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景昌
摘? 要:在當前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的課堂進行適當的優化與改革是必然的。那么,如何應對當前的改革潮流,使得小學數學課堂能夠發揮出其應有的育人效果呢?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入手,主要依據課堂教學策略的優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優化教學
受傳統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授課時十分注重自己的講解內容,考慮到具體講解措施是否能夠清楚、詳細地將知識點講解明白,而對于學生是否掌握知識點是否理解透徹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使得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是在教師的引導或者是干預下進行數學學習,教師勢必要扭轉當前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通過充分突出學生主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前提下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同時具備解決數學問題的數學思想與數學邏輯。
一、扎實備課環節的教學準備
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明確現階段小學生的生長發育和認知規律,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準備工作,充分利用好備課環節對于學生的教育意義。在備課環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認真分析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相關性,并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學習技能來進行教學。這一點在一、二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尤為重要,因為該階段的學生是初次正式接觸數學,只有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手段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學生才能夠吸收數學知識并掌握數學技能。若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手段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很容易導致學生在無法掌握數學技能的基礎上,直接了解到數學問題的標準答案。這樣的方式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導致學生在課上的思考和分析時間不足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因此,教師在備課環節需要精心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盡量以精煉的教學語言授課,為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留足時間與機會。
二、創造性地應用教材實例
在課程改革的影響下,小學數學教材也進行了相應的更新換代,而無法保證課本上的內容是實時跟上當前的教育思想的,可以說,教學課本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教師在分析教材時,需要認真分析教材所傳達的主要信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發現教材中所傳遞的數學知識,通過與學生實際相關的方式來進行傳遞,而不是單純地根據教材中的內容來講解。在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聲音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多元化的教學,除了將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出來外,還可以讓教材中的實例更加貼合學生中的生活。此外,教師在設計課堂中的教學問題時,也需要找準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有價值的思考,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給予學生點撥,拓寬學生的數學學習思路,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100以內的數”時,課本中先以一張“羊在吃草”的圖片讓學生進行估算,結合課本中的擺一擺小棍等,讓學生了解100以內的數字。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的數數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全班范圍內數數,數一數全班同學共有多少人。這樣的方式與學生的實際直接相關,且將本節課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直接應用在課堂上,能夠讓教師把握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進行后續有針對性的講解。不少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把自己忽略掉了,教師需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是班級這個集體里面的,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
三、合理應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
小學低年級學段的學生年齡特征還不成熟,他們在課上活潑好動,對于自己的約束能力比較差,在聽課時也只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做到專心。要想維持學生長久的專注力,教師就需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教學中穿插豐富的教學語言或教學引導,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能夠緊緊跟隨著教師的教學步驟,以免學生在課上“開小差”。在當前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充分輔助課堂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電教手段,使得學生所需要習得的知識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示出來,為學生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降低一定的難度。同時,豐富的形式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一)”時,教師除了在課上可以讓學生利用動手剪一剪、畫一畫、疊一疊等方式了解圖形之間的變化,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形象化的展示圖形,讓學生能夠通過多媒體來驗證自己的猜想。相比動手操作而言,多媒體更加重視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構建。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多媒體只是用于輔助教學的手段,不要在教學中濫用,而是應該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需求來選擇性的應用,避免學生在課上能產生“審美疲勞”。
總之,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教師需要不斷探求新的教學方法,通過轉變教學思想來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的總結,不斷優化教學方法,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象仁.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優化策略初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3):191-192.
[2]許方. 淺談高效教學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優化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0):100.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盛康鎮柳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