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玉 遼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2016 年年末,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此為契機,全國范圍內的各高校均展開了有關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長久以來,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比較忽視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由思政課程來承擔,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與專業課程實踐相互脫離、“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相互混淆,而且設計專業課教師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也達不到課程思政理念的要求,這些都導致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推行困難重重。
第一,明晰課程思政的內涵和目標。課程思政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是以隱性教育的方法,將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再通過科學規劃和系統設計,使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從而把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潛移默化”地融入專業課程,實現真正的“教書育人”的目的。第二,把握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準確尺度。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專業課程+思政課程”,而是要充分發揮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美育功能,提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并將其轉化為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知識教學中融入理想信念和人文素養層面的精神指引。
第一,提高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即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內容的完整把握能力和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精準提煉能力。第二,提高將思政教育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內容有效融合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特質、學習習慣、興趣、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還要對學生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等進行深度研究,以便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對于總目標的制定,教師一定要結合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本門課程的特點來進行;對于子目標的制定,則要根據原有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來進行,并充分挖掘各部分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一是從專業知識點方面來挖掘,二是從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來挖掘,三是從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方面來挖掘。
現有的《造型基礎》教學內容包含三個方面:課程總論、單元訓練和課題作業。每個方面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例如,在對學生解釋“造型”這一概念時,教師會利用圖片進行舉例。圖片會涉及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的藝術風格和造型范式。在賞析圖例的過程中,學生會對“型”的內涵有深刻的體驗。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地選用中國傳統器具造型圖片,并對之進行重點描述,那么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民族自豪感,并增強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自身文化自信。因此,教師首先要下大力氣,對此類知識點進行地毯式采集,然后進行梳理、歸納、整合,調配好與專業知識的比重,做好“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思政教育,實現學生認知、情感、理性和行為的全方位認同。
對于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教師可采用單元訓練與課題作業相結合的方式、分組學習的方式、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習互動、教師個別輔導、作業點評等,以便及時發現學生課業與思想上的變化,從課題教學整體上的“集體灌輸”轉變為與“個體滴灌”相結合的策略,因人而異地對學生進行專業和思想的教育和培養。
總之,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但要制定課程思政的總體目標,挖掘課程所蘊藏的思政元素,制定課程思政教學的子目標,還要反觀思政元素和目標制定的契合度;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要圍繞備課內容,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習狀態節奏、課程進度等綜合應對;根據學生在學習情境中所展現出來的不同反映行為、情感態度等,展開“滴灌策略”,努力使課程思政內容“如鹽化水”般地融入專業教學中,實現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內容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