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衛兵 (江蘇省南通市韜奮小學)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以新課標思想為指導,研究學生、專研教材、創新教法、做活課堂,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和諧、愉快、合作的氛圍里感受音樂、享受音樂,進而打造“活”的、“動”的高效音樂課堂尤顯重要。本人結合自己執教過的蘇少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乃喲乃》一課淺談一下個人見解。
《乃喲乃》是一首土家族歌曲,表達了土家族兒童快樂、幸福的生活。整首歌曲只有do、mi、so 三個音構成,旋律質樸、清新,具備了明顯的土家族歌曲的特點。
興趣,是一切學習行為的動力源,只有建立在濃厚興趣基礎上的學習行為才能結出碩果,才能學得更扎實。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烏申斯基也說過:“沒有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所以,音樂教學中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觸發好奇心,值得重視。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故事最感興趣,所以在《乃喲乃》一課的導入部分,我從和音樂相關聯的故事入手,講道:“在音樂世界里有七個音符娃娃,他們經常結伴同行,周游世界,每到一個地方,那里的人們都會將他們創編成非常好聽的歌曲,有一次,七個音符娃娃中,只走出去了三個,他們是誰呢?請看……(課件展示帶有音效的1、3、5)”。這樣的設計,既讓孩子們進一步懂得了音樂無國界的道理,也能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效吸引了學生對本堂課“1、3、5”這三個音符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興趣,營造了音樂氛圍,同時為接下來音樂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對打造高效音樂課堂不容忽視。師者在這種平等、和諧、友好的氛圍中,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創造的積極性。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身邊事情和音樂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新事物,接受新知識,感受音樂。
在《乃喲乃》的新授部分,我這樣講道:“今天,三個音符娃娃為我們從土家族帶回了三件禮物,小朋友們想要嗎?”二年級的學生對禮物很感興趣,聽到有禮物,頓時雀躍,于是我趁熱打鐵,逐一展示三件禮物(第一件是do、mi、so 三個娃娃在土家族拍回來的青山綠水、吊腳樓等精美照片;第二件是土家族人用do、mi、sol三個音符娃娃組編的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乃喲乃》;第三件是教學設計拓展部分的土家族“擺手舞”。)我把這三件禮物的逐一展示貫穿于整個音樂課堂的教學活動,不僅融洽了師生關系,拉近了師生距離,激活了課堂氣氛,也使整堂課教學顯得一脈貫通。
要讓一堂音樂課“活”起來,就要教師音樂課堂上既要學會當導演,要擅于有序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也要學會當演員,要敢于放下姿態,要敢于更新觀點,敢于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教師要能以普通者身份融入到學生的音樂活動中,加強師生合作,與學生一起歌舞,讓學生充分感到他們才是音樂活動的真正主人(主體),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開展師生間的合作性音樂活動,建立師生間愉快的合作關系。
在《乃喲乃》一課中,我設計了“嘗試合作”環節:師生合作(歌曲旋律不同部分由我演唱,學生演唱每句的結束小節。)、生生合作(歌曲旋律不同部分由左一半學生演唱,右一半學生演唱每句的結束小節)、小樂器演奏合作,我還彈奏不同速度的《乃喲乃》,讓學生在嘻嘻哈哈的氛圍中認識到音樂因速度的不同,所表達的情緒也就不同的道理。如此,使整個課堂變得生機勃勃,新意不斷,創建了和諧、愉快的音樂體驗氛圍,提高了教學效果。
我一直認為,音樂課相比其它科教學,要更加體現一個“動”字,“動”起來了,課堂才能“活”,學生才能更好的感受、理解、表現、享受音樂。很多學生在課間大呼小叫,可到了音樂課上卻膽小、怕羞,缺乏自信。這就要依靠教師引導,想方設法調動其積極性,使課堂“活”起來。
在《乃喲乃》一課的拓展部分,我結合第三件禮物的展示,在學生先行欣賞土家族“擺手舞”的基礎上,帶領學生一起隨著音樂分組、分批大膽跳起來,孩子們顯得特別激動,還沒輪到的學生也自發的在位置上跟著臺上的同學動了起來,師生共舞喚回了孩子們的天性,揮去了靦腆,這是多大的進步啊!跳完后,我還及時地翹起拇指給予了“牛!”的夸獎,學生們興趣高漲,把課堂氣氛一下子推向了高潮。
好動,是所有孩子們的天性。綜上,在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師者,要有當好導演和演員的雙重能力,不僅要擅于創造性的精密布局(教學設計),還要擅于引導參與到學生的音樂活動中去,充分調動學生們“動”的天性,讓學生“動中學、學中動”,使其最大限度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體驗音樂、理解和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進而打造“活”的、“動”的高效小學音樂課堂,以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