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艷艷/閆麗麗 (洛陽科技職業學院/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就聲樂教學本身來講,歌唱發聲共鳴在整個聲樂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須建立在聲樂發聲方法正確的基礎上。通過共鳴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及審美能力。然而,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重點關注的。
歌唱發聲共鳴是考驗學生自身的專業水平及能力的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存在著較強的實踐性,所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發聲共鳴訓練存在著比較大難度。它需要連通一氣的腔體,從心理上塑造人的整體歌唱發聲狀態。這種狀態要求歌唱者發聲時要積極而又松弛的地打開。保持深呼吸狀態,此外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自身控制能力,這樣才能夠控制共鳴,以滿足歌曲表達內容的需求。
目前高校中,聲樂教育作為專業性的教育對學生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但有部分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不過硬,這也促使當前高校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作為一個重要的培養目標,卻因為過度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忽視學生的專業技巧能力,導致學生在歌唱的發聲處理上缺少相應的能力。歌唱共鳴的訓練主要是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在聲控方面的綜合能力。
一是教學方法不夠系統。目前一些高校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一味的擴展學生的音域,急于訓練學生的高音而忽略了發聲共鳴的訓練,這樣并不利于聲樂學生自身的技能和知識方面的培養。
二是學生對自身歌唱水平認識不足。針對于聲樂學習來講,發聲和共鳴是分不開的,發聲方法是歌唱最基本的專業技能,而共鳴技巧則是歌唱的技中之技,更應該引起聲樂學生的重視。
三是教師和學生忽略了共鳴在歌唱中重要性。教師在聲樂教學中過分強調發聲作用,忽視共鳴及基本功方面的練習,進而難以讓共鳴在歌唱中發揮作用。此外,一部分教師將靈感以及能力作為其教學的內容,將其全部教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之間是存在個人差異的,在歌唱水平也是有差異的,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好。
1、呼吸與共鳴的關系。空氣是聲音傳導和發聲震動的媒介物質,共鳴不僅需要腔體而且需要腔體里的空氣,好的共鳴氣息很深,身體里的各個腔體都相互通著氣,上下里外都通氣。沈湘教授說過:“高位置和深呼吸是辯證統一的整體。沒有深呼吸就沒有高位置,沒有高位置說明你用的氣也不深。”所以要想有效的提高學生發聲共鳴,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需求及學習的情況進行準確的掌握,密切關注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的聲樂里面混著氣息從而達到“以氣帶聲”的效果。
2、基音的控制與共鳴的關系。基音的共鳴在胸腔,類似發聲的最底層,歌唱的胸腔共鳴一直處于共鳴方法的首位,共鳴音色不純主要是因為基音不純造成的,要想讓共鳴的效果變得圓潤、豐滿而又明亮,基音必須和各種腔體混合共鳴,使基音和腔體產生共振。那么訓練基音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讓聲音落下來,為基音共鳴創造有利的條件。使氣流“貼著咽壁吸著唱”,往后下方流動保持雙肋的擴張力量與腹部上提的呼氣感覺形成對抗,從而更好的控制氣息。對教師來說要讓學生產生三個不同方向的吸氣感:在口咽壁向后吸的感覺;在鼻咽口后上方吸,在胸口到腰部向下四周吸的感覺,使學生建立良好的共鳴腔體與通道。讓聲音貼著胸口第二紐扣位置落下來,落在喉底的胸口上。要求學生建立起可控制的心理表象,進而有效的科學的去應用歌唱發聲的共鳴腔體。
3、母音的把握與共鳴的關系。教師在訓練學生“混合母音”發聲時首先要訓練它的心理過程,用閉口哼鳴的方法去訓練,主要依靠心理的“想、聽、看”去操作完成。在發聲訓練中應該注意寬母音和窄母音的技巧訓練。教師應該不斷的鼓勵學生進行基礎性的訓練,啟發學生的自身感覺和能力,積極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的理解想象去演唱,在歌唱的訓練中能充分運用共鳴和腔體的作用。
4、歌唱的位置與共鳴的關系。共鳴位置是產生共鳴音響和音色的地方,而共鳴效果的產生是有正確的深呼吸支持、發聲位置和共鳴位置三個重要的因素組成的,這三個方面都要在心理上進行統一的協調控制,不能顧此失彼。教師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位置共鳴的訓練:一是用高位置的發聲。使聲音貼著咽壁向鼻咽腔集中從而獲得頭腔共鳴。二是三個共鳴點的訓練。一個是在鼻咽腔里,一個在上口蓋集中的中點,一個在眉心處。三是共鳴位置的調整和控制。從而使學生在不停的聲音復雜的變化中保持統一優美的共鳴音色。
通過對上述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目前我國高校聲樂教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利于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聲樂教師要能夠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對其教學的方法進行改進,對課程進行優化,完善聲樂教學結構,對學生發聲訓練教學效果進行培訓,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有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聲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