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宜秀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浮來山街道中心小學,山東日照 276800)
人無德不立,教育是要塑造德才兼備的人。德育不能被忽視,它不僅關系到個體未來的發展,更間接影響到了民族素質的高低,乃至整個民族文明的水平。因此尋找良好的德育策略刻不容緩。
當今教育環境下,家長更期待學生成績的提高。文化成績的提高和進步值得贊賞,但教書育人要兩條腿走路,因此道德教育工作也要做好。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民族情懷和心理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當今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斷凸顯,以至于很多學校都開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犯罪以及校園暴力的存在,都是社會和學校面臨的較大問題。如果從小學開始就為學生指引正確的方向,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則可以很好地降低這些事件的發生。德育如果不完善,反而會帶來諸多問題,影響學生的求學和成長。優秀的道德素養應當是教書育人的根本目標,而不僅僅是學業成績。
教師要尋找目前德育中的不足,并不斷改進和提高,要從學生小時候抓起,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善惡、抵制不良行為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奉獻精神,對個人和社會的進步提供良性動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不再墨守成規,為整個國家發展提供活力。
自倡導德育以來,學校和社會通過不斷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們只有對道德教育的現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找到優化的地方和加強的措施。
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阻撓,家長一味地追求高分數,教師不斷進行考試測評,學生不斷地通過各種輔導班、提高班來提升成績的現象仍然存在,雖在倡導減壓,但學生的壓力依舊巨大。這一情況導致德育時間很少,人們的注意力都在集中考試上,很容易忽視道德教育。
目前,德育的評估方式還不完善,缺乏明確的指標,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修養也存在不足。各學校雖然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對學生的德育培養水平參差不齊。加強德育,首先要在教育標準上做出努力。德育不能僅僅滿足社會的要求,還應結合小學生現階段的認知能力,不要將道德教育像灌溉田地一般。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要采取簡單、合適的方式,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什么是道德,讓德育這個詞不再模糊不清。
目前,家長將孩子送入學校接受教育,而自身缺乏與學校和教師的溝通,導致德育工作沒法取得很好的成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德育中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積極與教師溝通,及時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主動與孩子交流,積極向教師反饋孩子的學習成果,實現家長、教師和學校的相互連通。
德育的加強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從而形成一種合力。道德教育的成效是十分巨大的,它就存在于我們身邊。
有一個三年級的學生,開學之后的一段時間內還可以認真完成學業任務,但是漸漸地開始不認真學習,作業也不寫了。媽媽批評后,他發脾氣、不說話,把自己鎖在屋子里,還砸東西。經過教師的了解,原因在于父親是個比較粗暴的人,對孩子不管不問,但是心情好的時候又會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漸漸地,孩子形成任性唯我的性格。最近,父母關系的不穩定也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教師根據學生情況,認為源頭在于家庭,便對學生主動開展道德教育,并與其父母溝通,建議加長對孩子的陪伴時間。通過很長時間推心置腹的溝通,以及采取家校互聯的方式,使得該學生心理漸漸發生微妙變化,開始愿意主動與他人交流,不再逃避。
小學的主陣地在于教室,廣大德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養,將德育和課堂學習很好地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得以提高道德素質,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形成健全的人格,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1]。德育講究要抓住契機,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寓德于教。
其實,小學生的心靈最敏感,我們要愛護和尊重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溫暖。“羅林塔爾效應”表示,只要學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心,他們就會不斷向著教師期待的方向努力進步。
德育忌諱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說教,這樣只會事倍功半,無法達到想要的結果。教師要選擇合理的方式,讓學生樂于接受、易于理解。比如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有哪個字不認識,教師作為引領者,可以和學生一起查閱字典來解決。總之,就是讓學生在德育中快樂地學習。
現在,科技的發展也使得德育有了更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我們要利用好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往往能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互聯網教學,還可以播放一些道德方面的小視頻,有助于達成良好的視聽效果,提高教學效率,以增強教學工作的感染力。
德育不能僅停留在說教層面,更要叫學生親身體驗,這也符合小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教師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網絡,言傳加行動的方式更加有效。學校可以倡導一些活動,如為媽媽洗一次腳、勞動節組織班級集體勞動、進行道德教育節目表演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團結合作、感恩等的重要性。
讓學生親身體驗,也可以更好地將道德融入他們內心。通過多種多樣的道德教育形式,可以收到很好的成效,為小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提供動力。因此,實踐活動是加強德育的重要措施[2]。
綜上所述,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健康的心理素養,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德育,并采取有效措施滲透德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