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和平鎮九年制學校 蔣菊紅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是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語言表達方式的重要途徑。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文學基礎。因此,有效地讓學生進入文言文的學習是非常關鍵的,我們在教學時,要合理選擇運用導入方式,使學生產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解文意背景導入,是指在課堂導入部分,讓學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內容,并為他們分析文言文的背景知識,用與文言文相關的內容或背景使學生對文言文的教學內容產生興趣。這一方式也是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式,能夠直接體現出課程的學習內容。
如在教學《出師表》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就可以運用解文意背景導入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我在授課時,便用學生熟悉的三國故事背景為學生進行課程導入:“大家對于三國的故事一定不陌生,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軍師,使蜀國與魏國、吳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那么在劉備去世之后蜀國又發生了什么呢?你們知道嗎?”對這段歷史比較感興趣的學生回答說:“劉備的兒子太過平庸,蜀國的內部矛盾也非常多,人才凋零,諸葛亮的政治能力比較強,但是用人能力一般,所以在幾次戰役中接連失敗。蜀國最后也滅亡了。”我接著學生的話說:“是啊,但是在蜀國滅亡之前諸葛亮也是盡心盡力,想要扶持好劉禪。我們今天所講的就是諸葛亮給劉嬋上奏的《出師表》。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遺愿,準備出師伐魏。他也知道劉禪昏庸無能、聽信奸佞,為了解決自己北伐的后顧之憂,寫了這篇言辭懇切的《出師表》,希望劉禪能夠廣開言路,賞罰分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諸葛亮具體寫了哪些內容吧!”在這次課程導入中,通過借助三國的背景,調動學生已經熟悉的三國知識,使學生對此文言文內容產生興趣,很快進入文言文學習中。
小故事趣味導入,是指在文言文課程導入環節,通過為學生講授有關文言文小故事的形式,使學生對故事內容產生興趣,進而對文言文的內容產生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前需要對文言文內容進行深入挖掘,發現與文言文內容相關的故事信息,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收獲更多的故事,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如在授課《〈孟子〉二章》中的《富貴不能淫》這一文言文時,教師便可以尋找與“富貴不能淫”相關的小故事,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講解,從而將故事與文言文內容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進入課程學習中。我在授課時,便為學生講解了關于“伯夷和叔齊”的故事:“我國非常注重人的氣節,為了氣節可以將國家拱手相讓,為了保持氣節即使餓死自己也不覺得遺憾。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伯夷和叔齊的故事。在商朝后期,孤竹國的國君生前有意讓他的二兒子叔齊做國君。國君死后,按照當時的制度,是要讓大兒子伯夷做國君。但是伯夷說,既然父親之前有遺愿,就讓叔齊做國君吧。自己逃出了孤竹國。叔齊知道這件事之后,覺得自己當了國君于兄弟不義,于國家制度不符,所以也逃走了。后來他們在躲避商紂王的時候,看到周武王抬著周文王的木主伐紂,他們特別失望,認為父親死了而不下葬就動武是非常不孝的,周文王以臣子的身份討伐君王也是不仁的。后來周朝建立,他們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所以決定不食周粟,到首陽山上采薇菜吃,后來便漸漸餓死在了首陽山上。這就是他們所堅守的氣節。我們今天所學的文言文也是與氣節有關的——《富貴不能淫》。”在我講這個小故事的時候,學生聽得非常認真,漸漸融入了這個故事中,所以在接下來為學生講授文言文內容時,學生也非常積極地配合。
留白式提問導入,是指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提問方式將學生引入文言文課堂中。但是在向學生提問的時候,不直接說出問題,而是從側面闡述問題,并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思索。這樣的課程導入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氛圍高漲。
如在教學《孫權勸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便可以運用留白式提問導入的方法將學生引入學習中。我在授課時,先對這篇文言文進行簡單分析:“這篇文言文非常短,但是卻從勸、學、贊三方面刻畫出了故事中的人物。”我在教學的時候,應讓學生能夠關注這篇文言文中對人物的描寫,但若是直接問學生:“你們認為這一文言文中哪些句子表現出了人物的性格呢?”學生則會非常被動地進行學習。要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我認為應當運用側問的方式:“假如你們生活在當時的時代,愿意和這個故事中的哪個人做朋友呢?”這樣的提問方式可以將學生帶入文章的環境中,主動思考文言文中人物性格的描繪與表現。所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我便對學生說:“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幾個新朋友,這幾個朋友就在這篇文言文中,你們在學習中要想一想,假如自己生活在當時,愿意和誰做朋友。”我提出這個問題之后,便給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開始閱讀這篇文言文。學生讀過之后,便開始討論自己想要做朋友的人,并說出了人物的性格。這樣一來,導入的目的與學習的目的便都達到了。所以,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運用留白式提問導入的方式進行文言文課堂導入教學。
文中句疑問導入,是指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尋找文言文中用現代漢語理解起來有歧義的句子,并用這一句子向學生提問,使學生對句子產生疑問。由此,便能將學生帶入文言文的學習中。這一課程導入的方式,還能使學生對文言文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漸漸培養起自己的發散性思維。
如在教學《小石潭記》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運用文中句疑問導入的方式進行教學。在課堂中,我以此文言文中的“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引導學生進入文言文內容的學習中:“大家看這一句‘皆若空游無所依’,是什么東西好像在空中游動呢?是真的能夠在空中游動嗎?”這時,學生便開始自己根據這一句產生的疑問進行猜測。有的學生說:“一定是鳥,只有鳥才能在空中飛。”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是風箏,風箏也可以在空中飄,而且也更符合‘游’這個詞。”另一個學生說:“要說‘游’,那不是魚的專用詞嗎?”“可是現在是在空中游,肯定不是魚。”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疑問。之后,我便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學習這篇文言文:“我們現在便來一起看一看這句話指的是什么吧。”由此,便通過文言文中這樣的疑問,將學生帶入了文言文的學習中。所以說,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運用文言文中帶有歧義的句子引發學生的疑問,使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進行想象,并在此過程中產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由此使學生主動學習文言文。
綜上所述,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解文意背景導入、小故事趣味導入、留白式提問導入、文中句疑問導入等課程導入的方式進行教學。這些課程導入方式,都可以使學生在導入環節對文言文的內容產生興趣,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當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后,在教師正式授課的環節,學生便能深入了解文言文的內容及相關的文言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