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摘? 要: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形勢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正逐步邁入到嶄新的發展時期,需要做出適應性地革新和優化,以繼續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和成長。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并從革新教育教學理念、革新教學結構體系、革新教學評價機制三個層面出發,系統地地分析新時期下革新與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科學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革新;優化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轉變落后的課程知識傳授的傾向,調整課堂教學的策略、結構和體系,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并優化學生學習狀態,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此,廣大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把握全新的任務、要求和目標,以學生身心發展狀況 為出發點來探索創新、高效的方法和策略,最終讓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得到切實有效的發展和提高。
一、革新教育教學理念,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理念是具體教學活動和行為的指引,只有實現教學理念的革新才能夠保證教學行為的科學高效。因此,在新形勢和的時期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從“以師為本”“師道尊嚴”等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中轉變出來,堅持并落實素質教育的全新理念,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核心和出發點,主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以此來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出自由、寬松、和諧且平等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情緒和心理,更具學習的興致和愿望,主動且全面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去。
例如,在教授《爬山虎的腳》時,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們被動接收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們的學習影響較大。所以,筆者革新教育教學理念,以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為目標。如,筆者會在課堂上設置學生自主學習空間,給予學生們獨立發展的機會,鍛煉學生們的學習能力。這樣,筆者通過革新教育教學理念,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革新教學結構體系,促進學生共同發展
過去,小學語文教學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學結構體系單一且封閉,學生在這種被動接受、相互分離的狀態下難以獲得知識與能力的發展和提升。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全面地推進合作教學模式的運用,以實現教學結構體系的改革和創新。首先,教師應對班級內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地小組分配;其次,教師需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展開小組內的溝通、討論、互動與交流,活躍教學的氛圍并建構開放且多元的教學結構體系,讓學生們可以實現共同的發展與進步。
例如,在教授《呼風喚雨的世紀》時,本節課程筆者實施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展開教學。在課程開始前,筆者先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小組成員劃分好后,筆者正式展開課程。上課后,筆者先帶領各小組對課文進行熟悉,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隨后,筆者從課文中提煉了一些任務,通過任務來引導學生們參與討論。在任務下發后,筆者會給予學生們充足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們圍繞任務展開討論。在學生們討論的過程中,筆者則會在各小組中巡回,觀察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當發現學生們遇到問題時,筆者會及時指導。這樣,筆者通過革新教學結構體系,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
三、革新教學評價機制,鞏固語文教學效果
評價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直接反饋,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幫助學生更科學地認知自我,實現對教學效果的優化和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提高對教學評價的關注與重視程度,重點對以往成績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機制進行改革創新。具體來說,教師需將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作為評價的出發點,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最終結果,促使學生從中受到鼓舞和激勵,產生強大的學習自信,以發揮對語文教學效果的全面鞏固。
例如,很多時候,教師都忽視了課堂評價環節,這不僅使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受到影響,甚至還影響了學生們的學習自信心。所以,筆者對課堂評價環節進行了優化。如,筆者會在課上觀察學生們的學習表現,根據學生們的學習狀態、課堂參與積極性進行評價,以此讓學生們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另外,筆者還會在課程結束后,設置課堂檢驗活動,根據學生們的學習成果對學生們進行評價,讓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進而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自信心。這樣,筆者筆者通過革新教學評價機制,鞏固了語文教學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全新的教育教學發展趨勢和新時期下,各個學科教師必須要進行全面地改革和創新,以滿足全新的要求,亟需展現出學科的育人功能和價值。所以說,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徹底地轉變并革新落后的思想觀念,把握現代教育發展和變化的趨勢,明確全新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并通過革新教育教學理念、革新教學結構體系、革新教學評價機制等策略的實踐運用,來助力語文教學的全面轉型和升級,優化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鄧雪蓮.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研究[J].南方農機,2017,48(24):204.
[2]黃前斌.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3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