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瑤 梅綺桐 吉林藝術學院
本文從基本功對舞蹈學習的作用出發,簡要分析了民間舞的特點,并通過分析芭蕾舞、現代舞和中國古典舞的特點,對其在民間舞教學中的實用性進行了探討。筆者認為,民間舞教學中最值得借鑒的應是古典舞,同時,民間舞只有在準確定位自身特點的前提下借鑒其他舞種的訓練方法,才能真正得到發展和突破。
舞蹈初學者都是接觸最簡單的動作,并重復練習,這是因為簡單的動作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當學習者達到一定水平時,簡單的動作已不能滿足身體形態的塑造要求,同時無法提升能力。塑造身體形態通常有以下訓練方法:對學習者的手形、腳形及身形進行持續訓練,使身形優美,具有靈性;舞蹈原地整合訓練,讓舞蹈身心合一,避免其他力量影響人體線條美的展現;在練習過程中,使身體達到直而不硬、緊而不僵的狀態。
身體素質發展中最重要的是在大肌肉群的訓練基礎上注重小肌肉群的素質練習,主要為手臂、髖關節內部及脊椎兩側等部位力量的鍛煉。小肌肉群不僅有助于維持身體的平衡,使身體保持良好狀態,而且能夠幫助身體更好地練習非常規動作。此外,胸椎關節、踝關節等部位的柔韌性同樣需要鍛煉,這些能使肢體動作表現得更加大方、自然,具有較高的表現力。
柔韌性在民間舞表演中相當重要,它可以使動作幅度加大,使動作舒展,令姿態造型優美并更具有藝術表現力。首先,舞者要進行“腰腿功”訓練,也就是腰、腿柔韌能力的訓練。“腰腿功”訓練是民間舞藝術技巧的基礎。但僅僅練“腰腿功”對民間舞舞者來說是不夠的。在民間舞表演中,舞者要對頭、頸、肩、肘、腕、腰、髖、膝、踝、趾等部位的柔韌度加以訓練,使各部位均具備良好的柔韌性,才能在舞蹈中完成大幅度動作,從而更好地刻畫喜、怒、哀、樂的人物形象。
舞蹈中的平衡穩定性,實質上就是對重心的調整與控制問題。平衡穩定性相當于舞者常說的用“中段”控制重心,“中段”的控制能力需要舞者在平時的訓練中不斷鍛煉。
技能、技巧就是舞蹈的基礎,沒有技能、技巧也就沒有所謂的舞蹈美。不同的民族舞有著不同的特色和風格。例如,藏族舞蹈多以水袖和哈達作為表演道具。
芭蕾舞被稱為“足尖舞”,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創辦了國家舞蹈學院,并對芭蕾舞的名稱和動作規范進行了統一。直到現在,芭蕾舞的訓練體系仍是世界上合理性和科學性較強的訓練體系。但由于中外文化背景、審美等差異,芭蕾舞與中國民間舞的外在形式有許多不同。從這一點看,中國民間舞與芭蕾舞似乎有著本質的差別。芭蕾舞使用“延展”之力訓練空中動作,演員在空中似乎輕松自在,下肢尤其靈活,演員在表演時給人干凈利落的感覺。肌肉能力訓練能更好地提升芭蕾舞舞者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其在舞者氣質培養方面值得我們借鑒。
現代舞于20世紀發源于美國,主張個性張揚的現代舞基本功訓練方式中同樣有值得民間舞借鑒的地方,如“放松技術”“跌倒與復起”動作的過渡。當今社會,很多人癡迷于現代舞,他們認為現代舞具有“解放”與“放松”的作用。有人認為民間舞與現代舞之間存在一定的共性,練習現代舞也是提高民間舞基本功的一種方式。但現代舞極具“叛逆性”和“個性”的特點與注重“群體意識”的民間舞具有非常大的差異。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舞蹈工作者為了促進民間舞發展,大規模學習傳統藝術,并將古典芭蕾的訓練方式應用其中,從而創造了既不同于戲曲武功又不同于古典芭蕾的訓練方法。但古典舞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芭蕾舞的訓練方式,因此存在較多的芭蕾成分。但中國古典舞與民間舞作為同一文化底蘊中的產物,本質上具有較多聯系。
總體來說,現階段各民族的民間舞大多數已形成鮮明的特色,在基本功訓練方式上對芭蕾舞和現代舞有不同程度的借鑒,同古典舞融合更能相得益彰,有利于提升民間舞的教學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