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師范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01)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高校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一直是高校的重點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給新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發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高校體育專業承擔著為實現體育強國夢培養優秀人才的責任,更應當充分挖掘體育專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創新課程教學形式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體育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優秀體育人才。
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體育不僅能強健人的身體,其中蘊含的體育精神更能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培養意志品質和提升道德素養,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體育專業教學具有重大的意義。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和團日活動,主力軍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和院系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不顯著,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教育途徑存在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但由于課時集中、學時較短、內容枯燥乏味,難以與學生形成互動,導致學生對這門課不感興趣,應付了事,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團日活動為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陣地。由于組織者缺乏開展相關活動的經驗,團日活動變成了國家政策方針、黨的理論知識宣講會,流于形式,未發揮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學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參與者,處于被動狀態,填鴨式的教育很難取得實質性成效。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不僅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徑,還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極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體育與民族未來息息相關,體育強,則中國強。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進一步明確了體育強國建設的目標、任務及措施,通過三步走戰略,逐步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體育強國。《綱要》提出,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機制;到2035年,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體育文化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不斷提高,中華體育精神傳承發揚;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2]實現體育強國夢關鍵在于人才,高校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地位,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教學的全過程,讓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課程教學形影不離、同向同行,致力于培養專業技能高、政治素養硬的體育強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體育精神是指體育運動中所蘊含的對人的發展具有啟迪和影響作用的有價值的思想作風和意識。在體育教學中,一些體育精神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強調的精神內涵是一脈相通的。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教學,充分挖掘體育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僅有利于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而且對于培育學生高尚的體育文化素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發展健全人格、弘揚體育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通過開展一系列的體育競技,可以培育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進取心,教會學生正確看待輸贏,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品德、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參加體育賽事志愿者服務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以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由此可見,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教學對于弘揚和傳承體育精神具有重大的意義。
目前大多數高校體育專業的教育理念仍是以提升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為目標,以滿足就業需求為導向,缺乏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忽視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標,造成體育生德育的進一步缺失。高校普遍不夠重視體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僅僅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然而,這些課程教學手段陳舊,教學內容枯燥、千篇一律,既沒有與當下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體育行業動態相結合,又難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體育是一門著重培育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科,高校在體育專業的課程上偏向于實操性課程,像體育史之類的純理論教學的課程較少。課程教學形式以室外術課教學為主,課堂理論教育為輔,重技術動作講授,缺乏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價值、體育道德等方面的價值引領,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一些高校為提升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和職業競爭力,會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考取一系列的執業資格證書,甚至會把它作為強制性要求納入培養方案。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這無疑提高了學生的畢業門檻,使得學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技能訓練和考證上,更加忽略了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
高校對體育專業課程教學效果的考核評價指標單一,主要是圍繞學生專業技術水平是否達標、競技比賽能否獲獎、教師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運用的合理度等方面。這些考核和評價標準是直觀的、顯性的。至于隱含在體育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會適應教育和價值觀的引領等方面的教育效果,由于高校缺乏相關的考核評價機制,往往沒有將其作為課程教學效果的考核評價項目。課程考核和評價維度的不足,使得任課教師只注重技能的傳授和灌輸,忽視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不利于培養技能強、道德素養高、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
首先,高校體育專業教師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認識上的局限性,他們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專業課程教學是兩碼事,兩者無法混為一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責任主體應當是思政專業教師和輔導員,教育途徑應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和學生活動,而他們的任務是傳授學生體育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沒有認識到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老師同樣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責任。其次,體育專業教師大多未經過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和指導,其自身的理論水平不高,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也不足,難以發掘和利用體育課程中的德育元素,缺乏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的能力。
教育理念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具有指導性作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首先應當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拓展教育渠道,將開創全員、全程和全課程的全新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努力把“課程思政”理念植入體育專業教育理念。高校要以黨的十九大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加強體育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創新,把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環節和考核評價體系,并提出明確的要求。科學設置教學內容,充分發掘體育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體育意識、體育精神、體育歷史、體育文化等融入課程教學,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規則意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體育課程的全面育人功效。
教學設計方面,不僅要重視體育運動技能的傳授,還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將體育運動技能的學習與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相結合,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充分挖掘體育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例如:一些高校實施“課堂三分鐘”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利用課堂上三分鐘的時間,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課堂“三分鐘”,育人“細無聲”。[3]另外,體育專業教師還應當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學習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給學生設置由低到高的目標,鼓勵學生發揚拼搏精神;也可以通過舉辦體育與思政知識競賽、組織體育文化交流活動等途徑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總之,體育課程的設置要立足于“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實施“術道結合”的教育方法,使體育課堂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4]
高校應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評價體系,一方面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監控和整體教育效果的把控,保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積極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為了提升體育專業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讓“課程思政”流于形式,把體育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環節和內容納入教學考核評價目標,將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從單一的體育維度向思想品德、社會道德等維度延伸,避免單純以課程考試成績為主要的評價指標,充分發揮考評工作對教學育人的引導、監督和激勵作用。此外,建立德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應著重于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標準相結合,結合教學的各個階段有針對性地設置動態考核評價指標,不僅要對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傳授的效果考核,還要把教師的德育態度、德育水平、德育效果、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的認可程度以及教師對學生在校期間的行為規范引導成效納入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引路人,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深遠的影響。發揮體育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除了要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改革制度和考核評價體系,還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增強教師的德育能力。首先,體育專業教師應加強自我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養。高校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鼓勵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加強自我政治理論學習或者定期組織教師集中開展政治理論學習,筑牢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功底,提升教師人格影響力,最終形成榜樣作用。其次,體育專業教師應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體育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不斷提升思想覺悟,增強德育意識,主動承擔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專心研究體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方法,應對“課程思政”發展要求,勇于探索和創新教學方式,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水平和成效。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專業課程是高校體育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客觀需求,也是發揮體育課程思想政治育人功效的重要渠道。高校體育專業應當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完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為實現體育強國夢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