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第六中學 馮艷輝
在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對自讀課文的認識不足,或者干涉過多,或者是放任自流,以至于自讀課文的教學處于一種略為尷尬的教學境地,進退不得,自讀課文教學低效至極。其實,語文課程視域下的自讀是以教材單元為基礎與憑借,學生在教師的組織與引領下,在個人原生態閱讀經驗的基礎上,在與同伴互助研讀和思維的碰撞中,不斷加深學生閱讀認知的過程。上好自讀課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對于初中的自讀課文來說,教師該怎么教呢?
在教讀課文中學習閱讀方法,在自讀課文中實踐運用,這樣教學,學以致用,可以使學生的閱讀質量得到極大提升。因此,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緊扣本單元的閱讀目標,讓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自讀課文,以落實語文要素,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統編版教材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5 課《散文二篇》為例,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領會作品情思,豐富內心世界”,這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要反復品味,欣賞語言,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與思考,并了解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被谶@些特點,教師就要從整體出發,遵循本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目標要求,在通盤考慮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在《背影》《白楊禮贊》這兩篇教讀課文中學到的“反復朗讀,品味語言”的方法進行自讀活動,這樣就可以把學生在教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及時遷移運用到自讀課文的學習中。另外,對于這篇自讀課文來說,不僅要從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共性特點出發,還要充分考慮每一篇文章的個性特點。針對議論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兼具議論性散文和抒情性兩種類型的散文,學生們學習起來會有一定困難,而有了教師的指導點撥之后,他們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融會貫通之感,因此,教師要能夠在把握文章觀點,緊扣單元目標,在理清文章思路以及領會文本哲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助讀,以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確保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真正得到提升。
由此可見,雖然是自讀課文,但并不意味著教師要完全放手,一概不管,而需要教師根據學情特點以及文本特質,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點撥指導,并能夠及時提醒學生把在教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自讀課文的學習中去,適時為學生提供“腳手架”,以使學生在教師必要的幫扶作用下獲得對文本內容深刻的理解與認識,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內容選編非常廣泛,各種文體各種體裁的文章均有涉獵,不同的文體特征寫作特色與教學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教學時教師要能夠充分發揮其閱讀伙伴引領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梳理文脈,理清作者寫作思路,并能夠抓住課文的要點對學生進行恰當點撥等等,以使學生閱讀的落腳點更有針對性,促進學生對所學課文的理解與把握,提升學生的自讀能力。
如在八年級語文上冊《永久的生命》這篇略讀課文的教學中,它是一篇議論性散文,對學生來說,跟自己平常讀到的散文形式不一樣,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進行點撥指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自讀課文,同桌交流看法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并從中找出帶有“永”字的語句,說說這些語句蘊含了怎樣的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梳理出了以下句子:
有限的歲月只能一度為你所有,它們既然離開,就永遠不會再返回。(對生命一去不復返的遺憾,無奈)
它們跳跳蹦蹦……永遠的金黃色絨毛。(對蓬勃生命的欣喜、感動)
它充滿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者……(對生命不斷被繁衍創造,贊嘆生命的頑強連綿)
在學生匯報交流之后,教師讓學生再讀這些含有“永”字的句子,并讓學生說說“用”字所體現出的內容和情感是否矛盾?理由是什么?可以以自然界有生命力的事物現象為例,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搭建這樣的支架:——,它既然離開,就永遠不會再返回,但是,——卻永遠存在,永不休止地繁衍者,蔓延著……在支架的搭建下,學生們想到了“老牛逝去,種族繁衍;魯迅逝去,魯迅精神永存”等等。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們從課后的閱讀提示和旁批中讀懂了課文,明白了它們是不矛盾的,因為個體生命雖然會消失,但種族群體會延續,那些有價值的精神更是永存的。最后教師再讓學生合作朗讀,感受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
在《永久的生命》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采取以讀為主的閱讀方法引領學生感受文中感染力極強的句子,并從中體會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的。教學的時候,當教師發現學生思維出現停滯或者受阻的時候,教師恰當地予以學生以點撥與提示,引導學生讀懂文中看似矛盾的說法,引導學生從事物的外在現象到生命內部本身,由淺入深地引領學生深入內核,真正對文本內部的內在邏輯結構關系有一定的認識,體會到議論性散文的特點(以哲理見長,披露思想歷程,啟迪人的思想),這樣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合作學習伙伴的作用,起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在學生自讀過程中,如果缺少了教師的點撥指引,學生只會在文本的外部兜圈子,教師要能夠就學生在自讀課文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語言內部,采取變換言語形式,反復涵泳,咬文嚼字等方式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可以培養學生語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寫作特色,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如:在八年級語文下冊《一滴水經過漓江》這篇自讀課文的學習中,多數學生都能夠把在教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所至、所見,所感)來讀游記,卻經常會對本文詩般的語言和寫作特色給忽視。為此,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這樣給學生以指導點撥:
自讀課文,把握游記的特點,梳理作者的游蹤,簡要說說這滴水經過了漓江的哪些地方?
教師出示麗江導游詞(……我國南方也有一座被稱為“茶馬古道”的貿易通道,它是藏區及麗江的馬匹……是麗江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讓學生把這些導游詞與文中第13 自然段,讓學生閱讀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一個是以人的角度來介紹麗江,一個是以水的角度來介紹麗江,它們的區別是水具有流動感。)
在學生感受到這一點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說說除了文中的動詞以外,還有哪些能夠體現出水的流動感?(我想停下來看看、我想被摻入硯池、我想被人看見)這些句子把水寫得跟人一樣,使水具有了思想與感情。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可繼續追問讓學生說說“為什么一滴水會有‘我想停下來’的感覺呢?”文章中借水來表達情感的句子還有哪些?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又找到了“我怕被迅速蒸發……”等等句子,就這樣,有了教師的提點,學生們對文本的寫作特色和詩般的語言有了更深的感受與體會,起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在《一滴水經過麗江》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對“水”的兩種不同敘述方式的比較引導學生讀出作者以“水”為主人公的獨特描寫構思,讓學生真正領略到了文本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和詩般的語言美。由此可見,在自讀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就學生不易理解或者容易忽視的精彩之處,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深處。
在統編版教材的自讀課文中,旁批和課后閱讀提示是學生自讀和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有效抓手,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路徑與方向,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旁批與課后練習,邊閱讀邊思考,嘗試自主解決問題,真正用足用好教材,從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統編版語文教材自讀課文后面的課后習題一般是配合單元重點,結合文本的獨到之處設計的,力求讓學生“一課一得”。在自讀課文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借助課文旁批自讀自悟,或者模仿旁批的形式自行批注等等,教師也可借助旁批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閱讀點撥。還可以借助課文旁批設計一個或者幾個探究練習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探究。如:在七年級語文下冊《一棵小桃樹》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出旁批和課后練習的教學價值,用足教材,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教材中總共出現了幾次旁批?提出了幾個問題?哪些問題自己可以獨自解決?哪些問題自己解決不了?你是從哪個旁批中學會閱讀此類散文的方法的?在文中作者運用大量筆墨來描寫“沒出息”的小桃樹的原因是什么?你對旁批1 中的內容有什么感受和體會?如果讓你來寫小桃樹的話,你會從小桃樹的哪些方面來寫?
這樣以旁批來引導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指向清楚,是學生學習課文的好幫手。
統編版教材自讀課文中的旁批和課后練習中的閱讀提示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憑借,教師要能夠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引領學生閱讀,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真正發揮出教材的教學價值。這樣教學,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可以極大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
總之,對于統編版教材初中語文中的自讀課文來說,首先要以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學習交流為主,但教師適當的點撥引領也不可缺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過程性指導,讓學生真正沉入文本,與文本作者對話,與同伴互相交流等等,以讓學生真正成為自讀課堂的主人,提升學生的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