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加玲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教學思想的日趨成熟,初中階段的美術知識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要求也在同步提升。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系統性的教學分析和思考,引入更加高效的教學策略,實現當前美術綜合教學質量的突破。所以,教師通過系統性的教學策略研究,決定為學生們設計大量信息化的教學資源,以此幫助學生全面強化自身美術學習質量。此外,教師應立足教材實際,創編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綜合強化學生的美術知識理解。
關鍵詞:初中美術;信息化教學;改善狀況
在初中階段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分析學生們的學習需要,并以此展開綜合性的教學內容設計,使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入手,切實優化自己的美術知識學習質量。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美術文化的綜合教學,使之能夠切實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不斷細化美術技法的教學,使學生的美術繪畫表達能力得到實質性的增強。此外,通過教師帶領學生鑒賞相關經典美術作品,可以切實優化初中學生的美術賞析才能。
一、重視美術文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美術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美術知識期間,應重點強化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興趣,從而使之引導學生展開更加高效的美術知識學習。因此,教師在現實教學期間,需要強化美術教學內容中的趣味性元素,使之有效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所以,在教師為學生們講解相關美術教學內容時,需要特別重視美術知識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借此有效吸引學生們的學習注意力。因此,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研究,決定進行信息化美術教學設計,希望通過利用信息化教法助力學生掌握相關美術文化內容。此外,教師應為學生們設計大量美術文化知識,并使其在學生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學習印象,最終切實增強學生們的美術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為學生們講解《書法的點畫之美》期間,便可利用信息化教學法為學生設計相關的趣味性教學內容,使之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綜合強化學生的美術知識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相關美術知識時,需要利用好信息化教學,進行相關的文化內容展示。為此,教師為學生們按照時間順序為基礎,講解歷朝歷代的書法表現藝術,以及相關書法大家的作品風格。從魏晉時期的王羲之父子,到唐朝的懷素和尚和楷書四大家等。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美術文化性的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透過美術作品進行學習,更好地理解其中涉及到的知識文化內涵,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們的綜合學習興趣。
二、細化技巧方法指導,強化學生美術表達
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美術表現技巧,教師需要為學生進行系統性的知識教學,使學生能夠有效將所學內容進行內化吸收。為了綜合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水平,教師應結合信息化教學法,將學生應掌握的美術表達技法進行動態展示,幫助其有效吸收美術知識內涵。同時,教師為學生設計美術創作技法的內容期間,應分析其美術創作技巧,展開針對性的內容創編,使其能夠契合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如“學生們在學習色彩表達技巧時,相關色彩設計不熟練,就應當由教師設計相關視頻進行演示,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色彩展示方法。”通過教師結合信息化教學的美術技法,能夠綜合提升學生們的美術訓練水平。
例如,教師教授學生們學習《畫家筆下的質感》知識時,便可由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信息化教學展示內容。其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們系統性展示“筆觸、線條和色調”的知識內容,以及作為繪畫者需要怎樣進行相應的繪畫布局,才能夠真正實現畫面整體結構的和諧統一。而后,教師在現實教學期間,需要為學生們進行相關的階段性教學內容設計,使學生能夠從不同方面進行相關的知識學習。有了教師為學生們設計階段性的學習任務,可以使學生的美術技法理解得到階梯性的強化和提升,從而切實增強學生們的美術綜合表現能力。
三、經典作品有效鑒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基礎性的美術知識內容,還應不斷強化自身的美術鑒賞能力。所以,這便需要教師在當前的美術綜合教學內容中,引入大量不同風格、不同樣式、不同作者的美術作品,使學生能夠領略各種不同的美術表現內容,從而有效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并綜合強化學生們的審美能力。
例如,學生們在學習《喜慶吉祥的民間美術》時,便可為學生們拓展相關的美術教學內容,使之能夠更好地豐富學生們的審美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導學生們學習相關美術鑒賞知識時,便可利用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將年畫、剪紙等諸多民間的美術表現內容進行綜合性的教學展示,使學生能夠從相關的美術表現內容中獲得更加深刻的美術印象,從而有效強化學生的美術綜合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初中美術知識期間,需要結合學生們的美術學習需要,設計大量綜合性的美術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強化自身美術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曲艷云.初中美術教學中課堂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實現路徑探討[J].知音勵志,2017(02):110.
[2]靳亞文.運用信息化資源 實現美術學習多元化自主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5):64-65.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第二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