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發明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學生閱讀能力高低,直接關乎其語文素養高低。在教學過程中,每個班總有一些學生是“生活不困學習困”,他們學習熱情不夠,不喜歡上語文課,不喜歡閱讀。在閱讀過程中,他們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進而無法保障能靜下心進行閱讀活動,導致閱讀效率一路下滑,從而導致語文成績越來越差,最后基本喪失語文學習的興趣。如何培養這部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本文探析了學困生閱讀能力偏低的原因,從樹立信心、調動熱情、激發興趣等方面提出相應措施。
【關鍵詞】初中;學困生;語文閱讀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2-133-02
作為一名在一線教學的語文教師,自己任教的班級總有一些學生,基礎知識差,閱讀能力差,寫作能力差,這就是語文學習的“學困生”。這些學生閱讀方面非常吃力,考試時閱讀題基本上就不會做。這部分學生是語文老師心口永遠的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至關重要,而學困生這個特殊的群體更需要我們去扶一把,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學困生閱讀能力偏低原因探析
(一)社會環境影響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分數成為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評價的唯一標準。在新課程改革后,即使學生評價方式日益多元化,但依舊被傳統教育評價方式主導著整個評價過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新型教育理念缺失,過度關注學生成績、分數,導致對學生語文學習評價存在一定片面性。初中語文學困生學習成績差,在班級內、家庭里乃至社會中都會遭到他人歧視,無形中為學生心理帶來很大壓力。很多學生由于因心理承受力不足,慢慢便會對該學科學習喪失熱情,最終導致學習質量頻繁下滑。此外,由于遭受不良思想侵入,“讀書無用論”思想嚴重沖擊著孩子們的心靈,導致其學習意識、閱讀意識日益淡薄,不愿花時間與精力等日常學習中。
(二)家庭教育影響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當前初中語文學困生家長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大多人都并不重視孩子的閱讀情況。僅有一少部分家長具備家庭教育意識,但因忙于生計,并沒有充足的時間用來輔導孩子閱讀學習,將過多希望都寄托在學校及、教師身上,無法在家庭環境下為孩子閱讀提供有利條件。
(三)教育方法影響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嚴重缺少先進教育理念。在素質教育觀念下,要求教師能尊重學生差別,在學生差別基礎上落實“因材施教”任務。然而,目前大多語文教師的課堂教育策略都存在一些問題,無法真正激發學生興趣。在正式開課之前,雖然語文教師精心備課,但并沒有精心設計學困生能完成的教學目標,進而無法滿足學困生語文閱讀需求。在日常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普遍都是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已,過度關注優等生學習狀況,嚴重忽略語文學困生學習進展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方法滲透效果不盡人意,未曾進一步了解學困生學習質量,能導致學困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越學越困難、越學越帶怯,很容易就會形成“一步落下,步步落下”的惡性循環現象。
(四)學困生學科素養低
初中語文學困生積累量不足,語文知識基礎極度薄弱,學科素養欠缺。與此同時,語文學習習慣不佳,直接影響語文課堂學習表現,長此以往處于惡性循環狀態。在學習語文知識之際,經常表現出似懂非懂的狀態,關于語文知識的理解極度膚淺。此外,在學習新知識時,未曾與舊知識相關聯。一旦碰到實際問題,便不知如何分析語文問題,從而很難真正解決語言問題。總之,語文學困生學習能力稍差,惰性極大,不愿意主動動腦筋思考問題。語文學習意志極為薄弱,頻頻滋生畏難情緒、抵觸情緒,在課堂學習中參與度不高,不樂于主動發言。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困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閱讀積累,推進個性化閱讀,樹立學困生閱讀信心
參照語文課程標準,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追求個性化閱讀。初中語文這一學科,知識體系豐富,涵蓋多領域內容。在實際教學中,要求學生記憶的知識量極多。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如果想要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就需要不斷積累知識。在日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個性化教學,同樣還需要依據學生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特別是針對學困生,教師在指導閱讀時要善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深入掌握文章重點,累積文章中高頻出現的好詞佳句,為日后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的養成做好鋪墊。例如,在學習《紀念白求恩》一課時,由于文章背景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與現在生活距離遙遠,學生很難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實質。所以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搜索文章相關資料,特別是學困生,他們對影視作品感興趣,就可以布置他們從這方面入手。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引導他們詳細閱讀文章語句,感悟字里行間的精彩,同時要求他們做好摘抄,分享好詞好句。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學習熱情挺高,也都有收獲。個性化閱讀,可讓學困生樹立起語文閱讀的信心,逐漸摒棄畏難情緒和抵觸情緒,參與課堂,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
(二)合理創建評價體系,調動學困生閱讀熱情
在新課程標準下,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為此,若想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實用性,就應從知識方面、能力方面、方法方面、情感態度方面、價值觀方面等進行評價,以便全方位培育語文學困生語文素養。基于此,語文教師需充分尊重學困生個體差異,允許學困生多樣發展,主動挖掘每一名學生的個性、潛能。與此同時,學校應積極打破傳統評價方式,摒棄“考試分數為唯一標準”的語文評價方式。一般而言,這種評價方式對學困生極為不公平。在素質教育下,早已將學生學習成績、態度、道德水準、興趣愛好等列為評價體系。對于學困生而言,語文考試成績雖然不理想,但只要他們敢于發言、認真完成作業、熱愛語文探究活動,并積極幫助同學,通過各種良好表現便能提高其總體評價成績。此外,語文學困生還可以通過文藝活動、體育活動等途徑獲取較高的綜合評定。打破“以分數為王道”的評價方法,可以從根源處激發學生閱讀熱情,進而有效夯實語文學科素養,為日后提升語文成績奠定基礎。
(三)豐富閱讀內容,激發學困生閱讀興趣
在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中,對學生課外閱讀延伸做出了充分指示,并保留了高度重視。該版教材,在所有課程內都充分融入了課外閱讀延伸內容,并設置了名著導讀與古典詩文誦讀等環節,真正打造了教材閱讀、自我閱讀、課外閱讀“三合一”融合性閱讀體系。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高度注重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實際,積極豐富學生課外閱讀素材,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感悟語文內涵。例如,在學習《藤野先生》一課時,為了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魯迅先生想要表達的情感,深度探析文章創作背景與了解當時社會狀況,語文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推薦《朝花夕拾》。通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小說,便可以充分了解當時社會情況,進一步感受作者情感。又如,在學習《劉奶奶進大觀園》一課時,為了能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社會情勢,并進一步感悟作者創作情懷,語文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推薦曹雪芹名著《紅樓夢》,令學生充分了解其中人物關系脈絡,進一步感受文中劉姥姥人物形象。立足教材內容,從教材中的文章入手,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還能夠通過教材內容指引學生展開課外閱讀。通過學習整本書文章,加上課外閱讀量,便可迅速豐富學生閱讀體系,進而推動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日后終身閱讀夯實基礎。面對學困生的閱讀難題,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閱讀相關的并且有趣的活動,比如名著人物影視展、名著知識競賽等,采用師友合作方式,幫學困生找一位師傅,兩人合作完成。這樣,就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從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豐富他們閱讀的內容,逐漸為他們打開閱讀之門。
(四)運用全新教育觀指導教學,傳授學困生閱讀技巧
古語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師指導學生掌握語文閱讀方法,可為學生終身閱讀保駕護航。優良的閱讀技巧,便于學生真正提高閱讀質量,讓閱讀更高效、高質。當學生掌握了閱讀技巧、規則,便可有效避免在閱讀時走上“彎路”,進而快速感受閱讀樂趣。值得注意的一點,語文學困生同其他學生一樣,其自身潛能具有多層面含義,不能僅僅因為其語文成績落后,就否定其全部潛能。為此,語文教師在向學生傳授閱讀技巧之際,一定要積極培育學生價值觀,充分尊重學生智力特色,使其智力、潛力均能得到全方位發展。目前,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面向全體學生,確保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為此,語文教師在提高學生閱讀技能之際,應盡可能地給予學生人文關懷,不斷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其專業化成長。語文學困生學習成績偏低,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班級學科平均分、及格率。為此,語文學困生常常會遭受來自語文教師的漠視。所以,在現代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師應改變“唯分數定學生”的教學態度,構建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助力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觀念,為日后提高學科素養及綜合素養做好鋪墊。
(五)培養學生想象力,誘發學困生獨立閱讀
創新離不開素材,素材源于閱讀。在反復閱讀中,可以積累豐富的素材。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童話、詩歌、寓言故事等,這些素材恰恰都可以彌補學困生積累量不足、語文基礎薄弱等問題,進而為學困生創新思維提供靈感與想象空間。基于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需加大力度培養學生想象力,只有學生想象力有所增強,才能激發其主動閱讀文章、探索文章的欲望。在部編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巧妙引導學生轉變思維角度,大膽發揮創造性想象,開辟全新的閱讀路徑去理解文章內容,進而收獲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鄉愁》時,教師就可以通過《靜夜思》引入鄉愁。通過帶領學生回憶《靜夜思》內容,加上反復閱讀鄉愁詩詞名句,便可進一步感悟古人的思鄉情懷,最終總結出古人在表達思想情懷時高頻出現的意象,比如啼血杜鵑、千古明月、白鴿飛書、哀鳴高猿等內容。通過泛讀與精讀,便可引入《鄉愁》中的意象,相比明月、杜鵑、哀猿等,余光中選擇了小小的郵票、矮矮的墳墓及淺淺的海峽,在畫面上更能呈現出一種朦朧美與婉約美。接著,教師可以為學困生布置“角色扮演”朗讀任務,將自己想象是一名外出留學或謀生的游子、新郎,渴望回歸祖國懷抱、回歸家人身邊,帶著自己的情感去朗讀整首詩篇,體會作者在不同階段、不同時代的心路歷程。角色的代入,讓學困生閱讀興趣更為濃厚。這樣不僅能讓他們感受想象過程中的快樂,同時還能提高他們根據閱讀進行想象的思維能力,進而有力提升閱讀核心素養。
結束語:總而言之,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一個也不能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針對學困生群體,教師應根據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對學生閱讀提出的新要求,依據學情,轉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以此為抓手,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學困生在語文學習方面脫“困”,讓他們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劼,嚴瑞.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8):73-74.
[2]胡春艷.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03):154-155.
[3]宋穎.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低碳世界,2019,9(10):317-318.
[4]仙永華.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才智,2019(27):17.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華峰學校;廣東;廣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