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沁怡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實驗小學)
在音樂新課程標準中,一個重要的課程基本理念就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音樂的根本動力,是孩子們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并且能夠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準備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設計生動新穎的教學形式,以此來逐漸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所以,在音樂學習中加入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的內容,可以為學生養成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能夠引導學生逐步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并且為終身喜愛音樂打好堅實的基礎。
作為音樂教育領域的一個基礎學科,視唱練耳兼具理論性和技術性的特點,它包括樂理、視唱和練耳這三個教學內容,三者既可以獨立研究又是一個整體。在音樂教學發展的不同時期,音樂家們對視唱練耳課程的性質和特征也有著不同的理解。通過課程名稱去理解,視唱練耳是一門以識譜為教學目的的課程,但是這樣片面的去理解這門課程的涵義是不準確的。前蘇聯音樂教育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學會讀譜,并且能準確的演唱僅僅只是教學的必要基礎和解決較困難問題的必要條件,如果認為視唱練耳只是訓練讀譜和音準,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
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是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的學科特點。這門課程講述了音樂方面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聽音、識譜的基礎內容,能夠發展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表現,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音樂素養,為音樂學習做良好的鋪墊。
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是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視唱練耳課程不僅具有音樂教育和美育共同的特征,還具有它自身獨特的學科特點。首先,視唱練耳課程通過聽音和視唱來讓學生用耳朵感受、用聲音表現音樂,進而創造和欣賞音樂。同時,多樣化的讀譜視唱訓練、音樂記憶能力的培養都對我們欣賞和理解音樂有著巨大的幫助。所以,視唱練耳教學在用其獨特的訓練方式,讓我們能夠更好的感受音樂,了解音樂,提高我們的音樂感知力、音樂鑒賞力,逐漸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
首先,在節奏練習中參考柯達伊節奏讀法,并且使用柯爾文音高手勢法模唱大調音階上下行,通過手勢更直觀的帶領學生進行練習。這樣也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節奏練習中融入國內外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如節奏讀譜法,并與簡單的打擊樂活動緊密結合,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示范案例,注重讓學生感受多聲部節奏的層次,運用了一些身勢律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節奏,逐漸建立比較穩定的節奏感,掌握最基本的節奏及節奏型。
其次,以首調唱名法為基礎,結合使用固定調唱名法,用字母標記與手勢進行音高訓練。同時,借鑒奧爾夫和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體系中的一些教學理念,比如:將語言引入視唱練耳教學,運用身勢動作進行視唱練習等等,把視唱與練耳的內容融入到教學的每一課中。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系統的學習,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綜合平衡發展的音樂教育思想。
同時,結合經驗主義課程觀念的影響,重視課程教學的實踐性,主張學生通過自主的實踐來體驗學習,從中獲取、理解知識內涵。還注重對和聲的學習和理解,倡導發現學習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和領悟新知識的同時,進行自由的組合與創新,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比如歌詞的自由創編,伴奏織體的自由選擇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的身勢練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教學變成引導學生發明創新的過程,體現人本主義的課程觀念,課程的重點從教材轉向了學生本身,重視個體的經驗。
通過選擇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記憶,從而分析、欣賞和表現音樂,實現對學生音樂情感的理性塑造。隨著學生音樂知識及審美能力的提高,使其音樂感知力和想象力不斷升華,擴大音樂教育的審美內涵。
在小學音樂課中,進行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的學習,可以培養孩子們在音樂的感知方面、聽辨方面的能力,不斷提高他們的記憶和識譜視唱能力,了解音樂各方面的基本要素和體裁、結構形式。我們作為教師,在音樂課上教唱歌曲時,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對于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主性、表現性和創造性。在教學內容基礎性和普適性的基礎上,注重多元音樂文化的滲透與聯系。努力發展學生的音樂個性,培養審美情趣。
在當今這個發展中的社會,小學音樂課程應該隨時跟緊時代的步伐,根據當時的課程思想改革與教學大綱的內容,不斷更新教材的內容,推動小學音樂課程的發展與建設。同時,要充分重視課堂教學對學生音樂素質發展的可持續性作用,與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順序有機的結合起來。從長遠的發展意義上來看,音樂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充實、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要時刻跟緊時代的步伐,提出新觀點,發現與解決新問題,努力的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能夠新穎化、系統化和日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