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婷婷
【摘要】“移山大法”的啟示:山不來就我,我來就山!如果事情無法改變,我們就改變自己。我們先改變自己,然后再嘗試著改變家長和孩子。只有與家長同心協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對學生的教育,才能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實現教育結果的最優化。
【關鍵詞】家校溝通;教育問題;和諧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2-250-01
從教22年,作為一名“年歲不小”的教師和班主任,自認為班級管理和家校溝通多少有些經驗的,但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反思了好久。
我所在的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只放月假,每個月兩天半。有一次放完月假回校,我發現我們班男生205寢室的有些孩子,上課老是睡覺,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周考成績直線下滑。同一個宿舍好幾個孩子出現同樣的情況,我覺得很有必要進行調查、找出原因!經過幾天的明查暗訪,終于找到了罪魁禍首:手機!有幾個同學帶了手機到學校,卻沒有與其他同學一樣按規定交給我,而是偷偷藏在宿舍充作“公物”,大家一起玩,甚至排了一個晚上玩手機的時間表!掌握情況后我馬上把幾名孩子的最近表現以及查到手機的情況公布在家長群里。并再次著重強調了手機的危害,拜請家長們嚴格控制。我也說了如果再有下次的話,一經查實,手機當場銷毀。家長義憤填膺,都贊同我的這個決定。
又一個月假回來,連續一周這個寢室的男生精神狀態又出問題了。我想肯定是又帶手機來玩了,果不其然,有同學提供信息給我,說他們的手機一般放在負責我們這棟教學樓衛生的保潔阿姨的房間里充電,因為那個房間離我們教室近,門鎖壞了,保潔阿姨一般不住這里。;;;;;;;;;
有一天,第三節課上課鈴剛響,我看到班里幾個男生從保潔阿姨的房間匆匆跑回教室,我不做聲。等他們都進教室以后,我就到這個房間里面去查,果然發現有兩個手機在里面充電,我就把那兩個手機拿回了辦公室里。我不知道手機具體是誰的,因為快期末考試了,我想等考完再說。于是我問了班長,他也說不知道。我讓他暫且保密,先考試。結果第二天到辦公室發現手機竟然被偷走了!這個時候我氣的不行,馬上到班上(剛好自習課)去,很快就查出了這兩個手機的主人。而且他們已經提前把手機轉移到了其他班,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給他們下了最后通諜:五分鐘之內拿回手機!到辦公室來找我。我當時火氣正旺,孩子們一把手機交到我手里,我順手就把手機丟進了我們辦公室里用來盛廢水的桶子里。孩子們看到我如此生氣,馬上認錯,態度都非常好,其中有一個孩子還哭著跟我說:“老師對不起,我辜負了您對我的信任,三番五次老是違犯校紀校規.......”。
把孩子處理好后,我就打電話告訴他們的家長。其中一個家長很感激我管教他們的孩子,另一個家長非常憤怒:“我們家孩子玩手機你告訴我讓我處理呀,你這么泡了我們的手機,你想過我們做家長的感受嗎?”我一時無語:“之前玩手機就跟你說了呀,還在家長群里說了。我之前也沒想把孩子的手機泡了,是因為他們行為惡劣........”沒等我說完,她又啪啪一大堆:“誰讓你把手機放辦公室,你不是故意讓他去偷嗎?”她說那手機是七千多買的,讓我賠手機。好在那天那桶里沒水,當我告訴她手機沒事時,她馬上跟我道歉,說自己一時心急說了很多錯話......
這件事情對我觸動很大,一開始我心里很不平衡,質疑家長。冷靜下來后我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發現了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確實存在的問題:
1.心態存在問題
我過于自以為是。尤其因為從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其內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判斷標準;認為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們的發展,把每個孩子都當自己的孩子來要求。行得端,坐得正,家長就必須感激理解。
2.在家校溝通目的上存在誤區
我的認識仍存在這樣的偏差:我潛意識中仍然認為家校溝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家長配合學校教育我們的學生。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溝通變得不再是雙向交流, 而變成單向告知,即家長只要記住學校或老師的要求并照此操作就可。我應該在手機第一次在我們班泛濫時詢問家長意見和解決方法。
怎樣做到與家長和諧互動進行有效進行溝通呢?
《古蘭經》里有這樣一個經典故事:有人聽說有位大師會“移山大法”.一天,他找到這位大師,央求他當眾表演一下。于是大師來到一座山的對面坐了一會兒,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說表演完畢, 眾人大惑不解。大師笑道:世上根本就沒有什么移山大法,惟一能夠移動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現實世界中確實有太多的事情就像 “大山”一樣,是我們永遠無法改變的,或至少是暫時無法改變的。家長不是教育家,我們不應該指望他們能用教育家的眼光來看待教育,用教育家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那怎樣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與家長們做到和諧互動、有效溝通呢?“移山大法”的啟示:山不來就我,我來就山!如果事情無法改變,我們就改變自己。我們先改變自己,然后再嘗試著改變家長和孩子。只有與家長同心協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對學生的教育,才能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實現教育結果的最優化。
古語云:“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這便是交流的魔力。交流能產生理解和信任,只有家校之間密切交流、有效溝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才能凝聚教育合力,共促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迷茫。把這件事情分享出來,我希望能給我的同行們丁點幫助。在未來的家校溝通中,讓我們大膽工作,細心處理問題,讓家校溝通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十三五”規劃2020年立項課題《農村中學家校溝通策略的研究》(課題批準號:XJKX20B346)】
作者單位
(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歐陽遇實驗中學;湖南;衡東;4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