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林鳳娥小學 麥秀英
近年來我國在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中提出了善行德育的教育思想和目標,讓德育教育工作能夠在善文化的熏陶和引導下,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和質量。進行善行德育不僅要將德育的思想貫穿在學校的德育教育中,同時也要充分融入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當中,讓學生能夠在實踐體驗當中感受善行德育的價值,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來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念和正確的行為習慣,善行德育的教育思想對于目前我國德育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善行德育的探索和實踐,提升當前德育教育的成效。針對我校開展善行德育特色教育的介紹與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所謂善行德育主要是幫助學生樹立善良的人格品性,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心存善念,這種善良會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保持善行,有效約束學生的行為,讓學生真正地能夠實現存善心、納善言、踐善行,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行為的社會青年,善行德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會帶來重要的影響,近些年善行德育被廣泛地應用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對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善和德的歷史淵源了解來看,這都是我國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對于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善行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在生活中助人為樂,是一個人良好道德品德的重要體現,也可以充分反映一個人的修養,德育主要是道德教育,通過針對人們思想和行為方面的科學引導,提升人們的道德素質,二者都具有相同的目標,就是培養有品德、有素質和有修養的人才。在外在的運行機制上二者都注重道德實踐,要從當下做起從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規范。善行是良好道德行為的重要表現,同時善行也需要良好的道德來實現,二者具有緊密的聯系。
善行主要是人們保持善心在生活中多做善事,長期積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德行,善行往往是一個過程,而立德和德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德育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以善行為檢驗標準。在哲學的角度上分析,道德往往是在善惡辯證發展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個體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受自身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影響較大,良好道德的行為往往也是不斷地學習、反思以及實踐過程中所形成,在人才的德育教育中不僅僅要關注知識的教育,道德素質的培養,同時也要基于心理學角度培養學生的善心,開展善行,為道德素質的形成奠定基礎。
當前道德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道德理論和思想教育以及道德實踐教育的整合,為學生們構建良好的德育環境,善行是良好道德培養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做好善行的表率,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對于學生德育教育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思想啟發,讓學生能夠從自身做起,樹立善心、傳達善意、踐行善行,這不僅可以實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的傳承,同時也能逐步培養學生良好道德情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逐步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教學任務和教學壓力越來越大,教師的教學目標往往只是關注學生成績的提升以及保證學校的升學率,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很多學校所開設的德育教育課程,往往只是強調對德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真正地落實德育教育的實踐活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師缺乏對善行德育的重視和理解,沒有明確善行德育的人才培養價值,不能為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提供正向積極引導,導致學生在善行樹立、道德行為和道德素質無法實現有效培養。
學生道德素質道德觀念的養成受周圍生活和學習環境的影響較大,在目前善行德育的教育中還沒有為學生塑造積極健康的善行德育環境。一方面,個別學科教師只是關注教學任務,缺乏善行舉動,在道德方面沒有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榜樣示范作用,這對于學生善行德育教育的開展極為不利。另一方面,部分學校善行德育環境缺失,學校是學生成長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學校的教育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等都會對學生的身心以及行為帶來巨大影響,目前學校還缺乏良好的善行德育環境,在德育教育中沒有突出善行德育的思想,對于班風以及校風的建設也沒有融入善行德育的思想主題,無法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以及道德品格的形成帶來影響和啟迪。
目前很多學校所開設的德育教育只是局限在學校的思想政治課程理論學習當中,沒有開設專門的德育教育板塊,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具有明顯的滯后性,沒有為善行德育提供多元化的實踐平臺,也沒有為學生構建開放性的德育教育環境,學生不能在生活和學習中踐行善行,極大地影響了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培養。
善行德育對于當前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德育教育是學生成長和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綜合性人才培養的需求。新形勢下教師要充分理解善行德育的思想內涵,明確善行德育的思想價值,樹立明確的善行德育教育目標,為學生提供正向積極的價值引導,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能夠心存善心、保持善念,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樂于助人,通過善意的灌輸和啟迪,讓學生能夠樹立科學的思想價值觀念,在生活中能夠規范和約束自身的行為,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素養。
學生的價值觀、思想性格以及言行舉止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環境中所形成的,因此要為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營造健康的善行德育環境,關注學校人文環境的塑造,學校要以善為核心打造學校的文化以及班級文化,為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提供健康的熏陶。學校打造“善行德育”,通過著力構建善行德育特色課程,啟發善知善學善行的“元品格”,以促進學生智慧道德雙優發展。確立以“善行天下,始于足下”為口號,意為學生要以此為人格修身的追求目標,并為達到這一目標而腳踏實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明確“知善為善”為校訓,寓意學生為人處世、修學立德等應盡量做到“至善至美”,以“善”為標準反省自己;在道德行為上要棄惡從善,擇善而為;確立以“善言善行”為校風,要求學校師生的言行、舉止都充滿著友善與友愛,并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的言行作風。學校德育以“善行”為主線、為落腳點,貫穿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善行德育”為品牌,構建完善的德育特色文化體系,力求師生內化善的品質,提升善的品格。讓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明確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有自己的班訓、班徽、班級標識、圖騰等,有豐富的班級活動、班級節日,有溫馨的班級環境、人文的班級制度、積極的班級管理等,構建起完善的善行德育特色建設。各班級可以圍繞善行為主題策劃和設計板報,利用學校的校園廣播站等宣傳善行德育的思想,讓學生能夠樹立科學的善心,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積極組織各種各樣的善行德育文化活動,組織和策劃以善行德育為主題的詩朗誦活動和演講比賽等,讓學生進一步增強對善行德育思想的理解。學校通過德育活動、社區實踐、德育課程、班級文化、家校合作和強師工程等養成學生善良品格。實施善行德育,培育學生養成善良的行為習慣,完善人格,成為智品雙優的好學生。除此之外學校也要與家長實現有效的協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善行習慣,這對于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施以及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善行德育的教育和思想灌輸不應該局限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要積極創新善行德育的教育形式,豐富善行德育的實踐活動。
1. 加強思想建設,培養“善為”好孩子
“善行德育”的化育之路,就是要讓我們的德育不慍不怒、不急不躁,引領學生浸潤在“善文化”的道德情境與氛圍之中,讓善念存于心、見于行,以期達到上善若水、潤物無聲的化育境界。存善念,自然有善行。顯然,讓“善行德育”更溫暖,取決于我們對思想教育時機的選擇與利用;讓“善行德育”更有力,取決于我們對內容的取舍與把握。因此,學校把培養“心記善訓、口出善言、行踐善事”的陽光少年作為德育目標,構建“存善心、納善言、踐善行”的多維立體化的活動體系,讓孩子“善在學校、善在家庭、善在社區”。學校充分利用主題鮮明的思政課、德育大講堂、升旗儀式、大中小隊活動、班會、紅領巾電視臺、紅領巾廣播站等宣傳力度,以學校內的學生事跡、學生優秀作文、學生觀后感、學生經歷的故事、生活常識等為內容在校內進行廣泛宣傳,不但可以活躍校園文化生活,也加強學生的知善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為建設良好的校風、班風,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例如:班主任和學生共同設計本班的班旗和撰寫善為班級事跡,在升旗儀式上升起“善為班級”的班旗,讓班級成為每一個學生智慧的加油站、力量的積聚處,讓每個班級爭當成為“善為班級”“善為教師”“善為學生”。
2. 利用評比機制,培養“上善”好習慣
學校利用班容班貌評比、文明班評比、雛鷹爭章、善為好學生、文明禮儀監督崗等規范學生的文明禮儀,讓學生養成自我約束的好習慣。從紀律、衛生、禮儀、考勤、品行等不同的方面對學生提出了學習及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求。大隊部通過各類活動培養善為學生,例如:大隊委競選活動。為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學校以特色建設體系和善行課程改革為策略,開展特色打造和課程形式進課堂進社區活動,以“每年善行助學金頒發”“每月善行教育主題”“每周善行爭章評比”等形成系列的善行德育特色校本課程教育,把“善行德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確立“愛國、誠信、善學、自理、明禮、自護、勞動、環保、運動、惜時、勞動、感恩”等12 個“月善行教育”主題活動。大隊部把每月的善行評比細化,通過紅領巾廣播站宣傳等,讓師生進一步了解推進。制定了可操作的評比表,每周一評,每月一總結。全校各班每月根據本班實際情況,確定一個主題,通過想善、言善、寫善、行善、思善、揚善等活動,逐步讓孩子們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養成道德自律的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3. 推進善行活動,培養“善為”好品質
學校有計劃、有組織、有特色地開展系列善為文化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善為品質。
(1)善行進校園
學校通過思政課的貫徹落實,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精神風貌。思政課教師通過精心宣講,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教師們在各科的教育中挖掘本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各科與思政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而實現我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例如:結合“善行教育”的思想,進行主題為“壯麗七十年 闊步善為路”的開學典禮;在慶祝國慶節活動中學校邀請海軍戰士為升旗手,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升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開展“健將獻藝念師恩,師生攜手善為路”為主題的慶祝教師節活動;舉辦林鳳娥助學金頒發儀式;邀請法制副校長進行了“童心同行善為路,交通安全記心中”的講座;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主題家長和專家授課等,通過活動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良好行為習慣、心理品質的形成,強化隊員的集體榮譽觀念和爭先創優觀念。
(2)善行進社區
構建善行德育的特色建設中,把學校活動與社區活動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成長。學校師生積極響應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號召,走進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從我做起”進社區宣傳實踐活動。
通過開展“黨建引領暖人心,心手相牽愛先行”冬至慰問活動,學校親子志愿者和黨員志愿者探訪社區長者,送上慰問物資和節日祝福,讓老人們感受到陣陣的溫暖。開展體現民族團結的善行活動——“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文藝匯演活動,勉勵全校師生攜手并肩、同心同德,弘揚民族團結精神,共同擔負起維護民族團結的神圣使命。積極參加廣州市慈善公益進校園活動、廣州市好家風活動、最美南粵少年、閱讀之星等活動,真正做到“講善言”“有善念”“為善行”學校。
(3)善行進家庭
學校通過推動家校合作,培養“善為家長”“善為家庭”,學校開展“好家風善為文化”的家庭教育;開展“家長志愿者服務隊”“紅領巾志愿服務崗”“教師志愿者服務隊”“書香家庭傳萬家”等善愛團隊,為學生近距離地接觸生活、親近生活,感受生活,獲得更多的課外知識,拓寬視野,在學習中理解生活真諦,養成良好的品德。
4.打造善行陣地,孕育“善景”文化
學校優化校園德育環境,努力創建向善、樂善、和諧、文明的校園。學校通過打造特色陣地,例如:百善自然花園、奇幻心靈世界、善德心愿大廳、彩虹拓展樂園、心悅義工社團等,將有愛心的孩子們組織起來,參加各種幫扶弱者、孝敬長者等義工活動,通過在為別人服務的過程中,讓心態變得更陽光更健康。學校活動的策劃都體現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及勞育要求,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志愿服務等校園文化活動。尤其學校德育環境建設做到美化、綠化、凈化。以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拓寬渠道,圍繞培養“立德成善、明心正行”的好學生,營造“善景”文化構建起特色陣地。同時,通過開展多元化的善行公益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體驗當中培養善心、明確善行的價值和意義,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德育教育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