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桃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的語文教育活動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在能力、文化等角度重新思考語文教育的核心價值,積極對教學活動進行改革,才能構建出更符合新高考理念的現代化教育模式。本文針對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展開論述,思考如何落實語文教學工作。
【關鍵詞】新高考;語文教師;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2-152-01
教育與時俱進,改革無處不在。為順應新時代新現狀,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學生能力與人格品質的全面發展,高考改革應運而生。縱觀當前世界各國的教育活動,高考已經成為中國教育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道風景線,人才選拔,公平至上,這是外界輿論對于高考的標簽。但隨著我國的教育活動不斷推進,當社會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人才缺口在不斷擴大,教育與人才供給之間的和諧關系出現了裂痕,嚴峻的人才供給形式使我們意識到,教育改革耽誤不得。
新高考,新目標,新要求。新高考注重考學生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觀,對學生智力與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了。新高考怎么考?新高考從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出發,提出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新高考考什么?考的是學生的技能、教師的水平,學生的素質與教師的經驗,面對一年一度的高考活動,語文教師需要時時刻刻做好迎接新高考的準備。
語文學科教學在新高考的改革情境下,應如何進行教學實施才能有效面對新高考呢?強化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型人才,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所有的教學實施要圍繞這些來進行。強調學科知識在教學活動中的集中表現,注重學生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真摯表達,在情感上認同新高考,在教學上響應新高考,這才是為迎接新高考而做好準備的表現。
具體來說,我認為語文教學實施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首先,以高尚情懷培育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利用可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學做一個有格局、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的大寫的人。在全新的高考改革理念下,語文教育早就已經脫離了“識文斷字”的基本框架,其正在向著現代化、理想化、多元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故此,教師必須結合新高考的有關要求落實思想、技能、情感等角度的教育活動。以古典詩詞的教學為例,在《長恨歌》中,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但開頭的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又與其后的“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相沖突,這是詩王白居易對于歷史事件的重現?還是對歷史人物的諷刺?毋庸置疑的是,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教師應從責任、擔當、道德等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學生在學習文化作品的過程中形成出色的核心價值觀。
其次,以整體教學培養語文能力,促進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力的全面發展。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聽課與思考的興趣,學生愿聽、會聽,愿說、敢說、會說,愿寫、能寫、會寫,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有效途徑。課堂教學引入主題(單元)教學理念,指向核心素養項目教學,利于培養學生的全局能力及概括能力。例如,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從內容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單元幾篇文章的的特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記述了孔子和四個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展現了學生們的志向和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全面地記敘了一次春夜游賞的經歷和感受,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項脊軒志》通過記敘項脊軒這間小小書齋,動情地回顧了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親人的很多平凡的日常瑣事的回憶,表現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表達了懷念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厚感情。以上三篇文章都注重選取生活小事、平凡場景,表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受。分析后不難得出結論:貼近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這樣的思考分析過程,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與思維能力。
再次,以廣泛閱讀提升綜合能力,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鼓勵學生海量閱讀,不僅讀文學類作品,也要關注小論文、時事評論等反映當下文化類、成就類、傳統文化類等作品,還要涉獵史學、哲學、美學等作品,多進行思維訓練,這樣不僅能增強文學素養和文化自信,還能加深閱讀的廣度、深度、速度,培養快而準地閱讀、快而準地表達的能力,提升自身綜合素養,以更好地提升能力、應對新高考。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開始接觸到中外知名作家,并在解讀其作品的過程中了解其核心思想情感,如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文章表達了對麻木社會的控訴,對殘暴的執政者的不滿,是在血與淚的交織下演奏出來的社會悲歌,對于麻木、黑暗的控訴一向體現于魯迅先生的作品之中,這種創作情感在其他作品中也較為常見,如《故鄉》《祝福》等,教師應當為學生推薦相應的閱讀材料。對于部分文化表達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說,魯迅先生的作品過于晦澀,其很難生出閱讀的欲望,教師可選擇的體裁相近、情感相近的材料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歐·亨利短篇小說集》《莫泊桑短篇小說集》,感受小故事中的人文思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然后,以寫作訓練加強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新高考,新要求。寫作訓練需要正確的家國情懷、人生觀、宇宙觀、世界觀做支撐,需要從縱深處反思自我,或將自我與時代相聯系,于家國社會中找尋自我,積極運用審辨思維發展深刻性和豐富性,學會突出自己寫作上的特點和亮點,提高思維品質和表達能力。教師可定期在教學環節發起寫作練習活動,鼓勵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表達個人情感,由此來提升個體的思辨能力。教師可結合教學要求為學生選定不同的主題,可對當前的時事熱點話題進行討論,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的時評類作文,也可圍繞某一閱讀材料開展寫作練習,鍛煉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鼓勵其表達情感。在寫、說、想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
新高考情境下,語文教師有效進行教學實施的方法有千萬種,但立德樹人是最核心的一種。應對新高考,順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探討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還需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斷學習、探索、改進、提高。
【參考文獻】
[1]張超. 如何實施語文有效教學[J]. 快樂閱讀:經典教學, 2011.
[2]李選陽. 從語文高考試題淺談語文教學工作如何有效開展[J]. 考試周刊, 2019(93).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湖南;長沙;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