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政廣
摘? 要:對于初中生來說,初中體育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具實踐性,但是體育課的課程教學,并不單單是學生進行肢體訓練的過程,也離不開學生的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所以教師在初中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探討改進教學方式,在引導學生領略體育精神的同時,還能積極促進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從而高質量地完成體育的各項課程教學任務。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實踐;男女分班;分組合作;游戲教學
凡是課程教學都有教材,教材具有指導性、一致性,但是卻忽略了學生本身的身體差異性,作為體育教師,在按照教材為學生授課的同時,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和身心健康,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把學生都培養成體育運動員,而是在教會學生體育知識的基礎上,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國家培養健康人才。所以,如何高效地進行初中體育教學實踐是體育教師不斷探討的話題。
一、男女生分班式教學
初中體育課實行男女分班模式是一種最近一直備受體育教師推崇的新型教學模式,因為傳統的男女一起上課的教學實踐表明,制定一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運動量對于部分男生來說遠遠不夠,但是對于部分女生來說就顯得有些吃力,因此男女學生對體育課都不感興趣。所以教師的教學模式也要不斷地與時俱進,根據尊重男女生身體特點的差異性,結合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男女分班教學并設計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內容,不但有利于提高整體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根據男女生的身體特點展開不同的課程教學,以最終達到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和完成教學實踐任務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那些可以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的體育項目時,男女混班的話,男生女生關于體育項目的選擇就會大有不同,教師只能顧及雙方的身體條件來選擇一個折中的項目來進行教學,這不但嚴重影響了教學進度,還降低了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所以我會實行男女分班式教學,根據男女生的興趣愛好和身體特點來制定課程內容,例如,男生上課時,我會展開學生“足球技巧”教學,在迎合男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適當地增加運動量,讓學生在通過打籃球來愉悅身心的同時還能夠增強身體素質。在女生體育課上,我會選擇一些“健美操”或者“跳繩”等體育運動,鑒于女生的身體相對較弱些,我會把對其動作的要求和運動量都稍微降低,這樣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教學實踐的運行。
二、分組合作與互學教學模式
體育運動本身就是雙向甚至多邊運動,有些項目甚至是一個人無法完成的,需要通過與其他學生之間的默契配合來取得成績。作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為學生進行分組,讓組內成員互補互助,來提高團隊的綜合實力,在對學生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身心的綜合發展。
例如,在教授“籃球課程”時,我會先為學生講解關于籃球運動中各大主力的名稱和主要作用,比如“小前鋒”是要求能得分和以能遠距離的得分為主要目的,以及其他四個籃球職位的介紹。在教授完這些理論知識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來進行分工合作,并在不斷地訓練的過程中增強組員之間的相互學習。這種分組合作模式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上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輔助指導,并為小組分配相對應的學習任務,最后進行小組之間的任務考核,并給出小組團隊成績,這樣在培養學生體育知識能力和身體素質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三、游戲教學方式
針對現在部分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基本情況,作為體育教師要依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把體育游戲引入到課堂中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游戲引入教學的核心是“寓教于樂”,在開展體育游戲時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號召全員動起來,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在開展體育游戲的同時穿插教授一些體育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歡快的課堂氛圍中習得知識,這種游戲教學模式無疑是一種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學實踐質量的新型教學模式。
例如,在初中體育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完成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這個教學實踐任務,我會在平時的體育教學時,改變以往的組織學生“長跑慢跑”等枯燥無味的傳統方式,或者要求學生對某一肢體動作進行反復機械的練習,這都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不利于體育的教學實踐。所以我會花費心思來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打雪仗”、“搶座位”等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的游戲,在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強身健體的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敏捷能力。
總之,在初中體育的教學課堂上,要充分給予學生以自主性,教師要不斷改進和創新出更好的教學實踐模式,而不是體育教材的“知識搬運者”,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身體特點來設計課堂內容,通過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識,在課堂教授的過程中,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通過在游戲中教授體育知識的方式引起學生的體育興趣,并營造快樂的課堂氛圍,從而達到優質地完成體育教學實踐任務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步坤.初中體育教學有效性實現途徑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5(24).
[2]舒愛瓊.淺析初中體育開放式教學[J].新課程學習(下),2015(04).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