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美花
摘? 要:學習行為與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能力的提高,其本身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我能力展現和思維變更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過程。
關鍵詞:自主探究;教學策略;行為方式
原先我們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是教師講授,學生所能從事的活動只能是靜聽。雖然我們可以說靜聽未必被動,學生也還有積極的思維活動,但是,學生的活動畢竟是單調的、不豐富的,而且不利于學生多方面品質的發展,如動手操作、批判質疑、有效溝通、積極參與等的發展。因此,促使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途徑之一,便要從單純的講授中解放出來,實現課堂活動的多樣化,真正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活動豐富化的表現之一便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探究活動。為什么呢?探究活動既要有內部的思維操作,也要有外部的動手操作,更需要師生間、同學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合作。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到底怎樣進行有效探究呢?
一、創設“情境”的教學策略
一是:創設“問題”情境,將問題聯系到生活,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是中學數學教學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要構建生動有趣而且真實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引導學生構建“平面直角坐標系”這個重要的數學工具時,先向學生提出:“你還記得在電影院是怎樣找座位的嗎?”“地球上一個地方的位置是如何確定的?”“人們是怎樣確定街道的位置的?”等等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在這樣的問題情景中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直角坐標系”的跡象。這時,“平面直角坐標系”已經呼之欲出了。接著引導學生結合已經學習過的數軸,探究“如何構建一個新的工具,使我們能用兩個實數來確定平面上一個點的位置?”這樣的問題設計,使學生能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基礎上進行探究新知識的學習。
二是:創設“操作”的情境。運用教具和學具,讓每個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在實際的操作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
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教具和學具,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動手操作,在實際操作中,認識數學,經歷過程,獲取知識。中學生正處于抽象邏輯思維的形成時期,對數學概念,定理,法則等抽象的內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學過程加強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表象,有助于他們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如,學習“三角形中位線的特征”時,可以提出問題:“剪出一個任意△ABC,分別取AB、AC邊的中點D、E,沿DE將三角形剪成兩部分。這兩部分能拼成怎樣的一個特殊四邊形呢?由此你能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線與第三邊有什么關系?你能驗證你的猜想嗎?”在這樣的問題情景之中,學生展開了“剪圖—拼圖—猜想—驗證”的探究學習,初步經歷了數學研究的過程,逐漸形成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組織“活動”的教學策略。
聯系生活,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開展生活化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在對過程性教學目標的設計時,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經歷數學過程,體驗特定的數學活動。而數學實踐活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開展豐富多彩,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熱愛。采用實踐活動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課堂與社會及學生的生活實際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活動,小組活動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例如,在探究“打折與優惠”時,要求學生以數學活動小組為單位,由組長負責,利用周末時間去任意一個有打折銷售的商店去了解原價與折后價之間的關系,以及商場為何打折優惠的道理。他們會驚奇地發現,原來看似平常的打折銷售中蘊涵著這么多的數學知識和商業手段!經過這樣的課外探究活動,教師再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調查體會,自編自解答與打折銷售有關的數學應用題。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怎能不喜聞樂見呢?收獲怎能說不大呢?
三、培養“個性”的教學策略。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發展個性,敢于質疑,勇于創新,使其天賦和特長得到充分發揮,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倡“個性化”教育已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數學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使學生形成勤于思考、善于提問、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個性品質。只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深入挖掘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因素,精心設計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過程,適時地拓展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為每個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創造條件,就一定能促使學生不斷提高自我。尤其對數學原理、數學現象的學習中,要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表現自我的機會。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更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具備創新個性的人。發展學生的個性,一方面要用多彩的社會實際來豐富個性建構。另一方面要對有個性的學生持寬容態度來讓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在質疑問難中不斷超越自我。
四、創建“和諧”的教學策略。
以學生為主體,創建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以小組活動為主要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創建一種和諧的生生關系。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是教育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安全”的心理需要,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意識得以培養,從而把教與學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
參考文獻:
[1]柳燕萍.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J].福建教育,2019(30):22-23.
[2]徐曉嵐.“助發現”教學策略與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研究[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3(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