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娜 (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美學觀念在持續發生改變,促使聲樂表演藝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相應的美學內涵也處于動態的發展變化狀態。而為了展現聲樂表演藝術獨特的美學特性,就需要有效地結合表演者和聲樂作品,以及音樂樂器與人的肢體,同時要抓住受眾的審美視角與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現出聲樂表演藝術的獨特藝術價值。聲樂表演是人們娛樂活動中的一門重要藝術,在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從美學理論在聲樂表演藝術中的重要性著手,聲樂藝術表演中的美學特征,提出聲樂表演應把握和掌握的方法,推動聲樂表演藝術不斷向前發展。
在欣賞聲樂表演藝術之前,大多數受眾的內心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審美準備,具體是在以往聲樂表演藝術欣賞活動中所形成的一些對聲樂表演藝術作品的藝術感知力、認知力與理解力,尤其是會受到受眾本身藝術欣賞能力的影響,這會對他們的審美期待感產生直接影響,或者說這些審美期待是受眾參與聲樂表演藝術活動的內在激動力。此外,審美準備可以使受眾形成強烈的審美欲望,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審美動機,促使他們可以持久融入到審美活動中,但是受眾形成的審美準備也可能會使他們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在欣賞聲樂表演藝術期間可能會不自由地比較臺上觀眾的表演與自己的固有審美觀念,這樣不利于受眾全面把握聲樂表演藝術的全部魅力。因此,在創作聲樂表演藝術期間,創作者要注意提前考慮受眾的一些審美準備,力求更好地迎合他們的觀影需求。
在聲樂表演的過程中,受眾欣賞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與認知變化活動,并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認知。在表演聲樂藝術期間,表演者會盡可能地采取多樣化的表演方式來演繹音樂作品,其中某些表演形式可能會對受眾的視覺、心理或聽覺等產生一定刺激,這種刺激會促使受眾形成一定的審美感受。而聲樂表演作品本質上是一種集合旋律、歌詞與節奏等要素為一體的物質,所以為了可以給受眾帶來更好地審美感受,就必須要充分發揮表演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地讓表演的聲樂作品“活”起來,增強其藝術魅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受眾的內在情感與想象力,同時也才能更好引發受眾情感共鳴,滿足他們的心理與情感需求,這樣就有利于增強受眾的獨特審美體驗感。而如果觀眾可以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也有利于推動表演者的聲樂表演活動,如受眾飽滿的精神以及鼓掌、喝彩等回應會促使表演者更努力地投入到聲樂表演中來,這樣更有利于增強聲樂表演的獨特藝術魅力。
在欣賞聲樂表演過程中,受眾會積極去感受與體會聲樂表演的實際情況,并會獲得豐富的主觀體驗與感受,期間經歷了情感共鳴之后會對受眾的精神與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并且在欣賞聲樂表演藝術后的審美感受并會立刻消散,這就是所謂的審美留余,也就是所謂的回味無窮。審美留余可以充分展現出聲樂表演作品對受眾的凈化作用,并且這種審美留余也會逐步積累,從而可以對受眾精神世界持續產生影響。簡言之,審美留余實際上是聲樂表演藝術作品的最高藝術價值所在。
聲樂表演作品借鑒歷史的而一些素材進行創作,并且在實際表演過程中會有機地結合這些歷史素材與現實要素,除了要注意表達出很早歷史時期的一些風格外,同樣需要運用一些現代化的表演手段與方式,對現代的審美標準進行反映,但是也不可以一味地照抄照搬現代表演模式,而應該尊重其歷史氣息,這樣才能展現出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魅力。比如,在《黃河大合唱》表演中,除了要展現出作品時代感外,還要注意展現出作品所要表達出的氣勢以及作品中蘊含的自強不息等思想。
對聲樂表演的作品而言,其客觀性體現在自身要歸于真實,即要展現作品的歷史背景與特征,不可出現對客觀事實進行扭曲或歪解的情況。而主觀性表現在聲樂表演者通過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涉及到的歷史背景,結合自身的認知后得出個人的主觀見解和看法。聲樂表演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有機結合聲樂、文字與音符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就展現出了客觀與主觀的統一。比如,針對《松花江上》這首聲樂作品而言,如果表演者的理解不同,會形成差異化的表演效果,所以要有機結合聲樂表演作品的客觀感知與主觀存在特性。實際上,也正是由于該種美學思維的存在,使得二次創作之后的聲樂作品無法完全展現出創作者個人的觀點,所以為了可以展現出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特性,就必須要抓住該種美學思維方式。
綜上所述,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征體現在受眾在欣賞聲樂表演藝術前、中和后的審美準備、審美感受和審美留余等方面,而相應的審美思維主要表現在現實與歷史的統一、客觀與主觀的統一等方面。只有有效地把握上述的這些美學特征與思維方式,才能真正地創作出或表演出符合社會大眾認知的聲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