形象的展示了古代的作戰方略.
1.3 精確數字表計算類
例3.“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故知勝有五:”
“There are three ways by which a sovereign may bring disaster to his army:”
“Therefore, there are five factors to consider in anticipating which side will win, namely:”在以上的例子中,數字的功能主要用來計算,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數字“五”和“三”被分別翻譯為“five”和“three”,分別表達了“國君不利于軍隊的情況三種”和“能預見勝利的情況五種”。
2 《孫子兵法》中模糊數字表修辭功能的翻譯
通常意義上來說,數字的功能是用來計算,代表一種準確性。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于數字的定義是“numeral as a word or symbol that represents an amount or a quantity.”(2004:1180)。因此,計算是數字的基本功能。但是,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數字的出現更多的表達是模糊的含義而不是準確的含義。也就是說,數字作為一個抽象概念出現的時候,更多的是表達一種語義和語用的功能。本節主要對《孫子兵法》中出現的具有修辭功能的模糊數字進行研究。
2.1 模糊數字表示夸張
夸張指為了啟發聽者或讀者的想象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夸大或縮小的詞句來形容事物。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當然,它善于夸張,比如寫大鳥一飛九萬里。”由此可見,藝術的夸張,不僅允許而且必要。在中文中,像數字“三”“九”“十”“二十”“百”“千”和“萬”通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來表達一種夸張的藝術效果。
例1.“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Generally, a war operation requires one thousand light chariots, as many heavy chariots and a hundred thousand armoured soldiers with provisions enough to carry them a thousand li. ... one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a day. Only after all this money is in hand can an army of one hundred thousand men be raised.在以上的例子中共出現六例數字表達:“千駟;千乘;十萬;千里;千金;十萬”。用來表示行軍打仗的艱難。此句的翻譯呈現的特征是翻譯文言文句式,采用直譯的手法,翻譯為具體的英文數字,在此處,中文的數字功能和英文的數字功能是一樣的,都具有夸張的功能。因此,直譯的翻譯手法用在這里讓讀者能夠了解古代行軍打仗的規模及配備之宏大。
2.2 模糊數字表示轉喻
轉喻是指用一種名稱來指代與之密切相關的事物。在本文的研究中,轉喻主要是使用相關的模糊數字來代替一些名詞。在《孫子兵法》中,模糊數字轉喻功能共出現了19次,可見轉喻的修辭手法在文本中的重要性。
例2.“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Two, he interferes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army ... an army should adopt different tactic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在以上的例子中,林戊蓀沒有把“三軍”翻譯為精確數字“three armies”,而是翻譯為“the army” 和 “an army”,這是因為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騎馬打仗的前、中、后三個兵種,指代一整個軍隊。因此此處林戊蓀的翻譯準確地體現了“三軍”的內涵意義。
2.3 模糊數字表示對比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在文學作品中,把事物、現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系,加強了文學作品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例3.“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同例1)在這一段落中,有“千駟”“千乘”“十萬”“千里”“千金”以及“日”的對比。因此讀者可以了解在一場戰爭中,交戰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軍隊長期在外用兵打仗,前方和后方的各種費用十分驚人。
在以上的分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孫子兵法》中,模糊數字的比例高于文本中確切數字的表達。除以上各種修辭功能外,模糊數字還有一定的文化含義,需要譯者準確的傳達給讀者。
4 結語
《孫子兵法》是一部飲譽世界的兵學圣典,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書,其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外許多學者都對《孫子兵法》的英譯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本文以對等翻譯理論為指導,主要研究了《孫子兵法》中出現的精確數字和模糊數字的翻譯。精確數字主要分為三類(表順序、計算、名詞動詞化),模糊數字主要分為表修辭功能。在對其翻譯的過程中,林戊蓀主要使用了直譯、意譯的翻譯方法,準確的闡明了文本的含義,保留了作品的風格,同時將原文大意表達出來,譯文行文流暢,使得讀者對于原文本有更清晰的認知。因此林戊蓀譯本不失為在源語作者和目的語讀者之間架起一道心靈之橋,使得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保留了本土文化特色,保留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
參考文獻
[1]Blum-Kulka, S. and Levenston E.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M]. London: Longman, 1983:119-139.
[2]鮑世修.形神兼備功力不凡一讀林戊蓀譯《孫子兵法》[J].中國翻譯,1996(3):33-36.
[3]崔艷嫣,李晶玉.基于語料庫的《孫子兵法》英譯本對比研究[J].外語與翻譯,2015(3):12-16
[4]林戊蓀.孫子兵法[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5]屠國元,吳莎.《孫子兵法》英譯本的歷史性描寫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87-191.
[6]吳如嵩.孫子兵法辭典[Z].沈陽:白山出版社,1995: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