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學 章肅寬
如果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有效合理的提問就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催化劑、打開學生思維的金鑰匙。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而在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進行合理有效的提問,恰能起到讓學生“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這樣的效果。一旦產生這樣的效果,那么教師再結合各種實際情況,利用課前預設以及適時靈活的調整,積極地引導啟發學生,就可以讓學生課堂專注度和參與度大大提高,讓教師的教學事半功倍。
雖然“提問”是一把金鑰匙,但是許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有時卻很難把它握在手里,或者即使已經擁有,也沒能利用好它,任由其無聲無息地悄悄溜走……實在是可惜。
在課前備課時,教師往往沒有重視到提問的重要性,從而不能很好地關注提問——或是沒能將提問當做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整體出發統籌設計;或是課上提問浮于表面,蜻蜓點水,無關痛癢;亦或是無頭無序,隨意提問,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答得不明不白。這些都是因為教師沒能在課前合理設計問題,從而帶來的弊端。
來到課上,教師的提問往往帶著一副啊“導游”的架勢,領著學生“遨游”教師一手搭建的課堂地圖,為了問而問,為了完成問的這個不可或缺的步驟而問,沒有真正關注到學生的動態表現,沒能兼顧好學情。雖說問題本就是要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以及探索,但是學生作為有獨立思考的個體,特別是中高年級的學生,思辨能力都在逐步提升的階段,那教師過于強調課堂的規整,規范問題的回答,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在限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抑制了學生關于課文內容的自主理解和發散想象。這樣的提問,顯而易見是不合適的。
有時看似教師精心設計的提問,一旦面對千變萬化的課堂實況,往往會不再合適甚至“失效”。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么“強行提問”,硬是把課堂往回拽,繼續回到自己預設的軌道上;要么亂了陣腳,不會隨機應變,思維也隨之飄逸,讓課堂隨波逐流,最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無法完成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提問缺少靈活性,預設方案思路少,角度小,都有可能讓課堂提問因為充滿的不確定性因素而出現問題。
好的課堂應該有延伸,精彩的課堂要帶給學生“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思考和影響。語文課堂的提問同樣要重視延展性,許多時候,一堂課結束了,問題往往也就跟著結束了。教師往往很少會關注到問題的延伸性或者繼續跟進所提問題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針對課上的提問,也缺少系統的總結和有針對性的反思,未能從提問的有效性這一角度來評價課堂的得失,從而日復一日,課復一課,提問的質量始終沒有實質性的進步。
綜上所述,提問在語文的日常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需要我們認真系統地來想一想——到底應該怎樣問。
到底應該怎樣問?到底應該問什么?我認為首先應當有一個總體的思路。要明確問題的作用,應當作為開啟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作為鼓勵和引導學生嘗試自主探究學習的抓手;其次要重視起問題的后續作用,不能問完就好,而是要從問答后的進一步拓展延伸這個角度出發,讓提問可以跨越課堂四十分鐘,幫助語文課產生無窮的韻味。歸結起來就是——由問引路,于問延伸。
完整規范,詳實詳盡地備課,是一堂語文課上得好的基本條件。而在備課時制定合理可行且符合課標要求的教學目標,則是一堂課成功合規的基礎和前提。
我們知道,在教師備課時,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設計的,所有的教學手段也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的。所以如何有效自然地滲透這些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而提問有設計教案時繞不開的部分。所以反推,設計問題我們一定做到“有的放矢”。這里的“的”就是目的,就是教學目標,而“矢”就是提問,是我們用來擊破教學重難點的最好武器。
利用好提問來啟發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和文本對話,教師的問需要真正地貼合文本貼合教學目標,從而讓學生覺得這樣的問題不是老師在問,而是課文在問,是作者在問,于無聲處滲透了教學目標。這樣,如果學生能思考問題,就等于在思考文章本身;如果學生能想辦法找到問題的答案,就等于是在與作者對話;如果學生能最后解決問題,那文本也就讀透了,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就變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如在準備上部編版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一課時,我發現“體會神話故事的神奇想象,感受不同人物的鮮明個性”是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課堂推進的很好的抓手,因此如何設計問題來解決這一教學重難點,是我在備課伊始就重點考慮的,結合文本特點和單元計劃,我最終確定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看看插圖,你感受到了怎樣的——?”“讀讀對話,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找找細節,你感受到了怎樣的——?”“展開想象,你還可以看到怎樣的——?”這樣幾種問題形式來貫穿課文的教學,從而讓學生深入文本,從多個角度感受文本感受神話的神奇之處,同時也積極探索,真正領會到不同人物的內在精神,最終讀懂讀透這篇神話。其次,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生的回答來檢驗教學的進展程度,綜合來看,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的內化外顯的檢驗有很多手段,如作業,習作,考試等,教師可以通過很多方面來檢視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對于問題的回答基本成了唯一的窗口,教師一定要利用好這個窗口,關心學生的學習動態,查看教學目標的完成進度和程度,并以此為參考繼續教學安排或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一旦可以有意識地做到“有的放矢預設問題,于無聲處滲透目標”,那么無論在課前備課還是當堂教學時,對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就多了一種新考量,多了一條新思路。
小學語文課堂中充滿著各種變量——學生認知水平的千差萬別、對于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教師對于文本突發奇想的新理解,甚至是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小插曲……如此種種,都在不停地影響著課堂的走向。因此,“以不變應萬變”這樣的教學思路要不得,而對于提問來說,課前再多的預設都不是萬能的,如果教師守著課前預設來“套”學生課上的回答,這樣的課就上“死”了。所以關于提問,我們需要“分析學情動態跟蹤,合情合理評價回答”。
分析學情動態跟蹤要分兩步走,一是要充分了解學生,只有知己知彼教學才能游刃有余、輕松自如。聽過語文教育專家孫雙江老師的一節《四季之美》很有啟發,像這樣的文章,重點自然是要帶領學生充分誦讀課文,從誦讀體驗中感受語言之美、感受四季之美。孫老師剛上課就提問:“哪位同學覺得自己的課文讀得可以?”待學生朗讀后,又指名學生提問:“他讀得好嗎?好在哪里?哪里啟發了你?幫助了你?”隨后又問:“請你推薦一名你覺得在朗讀方面需要幫助的學生?!蓖扑],讀畢,問:“你覺得他的朗讀哪里需要你的指點和幫助?”……這樣的提問顯然是孫老師認真準備,有意為之的。一次推薦朗讀一次幫助朗讀,既啟發學生自主思考了應該怎樣讀好課文,又順便摸清了班級學生的大概朗讀水平,為接下來的誦讀教學做好了準備,這樣的一套提問真可謂是“一石二鳥”。二是要時刻關注好學生的回答,預設問題的答案不應該從教師想要的答案出發,而應該從學生可能如何回答進行考慮。這樣就需要在課堂上真正聽、用心聽學生的回答,一位語文教育界的大咖對自己的學生說:滔滔不絕地講是能力,安安靜靜地聽是修養。學生需要有這樣的修養,教師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回答,并以此來及時調整下一步的提問乃至教學策略和方法,語文課堂才能“活”,才能“真”。同時也只有當我們能用心聽好學生的回答,才可以做出合情合理,有建設性的評價的同時,當學生感覺自己的回答被老師重視,讓老師也在思考時,那么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以及回答的質量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此時師生平等,問答流暢,教學相長,攜手合作,這樣的課堂就像一個平臺一個沙龍,輕松而高效,對于文本的充分理解和深入挖掘自然也就不在話下。
語文課堂上提問的主體僅僅是老師嗎?我覺得更主要是學生——這里的主體不僅指課堂的提問要圍繞學生進行設計,更意味著學生在不斷地訓練學習中,也要逐步掌握提問的方法,自己來問,做提問的主人。語文課堂的提問,教師要有意識地做到由扶到放,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逐步了解到提問的方法,然后教師再通過鼓勵嘗試,讓學生提問,讓學生自主學找答案,處在這樣的課堂,學生就學到了真“學”“問”。
有幸聽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墨梅》一課時,王老師教學生提問的一個環節讓人印象深刻——“王冕的墨梅美嗎?”先充分帶領學生感受畫中梅花的清新淡雅。然后話鋒一轉:“我們平時看到的梅花是怎樣的?”學生分享生活經驗。然后再問:“那再看《墨梅》,你有什么想說想問的呢?”一個環節三個問題,帶學生一步一步走進詩歌,最后一個問題自然引出了學生的提問——王冕畫梅花為什么要用淡墨色?然后再放手讓學生自由回答,結合教師補充的資料了,最后終于理解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回頭看,這一教學設計的中心問題恰是王崧舟老師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再自主回答,步步推進,自然而不露痕跡地指導了學生的提問自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的課堂要讓學生會學語文。能認真傾聽的是乖學生,能思考回答問題的是積極的學生,能學會自主提問的才是會學的學生。
從備課到上課,教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隨著下課鈴響,大部分老師都會長舒一口氣——任務完成。接下來批批課后作業、聽學生背背課文更像是例行公事,或者說意味著不需要耗費像前期一樣多的精力的按部就班工作罷了。然而可曾想否,剛剛課上提問其實已經像一顆種子一樣,在許多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當然,種子選得再好,也需要園丁在播下后繼續付出心血認真培育,才能開花結果。提問也一樣,精心設計的問題,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后繼續認真重視對待,必要時持續關注和跟蹤,讓提問的影響真正深遠。
在三年級《搭船的鳥》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就深刻體會到了跟蹤問題進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這篇課文展現了一幅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畫面,學生也被那詩一樣的語言所深深打動,于是我在將要結束時順勢提問——詩一樣的語言給了我們美的感受,你們說說看詩意的語言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作用呢?課堂上時間比較緊湊,學生的回答也是七零八落,說不到點子上。課后我也將這個臨時起意的提問忘得一干二凈。時隔幾個星期,正好又教學到第六單元的《古詩三首》,看到三首詩都是寫景的,我才猛然想起那個關于“詩意語言感受美”的提問,趕緊和學生提起,發現他們不但沒有忘記,甚至有幾位學生站起來的回答明顯還是課后思考了一番得出了自己的理解。于是我又用一節語文課的時間,結合習作,和學生再次分析討論寫作時如何讓語言充滿詩意充滿美,效果也是十分良好,最近的習作中也可以看到,有幾位同學已經化身為“小詩人”,文章越寫越美了!所以,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若是能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可以跨越課文,可以超出課堂四十分鐘的提問,然后再有計劃地跟蹤和延伸,幫助學生在寬松的時間內真正內化和升華文本中蘊含的知識和精神含義,感受語文的無窮魅力,那么這樣的提問可以說是意蘊無窮,這樣的課堂也會讓學生久久地回味。
“問”是催化劑,加速學生和課堂的反應,幫助學生和課堂融為一體;“問”是亮燈塔,指引學生撥開重重迷霧,直抵語文的真諦;“問”是萬花筒,讓學生看到語文的萬千世界,真正內化語文各項知識并獲得美的感受。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做到“由問引路,于問延伸”,讓充滿實用性又蘊含藝術性的提問幫助我們的語文課堂實現新的提高和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