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鳳
摘? 要:語文是小學的基礎性學科,也在小學素質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漸深入身心,如何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成為教師應該著重思考的一個問題。當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之后,就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課堂教學也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文筆者結合自身語文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課程改革;以生為本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學科,在教學中必須要寓教于樂,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隨著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進,也要求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還不成熟,興趣對他們的導向作用十分明顯,當學生對一件事物產生興趣之后,才會主動地探索和研究,學習的效果才會更好,教學的效益也才會更好。然而,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足,并且課堂知識的傳授呈現一種單向、被動的狀態,學生的思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改變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勢在必行,也十分緊迫。
一、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建構主義認為是知識是主動生成的,是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之上,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會更加好。但是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之下,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落后,掌控著課堂,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自主發揮的空間不足,學生的學習體驗也很差。重要地是語文課堂氣氛沉悶枯燥,缺乏生機。因此,教師應該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例如,在學習《大禹治水》這一課時,我就讓學生自主開展預習活動,讓學生搜集古代的神話故事,然后再課堂當中分享給大家。學生搜集了很多神話故事,比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讓學生成為“小先生”,學生感受到了主人的感覺,在講述的過程中也收獲了其他學生的掌聲。我對這些學生也進行了表揚和贊美。語文教師要學會放低姿態,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相處,這樣會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創設生動的語文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近年來一種十分流行的教學方法,也十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情境教學的本質就是從學生出發,最后落腳到學生身上,都是圍繞學生來展開。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本,感受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獲得更好地學習體驗,學生也就會充滿激情地投入到語文的學習當中去。
例如,在學習《日月潭》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給學生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由于日月潭是臺灣寶島的,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見過,對課文描述的內容感受就不會很深刻。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個“日月潭”的視頻短片,讓學生對照文章中的語句,去體會日月潭的美景,去體會作者對日月潭贊賞和喜愛的心情。此外,我還會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比如在作文教學中,我就會利用一個個問題來引導學生,讓學生的思維連貫起來。
三、組織趣味的語文學習活動
語文本來是一門十分有趣的學科,與我們的生活也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平時說話與口語學習密切相關,在生活中我們也離不開閱讀,可以說語文充斥在我們生活當中每一個角落。因此,語文教師應該要跳出來,不是只局限在教材之中,應該要給學生組織趣味的語文學習活動。當然這個學習活動可以是課堂之內,也可以是課堂之外,總之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這樣學生才會保持熱情。
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就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比如背誦大賽、演講大賽、辯論賽、故事會、書法比賽、作文大賽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我還會組織學生去大自然和社會當中去實踐,當學習到寫景作文的時候,我就組織學生去戶外觀察和寫生,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大自然。我還會組織學生去參與文化館、參與社會調研,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多樣性。
四、注重“家校共育”的作用
家庭是學生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學生進入小學之后,父母的任務也并沒有完成,依然要陪伴學生的學習。語文學習也是如此,父母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因此必須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完整的語文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校中也能學習語文,在家中也能夠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
例如,我曾經組織了一次親子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家長來到學校來陪伴學生,一起玩游戲,一起進行比賽,一起進行活動。在活動完畢之后,我讓家長和學生都寫了一篇“小作文”,來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的寫作體驗也更加真實,家長也更好地了解到了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是十分有幫助的。
總而言之,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學生自然會對語文學習保持足夠的動力,那么學習的效果就會更好。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要學會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陳正林.學習興趣對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77.
[2]彭春艷,李倩倩.淺談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與保持[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141-142.
作者單位:新疆哈密市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