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利
摘? 要:高三學生處于即將高考的學習階段,學習效率對其而言極為重要。高三學生在地理的學習中提高學習的效率,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習或復習的效率,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為高考成績的提升奠定有利的基礎。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教學手段過于單一,無法滿足高三學生學習的需求,限制了高三學生學習及復習的效率。因此,為了增強高三學生學習及復習的效率,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運用微課、分組、閱讀等教學方式教導高三學生。
關鍵詞:高三地理;高效教學;培養
高效教學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手段,可以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識,豐富學生的文化學識,增強學生學習的成績。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運用科學的教學方式構建高效課堂,促進高三學生的學習的高效發展。
一、運用微課教學,增強復習效率
復習是高三學生學習的方式之一,能夠夯實高三學生對教材知識的記憶,提升高三學生學習的成績,增強高三學生學習的自信。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教學手段過于傳統,影響了高三學生復習的活力,降低了高三學生復習的效率。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運用微課教學,將繁雜的地理知識轉化為簡短的小視頻,以此增強高三學生復習的效率。
例如:高三學生在復習“大氣的運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制作不同的微課內容讓高三學生觀看。即,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制作“熱力環流”的微課視頻讓高三學生觀看,能夠幫助高三學生記憶“熱力環流的能量來源為太陽的輻射,太陽輻射——地區間的冷熱差異——空氣的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氣壓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的地理知識;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制作“影響風形成的力”的微課圖片讓高三學生觀看,能夠幫助高三學生記憶“影響風形成的力包含了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的地理知識。教師還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大氣運動的題目”的微課視頻讓高三學生解答,能夠幫助高三學生更為深刻地記憶“大氣運動”的知識,提升高三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教學,不僅能夠提升高三學生的復習效率,也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的手段。
二、利用分組教學,提高解題能力
高三學生在復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也需要提高解題的能力。高三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提高解題的能力,可以發展地理的素養,提高地理的學習思維,增強學習的能力,為高考地理成績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增加了高三學生學習的難度,影響了高三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降低了高三學生學習的效率。因此,為了有效提升高三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利用分組教學的方式。
例如:教師可以先將高三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再列出地理題目讓學習小組進行解答。即,
教師可以列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巖石化學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風化作用。通常情況下,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強烈,若不考慮其他的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物理風化作用最強的坡向是?”
學習小組根據教師列出的題目可以自主進行討論、探究、分析、從而能夠得出“氣溫日較差大的區域,物理風化作用強烈。在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地區,南坡晝夜溫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陽輻射強烈,西坡白天的氣溫高,因此,西南坡氣溫日較差大。”結論。高中學生在地理學習中運用小組教學的方式,能夠培養合作的學習意識,提高解題的能力,解決地理學習的難點,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融入閱讀教學,豐富地理知識
高三學生為了有效提升高考的成績,在學習中不僅需要學習課內的地理知識,也需要學習課外的地理知識。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只依靠教材教導高三學生,在限制了高三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同時,也影響了高三學生地理知識的豐富。因此,為了豐富高三學生的地理知識,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融入閱讀教學。
例如:教師在高三學生假期時間,可以組織高三學生去圖書館閱讀地理課外書籍,以此增強高三學生的地理文化學識。即,高三學生閱讀《地理與生活》,能夠深入認知到地理的重要性,增強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運用地理眼光看待生活事物的能力;高三學生閱讀《世界地理探索》,能夠開闊學習的視野,將書中的知識與教材中的知識相互結合印證,從而可以發展地理的素養,促進地理學習的進程。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運用閱讀教學,不僅能夠增強高三學生的地理文化常識,還能夠增強高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高三學生學習的效率。
總而言之,高效教學是高三學生學習的目標及方式,可以培養高三學生學習的能力,發展高三學生的學習思維,提升高三學生學習的成績。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教導高三學生,為高三學生構建高效的學習課堂,促進高三學生學習高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龍.有效合作高效教學——高中地理課堂分組合作的教學探究[J].中華少年,2017(07):176-177.
[2]沈書萍.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6(37):192-193.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第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