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巖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
“微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能將傳統教育理念與現代化教學方法相互結合,能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現階段的高校聲樂教學來說,微課是一次全新的理念,讓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創新、學會總結,是一次重大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教師要通過全新的教學模式,豐富聲樂課堂的教學內容,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其構造靈活多變的聲樂教學課堂。
微課,其英文翻譯為“Micro-Lecture”,是信息化技術的有效應用,對聲樂課堂有很強的作用力。結合了微課教學的聲樂課堂,能將教師和學生雙方都變成了課堂的參與者,使教學內容以更加直觀化、形象化的方式展現出來。雖然微課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但是微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有效的課堂準備工作。教師要提前做好課堂方案,對微課教學中的“教學設計、微課素材課件、學生實踐活動、教師點評”等環節,都要有詳細的規劃和方案,才能為學生構造一個完整的微課教學環境。
聲樂教育注重的是音樂的靈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聲樂課堂的價值,全身心的投入到聲樂的課堂活動中,教師要經常和學生溝通交流,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才能構造一個對學生有利的學習環境。每個學生從小接觸到的音樂教學素材不同,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而聲樂教學中兩個最基本的核心要素就是“感知力”。只有從實際情況出發,全面提升學生對于聲樂的理解,才能促進他們的改革和創新,將其中的聲樂元素展現得淋漓盡致。
結合了“微課教學”的聲樂課堂,與傳統的高校聲樂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首先,微視頻的教學時間要把握在5-10 分鐘,過短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感受,過長又會使聲樂教學過于冗余,給學生造成學習壓力。其次,微課的知識點比較集中、精煉,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透過這些知識點看到聲樂內在的價值,快速的抓住學習的精髓。最后,視頻資源比較具體和真實,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而且課堂創新度高,與學生的生活存在著直接的聯系。教師在聲樂課堂中融入了微課元素,能培養學生銳意進取的決心和信心,提升他們的音樂綜合素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教的不斷進步,很多學生都傾向于使用電子書的方式閱讀,喜歡自己到網上查閱學習資料,在網上進行學習交流。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不足以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微課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題材,是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針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我們要發揮出微課的教學作用,利用較短的時間吸引學生高度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聲樂課程的效率。在微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也能監督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進程,及時發現和調整當前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果學生有對聲樂不理解的地方,我們也要給學生指出來,制定全面的教學方案和培養計劃,幫助他們提升自信心,快速回到聲樂學習的積極狀態。
在以視頻為主要載體的課堂上,教師提前準備好的教學活動能發揮作用,學生的積極性也能體現出來。聲樂老師就是輔助學生的人,并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只有讓學生意識到聲樂的價值和內涵,才能提高學生對聲樂的感知力,利用新時代的元素培養“多元化”的聲樂人才。微課以“IDE”的教學為基準,在保證學生掌握基礎聲樂知識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增加學習學習的技能。從師生的角度來說,微課還能很好的促進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來指定更加完善的教學計劃,學生也能給教師提出課堂教學的改進意見。師生相互探究,攜手同行,共創良好的聲樂教學環境。
另一方面,教師畢竟比學生有更多的經驗,感受過更多的聲樂元素。聲樂教學不單單是知識的教學,教師要還要引入微課的教學實例,訓練學生的聲樂演唱技能,從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聲樂的感知力。必要時要在聲樂課堂中引入一些傳統的民族聲樂歌曲,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唱歌的音調,充分激發學生的聲樂演唱技能。比如《秋之歌》、《花神》、《月光戀》、《我愛這土地》、《黃河大合唱》、《天仙配》等,都是有價值的聲樂曲目,教師要合理的重視并采用,構建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和訓練的聲樂環境。
聲樂是一門課堂,更是一門藝術。為了使學生對聲樂教學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提升學生對聲樂的感知能力,教師要結合新時期的微課題材,制定全面的教學方案和培養計劃。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只有不斷的注重微課的施教理念,豐富聲樂課堂內容,才能從本質上強化微課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聲樂感知力。當學生認識到微課資源的重要價值,便能跟隨教師的引導,自覺加入到聲樂課堂的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