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濱江小學 嚴紅艷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滿足個性化需求、提升個體自我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縱向上看,學生在各階段的思維發展和學習方式有明顯不同;橫向上看,學生在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發展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給所有學生布置整齊劃一的作業,不可能適合每個學生的“胃口”。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既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要尊重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準確認識自己的學習能力,循序漸進,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在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興趣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實效性。第三單元《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 “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為了讓學生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設計這樣一項作業:“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請找出課文中相關的句子抄寫下來,想一想作者為了把爬山虎腳的樣子寫清楚,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或者根據作者在課文中的描述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畫下來。”這項作業給學生提供了抄寫課文和畫圖的選擇,兩種選項都給學生提出了思考作者如何描寫爬山虎真實形態的要求,但又給出了自由選擇的權利,讓學生發揮各自所長、嘗試其所愿。學生面對開放性選項的作業也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部分學生將這段話抄寫下來,也有的學生則在作業本上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通過畫圖表現出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教師還根據學生在抄寫課文和畫圖上出現的不同錯誤進行講解,讓畫圖和抄寫課文的學生雙方通過別的形式對“作者的觀察”以及“爬山虎的形象”進行圖文記憶,以形促文,以文記形。比如:對于有畫圖的學生畫錯,教師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再讀“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句話,對照畫圖,自己發現錯誤,深入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對于抄寫課文的學生出現的抄寫錯誤,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爬山虎形象,進行語句記憶。
第三單元的習作《觀察日記》要求學生圍繞觀察對象進行連續觀察,用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的收獲。布置學生利用假期觀察綠豆芽的生長過程,觀察秋天的樹葉,觀察月亮的變化過程,觀察家里養的小動物,教導學生觀察自己生活中的細節發展過程,并添加自己的情感、想象和背景,將此抽象為日記。為了便于學生紀念、教師評價和學生分享,教師要求學生可以將自己連續觀察的事物附上圖畫或照片。這些貼近學生各自生活的作業,學生做得興趣盎然,豐富多彩。學生在自己的作業中獲得自己的體驗,也可以通過別的同學的作業獲得他們的體驗。
第四單元的《快樂讀書吧》以“很久很久以前”為主題,引導學生閱讀中外神話。布置學生閱讀《中國神話傳說》和《世界經典神話與傳說故 事》,并在每一節課課初的五分鐘,讓學生誦讀自己喜歡的故事,和大家一起交流其中神奇的故事情節……在“五花八門”的作業形式中,學生“我喜歡,我選擇”,有效提升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與感悟力。這種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生在自我喜好中擴展閱讀量、拓深閱讀深度,也可以在分享中吸取他人的閱讀資料,避免單一的閱讀興趣而導致的閱讀材料偏倚。
學力是指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學力設計作業才能夠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精衛填海》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中的第三篇文言文,其教學目標之一是“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述精衛填海的故事。”按照教學要求,設計階梯性作業,鼓勵學生自主挑戰:
階梯一:結合注釋簡單說一說精衛填海的故事。(100 分)
階梯二:結合注釋和插圖,想象精衛的動作、飛翔的姿態和大海的洶涌澎湃以及精衛在填海過程中種種困難等,用自己的話講述精衛填海的故事。(200 分)
階梯三: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清晰具體地寫下來。(300 分)
三項作業在難度上體現梯度,每個梯度分值逐步增加。從弄懂故事到具體說出故事,再到用現代話語寫出來;從讀到說,從說到寫;從口頭表述,到書面表達,引導學生在作業中,循序漸進,自我挑戰,充分激發學生內在需求,實現自我成長。
通過“階梯挑戰式”的作業方式,既滿足學生“爭強好勝”的本性,又讓學力不同的學生都能達到適合的發展。同時為達到更好的效果,這種策略還要配以“適合的評價”,以實現真正的“個性化的成長”。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時,要結合學生的過往和未來,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另一方面更要結合每一個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力基礎,給予學生的發展潛力適合的評價和建議。在教學習作《我家的“動物園”》時,不同的學生有不同水平的習作呈現,有的學生事例具體,敘述生動;有的學生事例簡單,敘述單調……教師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而要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后續發展力的角度出發,分別予以評價;只要學生在現有基礎上,抓住重點,按照習作要求,完整地敘述,就可以予以優秀的評價。但也要避免評價結果“一刀切”的狀況,防止學生由于過度一致而產生的努力挫敗心理。“個性化”作業的設計,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讓教學始終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和易以思”,已達“善喻”。
多年的教學實踐,清晰地論證著這樣一句話: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
教材第二單元是圍繞“提問”進行編排的閱讀策略單元,是繼三年級“預測”后的第二個閱讀策略單元。運用“提問策略”進行閱讀,有助于改變學生被動閱讀的狀態,培養積極思考的習慣,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在學習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課題、內容和寫法等多方面聯系生活經驗進行提問,引發深入思考,深度理解課文內容。在作業練習中,可以這樣設計:“請結合本篇課文,設計一個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并自己回答。”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時,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表達,他們會涉及課文的主旨、思想和修辭手法,課文相關知識拓展,字詞描寫和拓展,思想品德發展等方面。大大豐富了語文教學對于實際的學校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意義,增加了語文在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
學習《蝙蝠和雷達》之后,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關系”,根據寫法提出“課文一開始為什么要自問自答呢”,針對課文內容提出“課文哪些自然段是寫科學家做實驗的”,聯系生活經驗提出“超聲波還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等等,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自主提問中,問題意識和閱讀理解能力都有了顯著提高。
學習完一個階段內容之后,學生自主整理本單元相關的知識點,這也是培養學生自行設計能力的重要抓手。比如:整理這一單元的易錯生字、易錯讀音、多音字、形近字,按類別整理四字詞語,用思維導圖方式整理單元知識等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歸納,自行設計學習,將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轉為個體需求基礎上的主動學習。由于學生的課題作業一般是相同的練習本,很難在此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練習。因而個性化的知識點整理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按照自身的記憶特點和知識架構進行字詞梳理的機會,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錯誤記憶本,有助于學生的反復記憶。這種設計就是學習、思考和提升的過程,即使是一些“偏題的問題”也值得充分尊重,只要引導得當,就是提升學生學習素養的最好策略。
個性化作業設計的真正目的在于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通過多種形式的菜單式作業,供學生自主選擇,走向自行設計,使作業在學生學習能力和素養的提升中發揮更具針對性的作用。《學記》曰:“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實踐策略很多,但無論是怎樣的策略,要想達到預期效果,都首先應當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作業策略才能真正凸顯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