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劉俊霞

摘 要:在世界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下,我國高校通過海外合作辦學、培養留學生、開展國際交流等模式,走上了大舉開創國際化的道路。但在政策不均衡、實力不對等情況下,加之西部地區教育開放程度低,陜西民辦高校借“一帶一路”的春風推進自身的發展也不是一件易事。重點分析陜西民辦高校國際化的現狀,在總結實施國際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陜西民辦高校國際化的路徑。
關鍵詞:國際化;陜西民辦高校;“一帶一路”;現狀;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8.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8-0034-03
一、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國家之間的交流和跨國企業的國際化需要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人才市場的這一需求,必然推動教育向國際化方向發展。我國在《國家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教育對外開放作為推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舉措,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將“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作為發展十大戰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也提出“要擴大教育開放,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在此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界圍繞“教育對外開放”和“服務一帶一路”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同時經濟發達省份的高校和我國知名高校已率先走在了教育對外開放的路上。
陜西作為西部地區省份,雖然是教育大省,但教育開放程度相對滯后,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政府開始著力推動陜西科教的國際化步伐,目前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國際教育交流合作關系。為了更好服務教育國際化,陜西省成立了陜西教育國際交流協會,2019年3月,西安市政府在發布《西安市人民政府關于設立“一帶一路”外國留學生獎學金的通知》時,提出著力打造西安“留學生之城”,未來陜西將步入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快車道。
然而陜西高校教育的國際化由陜西知名公辦高校引領和支撐,在這些高校國際合作成效的光環下,陜西民辦高校的國際合作之路顯得艱難又滯后。但陜西民辦高校是陜西高校中一支龐大的隊伍,也肩負著服務地方經濟的使命、培養國際性復合人才的重任,亟須開創自我發展的新局面。因此在國際化的浪潮和教育激烈的競爭中,陜西民辦高校需要調整定位,在堅持內涵式發展的基礎上,走多元化之路。但是在沒有財政支持和良好的國際聲譽的情況下,陜西民辦高校如何走出一條國際化之路成為關注的焦點。
二、陜西民辦高校國際化現狀
陜西民辦高校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逐步提高了國際化教育的眼界,加大了國際合作的步伐,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有了一定的突破。
陜西民辦高校中有18所在本校官網上設置了“國際交流”或“國際合作”信息欄,其中有7所設立國際交流中心,專門服務于學校教育的國際化。這18所高校均開啟了國際合作之路,其中西譯、培華、歐亞等8所高校均有與韓國、新加坡、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的“2+2”或“3+1”等國際合作教育項目、留學和交換生教育,11所高校引進了外教,但數量較少,13所高校實現了教師的國際學術交流,3所高校僅設立了面向國外的微留項目,有部分院校逐步建立了對接海外合作院校的碩士項目。
陜西民辦高校雖然在國際化之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國家層面看,國際化教育的綜合實力還很弱。在京領新國際·創業時代發布的《中國民辦大學國際化競爭力排行榜300強·2018》中,陜西18所民辦高校入圍,僅占比6%,且排名相對靠后,實力最強的西安培華學院排名32位,西安翻譯學院排名61位,得分僅為21.98和14.11,是榜單前100名中僅有的2所陜西高校,有4所院校得分在10分左右,其余10所得分在5分以下。所有得分均來自國際化教育和國際化合作指標,而國際化科研和國際化獎項均未實現0的突破。
相比2017年,榜單新增4所陜西高校,表明陜西民辦高校對國際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增加。但發展速度總體下滑,西安翻譯學院名次下滑4位,西安培華學院下滑7名,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等其他5所名次也明顯下滑。這種現象表明,陜西民辦高校國際化的步伐明顯慢于東部地區民辦高校。
陜西民辦高校國際競爭力低于本身的綜合實力。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8—2019年中國民辦大學綜合實力排名150強》排行榜中,在數量上,排在前100名的院校中,陜西有7所,占7%,且綜合實力排名相對靠前,有5所排在前50名,而國際競爭力排名相對靠后,前100名僅2所,5所排在100名之后;排在前100名的7所高校國際競爭力均低于綜合實力排名,且名次相差很大(見下表)。
三、陜西民辦高校國際化存在的問題
陜西民辦高校綜合實力較強,但國際化程度比較低,通過調研發現,主要存在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
1.缺乏政策性支持。一方面,缺乏資金支持。陜西民辦高校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學生的學費,2018年的數據顯示,陜西省民辦高校的政府撥款僅占高校開支的6.9%~9.75%,在沒有外來收入支撐的情況下,民辦高校的國際化進程嚴重受阻,辦學效率降低。另一方面,缺乏對外交流機會。陜西民辦高校由于歷史原因和自身的實力,遠無法與公辦高校相比,其在國內外的排名和聲譽無法得到高度認可,在政府推動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中,鮮有民辦高校參與其中,導致民辦高校缺乏對外開放的門路和資源。
2.國際化理念不夠開闊。部分民辦高校對教育國際化缺乏認知,沒有意識到在“一帶一路”的浪潮下,國際化將成為大學的主流且勢不可當。對自身國際化缺乏自信,在經濟不太開放的西部地區,陜西民辦高校在眾多公辦高校的光環陰影下夾縫中求生存,因此部分高校缺乏自信,定位不夠高,設想不夠大膽。民辦高校知名度低,難以引進高水平外籍教師,對留學生的吸引力也比較弱。在強調學校的排名、層次以及學校專業排名的現實情況下,認為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知名高校的事情,民辦高校認為自己只需要守好國內的市場空間即可,不敢設想借著國際化之機,大力進行國際化教育改革,順勢而上,提升自己的辦學水平,謀求跨越式發展,在國際教育上掙得一席之地。
3.國際化定位不清晰。陜西民辦高校地處開放程度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國際化教育信念不夠堅定。部分民辦高校沒有系統的國際化方案,甚至不準備動用一定的資金持續支持自身國際化的發展,只是借著“一帶一路”教育開放的熱度,湊個熱鬧,混個臉熟,持觀望的態度,缺乏明確的可持續性的政策。對國際化的認知不全面,忽略國際化的本土化,多數陜西民辦高校認為國際化就是“引進來”,“走出去”的很少。但是國際教育的本土化才是最佳模式,如果沒有走出去,無法實現民辦高校國際水平的真正提升。
4.已有的國際化項目運行實效不佳。留學生培養質量堪憂。陜西省部分民辦高校對留學生的培養缺乏質量保障,重引進、輕消化,停留在迎來送往上,對留學生因語言障礙和環境適應情況導致學習成績受阻和校園生活融入困難,重視不夠,解決辦法不夠徹底,影響留學生培養的預期效果,也影響了學校的聲譽和形象。國際交流培訓成效不明顯。陜西民辦高校利用暑期,派出骨干教師外出交流培訓,但回來后不能及時將所得運用于實踐,交流僅是流于形式。外教師資引進難,且質量不高。陜西民辦高校引進的外教多從事1—3年的短期教育,流動性比較大,且水平遠低于公辦高校外教。
5.陜西民辦高校國際化行動參與力不強。缺乏洞察力,難以抓住機會。比如在涉外的MOOC平臺上,陜西民辦高校推出的優質課程資源寥寥無幾,集聚的大量是公辦高校的課程。涉外慕課平臺是面向國外推介自己的絕好機會,所以公辦高校會聘請專業的錄制公司進行課程錄制、修飾和制作,而對于重點在教學的民辦高校,教師講解的課程從形式、內容、方法等方面不次于公辦院校,卻因缺乏資金支持,所錄制的慕課均為教師自己設計、錄制、制作和上傳,效果自然不能相提并論,錯失推介自己的機會。同樣在援外教育和支持孔子學院發展方面,也鮮少看見陜西民辦高校的名字。
四、陜西民辦高校國際化路徑
1.政府應加大對民辦高校國際化的支持力度。政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溝通,引導教育的融合發展,為民辦高校提供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機會和渠道。根據國際合作成效,適當提高對民辦高校的補貼或針對教師的優惠力度,比如購房補貼、子女教育等,增加民辦高校人才引進的概率。調整留學生獎學金發放機制,預留一定比例的獎學金名額給民辦高校同等資格的留學生,按照成績發放,做到效率兼顧公平。
2.陜西民辦高校應調整辦學理念。陜西民辦高校應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立足陜西經濟現狀、“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優勢和國家教育發展趨勢,以提升學院教育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水平為目標,結合自身的特色,積極探索一條有特色的地方性、國際化、應用型發展之路。搭建互利雙贏的對外合作平臺,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健康發展,努力培養語言、文化、專業知識兼備的,具有國際視野的跨文化應用型人才。通過友好國際合作,提高優質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升學校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并以此為契機,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
3.開創多樣化教育國際化模式。除了繼續擴大現已成熟的學生國際交流、教師國際交流、留學生培養、夏令營等模式之外,還需從多方面提升國際化程度:比如,大力改善學校的軟硬件,努力提升國際合作層次,推進跨境校企合作,爭創海外孔子學院的辦學資格。再如,時刻關注任何推介自己的機會,積極發展面向國外的慕課,大力支持金課建設,在涉外MOOC平臺上,推出自己的優質課程,不僅能彰顯學校的實力,更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積極參加“絲綢之路”援助計劃,像西安翻譯學院這樣的語言類高校就可以利用自身的語言優勢,大力支持對外漢語教師、志愿者等援外項目,為海外高層次合作創造條件;多鼓勵參與國際學科大賽,汲取國際教學交流經驗。
4.提升教育國際化的項目實施成效。完善留學生人才培養體系,確保培養質量。一方面,完善留學生的人才培養體系,認真落實,并將考核結果與獎助學金掛鉤,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保證來華留學教育的資源投入真正做到“人、財、物”各盡其用。另一方面,對留學生實行導師制和對接幫扶制。根據語言對每個留學生安排對應的導師,專門與學生對接,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動態,有效指導學生生活、學習。同時幫助留學生與學校學生結成幫扶制,在相互對接交流中,促進文化融合、增進友誼、鍛煉語言、實現雙贏。及時落實跨境交流成果和海外交流經驗,不論是教師的國際培訓還是海外交流都需要及時落實,確保交流成果得以實施,從而推動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該研究通過東、西部民辦高校國際競爭力對比、陜西民辦高校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對比分析,發現陜西民辦高校綜合實力強,但國際競爭力卻很弱,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民辦高校的定位和發展理念不夠清晰、發展資金缺乏等是主要影響因素。因此,建議宏觀上應強化政府的支持,微觀上民辦高校應調整辦學理念、開創多樣化國際教育模式、強化現有國際化教育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陳紅梅,高景海.淺談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發展之路[J].科技創新導報,2013,(36).
[2]? 專家學者匯聚西安研討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EB/OL].人民網,2011-05-31.
[3]? 楊志霞.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現狀調查與趨勢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28).
[4]? 張婷婷.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困境和破解[J].中國成人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