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瑯琊臺小學 安仲科
構建小學美術開放式課堂時,教師需要從更多角度展開對應設計和組織,開放教學命題、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設計、開放教學訓練,都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成功激活學生美術學科思維,形成嶄新的學習認知。特別是教學設計吸引學生廣泛參與,這是最為典型的開放舉措,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的選擇,成功激發美術課堂潛力,對全面形塑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促進作用。
美術學科教學啟動后,教師要對教學命題進行對應設計。所謂教學命題,是指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對學習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對接處理,對所用學習材料進行綜合處理,對各種制約因素展開融合設計,這都屬于教學命題的范疇。在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對美術學習主題進行篩選,如創作主題的選擇,能夠吸收學生的參與意見,自然體現出一定的開放性。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采納學生意見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學生自行選擇創作任務和主題,其契合性更強。小學生直觀思維比較敏感,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制約因素,教師要求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設計,能夠成功激活學生學習興趣。
如學習小學四年級美術上冊《四季的色彩》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組圖片:這些圖片帶有季節色彩,仔細觀察,你能夠準確判斷是哪一個季節嗎?這個季節有什么樣共性的色彩呢?學生根據教師布設展開細致觀察,并主動進入展示互動環節。“這是夏季的草原景色,到處都是繁茂的綠草。綠色應該是夏季的主色調。”“這是金色的秋天,稻谷呈現金黃色,一幅豐收的景象。黃色是秋天的色彩。”教師順勢布設學習任務:自由選擇一個主題,自行設定繪畫對象,介紹一種季節的某一些現象。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了自主討論,對各個季節的典型景物進行篩選。在具體設計繪畫角度時,教師進入課堂,與學生展開直接對話交流,給學生提出一些參考意見,促使學生順利展開繪畫學習,創作氣氛逐漸形成。在成果展示環節,教師先做基礎篩選,將一些優秀的作品推出來,要求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活動,美術學習掀起熱潮。
教師為學生推出美術觀察任務,成功啟動學生美術思維。特別是主動參與學生美術創作構思,給學生帶來更多參考意見,對學生形成技術支持。學生對美術的感覺是不同的,其創造視角也存在差異性,教師在具體干預時,需要有尊重意識,鼓勵學生展開創意設計,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創作空間盡情地發揮,這對全面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有更多幫助。開放的課堂需要開放的氣氛,教師要從更多角度進行觀照性設計和引導,讓學生有自主設計的意識。教師對學生作品進行重點講評,給學生帶來心理觸動,也有助于課堂開放的設計和組織。
美術教學內容大多選自教材,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需要有開放意識,要把教材當成一種信息載體,而不是唯一的內容來源。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教師要科學運用校本課程、網絡課程展開內容整合設計。在具體操作中,也可以全面征詢學生參與意見,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篩選處理,以成功調動學生創新思維。學生美術學力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認知,要求學生參與學習內容選擇活動,給學生更多自主權利,這是開放性課堂構建的重要標志。為體現分層教學意識,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更多學習內容,讓學生進行自由選擇,這是比較科學的設計。
美術學科教學追求開放性,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妨給學生一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結合生活認知基礎自然介入。如《生活中的暖色》一課,教師先對暖色概念進行解讀,然后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暖色卡片圖案,并自行確定仿照圖案,畫出一幅作品。學生展示出來的卡片圖案多種多樣,教師鼓勵學生做選擇性介紹,對圖案的顏色特點進行分析。有學生這樣介紹:這張卡片上有一朵紅色的花朵,因為花朵顏色是鮮紅的,給人的感覺是充滿激情的。也有學生介紹:我這張卡片上有一顆熱氣球,整體呈現金黃色,在蔚藍的天空里飄逸,給人的感覺很浪漫。教師鼓勵學生仿照這些卡片,自行創作一幅畫,要充滿濃濃的暖色。學生開始觀察和思考,詳細構思自己的美術作品。經過一段時間的創作,學生作品順利誕生,教師再次組織學生集體展示,將美術學習推向高潮。
學生自行收集卡片材料,這是比較開放的教學設計。學生獨立篩選繪畫內容,獲得更多主動權,這也是開放教學的特征。教師從更多方向做出放權,都是比較明智的選擇,讓學生自由選擇創作內容,無疑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思維,并在具體操作中建立學科認知。開放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學生美術創作內容的選擇上,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能夠形成嶄新的學習促進動力,對有效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有重要現實幫助。
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是教師的責任,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建立開放意識,從更多方面展開創新實踐。教學導學方式多樣化,媒體展示、作品展覽、話題設計、故事渲染、實地觀察、生活寫生等,都帶有開放性特征屬性。在投放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求學生互動交流、鑒賞展示、話題辯論、現場演示、游戲比賽等,都能夠與美術學科形成融合,學生在多種美術活動中建立豐富的學科認知。學生對一些靈動的學科活動有特殊的參與興趣,教師要迎合學生心理展開對應設計,增強活動的趣味性,以成功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主動性,這對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有重要促進作用。
設計美術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占有更多的學情信息,以便做出最為科學的設計和組織,讓更多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學習環節,獲得最為貼切的學習體驗。在教授《在快樂的節日里》相關內容時,教師先要求學生說說我國傳統節日有哪些,學生都能夠將熟知的節日說出來。教師打開多媒體,播放一首歌曲,要求學生聆聽歌曲,并展開聯想:腦海中出現什么樣的畫面,如何運用美術的手法進行直觀展示呢?學生進入聆聽環節,課堂學習研究氛圍逐漸建立。教師在學生美術繪畫操作時,深入課堂,與學生一起展開創作,利用點、線、面勾勒一些節日的場景。如篝火晚會、潑水節、劃龍舟等內容。學生大多能夠從典型節日場景角度進行構思,課堂繪畫操作進入佳境。教師讓學生對最熟悉的節日進行細致規劃,選定特殊的景色進行重點表現,這樣才能形成完善的美術作品,讓觀眾第一眼就能夠看出其主題。
教師利用學生生活認知,以及音樂助學手段,為學生提供自由創作的契機,成功激發學生美術思維,圍繞節日氣氛展開對應設計和組織,形成嶄新的美術創作動機。從學生具體表現中可以看出,教師音樂設計和互動創作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情境之中。因為沒有什么限制,學生美術創作顯得很開放,其調度效果也充分發揮出來。
設計美術學科訓練時,教師對訓練內容和訓練形式進行創新設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激發和調度。泥塑、剪紙、粘貼、折紙、觀察、寫生、競賽等,都屬于美術學科教學活動范疇,教師要做好篩選和匹配性設計,以成功激發學生訓練熱情。如果教師能夠發動學生參與訓練設計活動,能夠推出更多適合的訓練形式,其助學效果會更為突出。學生美術基礎存在更多差異,教師設計訓練時需要有觀照意識,為學生推出更多互動性訓練任務,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為美術學科訓練提供更多契機。網絡交互、信息共享、信息收集、互動評價、翻轉課堂等,都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訓練體驗,教師要做好匹配性設計,以提升教學適合性。
學生對開放性訓練形式有更高接受度,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心理展開對應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多訓練啟迪。如教授《飛天》這節內容時,教師先為學生投放敦煌壁畫的圖片信息,對飛天特點進行集體研讀,很快就使學生對飛天的形象特點有了一定認知。飛天追求服飾美、姿態美、飄帶美,教師在學生基本掌握飛天特征之后,為學生設計了課外訓練任務:課外借助多種信息渠道收集更多飛天信息,展開對比觀察,自行創作自己的飛天作品,并利用照片等形式傳遞到網絡共享平臺,我們要組織大家進行互動評比活動,評選出最佳飛天作品。學生聽說要利用網絡展示自己的飛天創作作品,自然有更強烈的參與欲望。經過一番準備醞釀,學生逐漸找到了創作的靈感,飛天作品不斷誕生,網絡交互平臺上開始熱鬧起來。
教師為學生推出網絡展示活動,要求學生自由創編飛天,體現了開放教學特點。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機會,借助網絡信息平臺進行收集展示,特別是網絡開放性評價活動,對學生帶來更顯性的沖擊。學生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這樣的設計無疑是比較有沖擊力的。
開放的課堂需要開放的設計,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成功引入開放操作模式,能夠自然建立開放的課堂。教學命題、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訓練等各個環節都輸入開放模式,必然會給學生帶來更多新感知體驗,特別是要求學生參與的設計和活動,能夠對學生形成更多心靈的沖擊,其調度作用會更為鮮明,其助學效果也會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