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立昂 (大連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歷史(包括西方音樂的歷史),作為過去發生過的事,從古至今一直沿襲著兩條并行不悖的發展線索。一條即為使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各種歷史資料和歷史信息,即今日所謂之“正史、通史、斷代史”之類;一種則是基于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口述而留下的資料,這些歷史信息通過一代代人的口耳相傳就成為了時至今日的神話、故事和傳說、音樂等等。那么究竟哪一種歷史是真實的?如何來學習歷史?作為學習歷史的人一定要有清醒的分辨能力。馬未都先生有云: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歷史是一條永遠流動的長河,正所謂“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在這條不息的長河中,每一個歷史親歷者的口述,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小小的水珠。
德國二十世紀著名哲學家、美學家、闡釋學家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認為,理解不是一個復制的過程,無所謂歷史的真實面目,理解總是帶有自己的成見。他認為,歷史是先于我和我的反思,在屬于我之前我先屬于歷史。歷史是主客體的交融和統一,既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而是一種可能和現實、過去和現在的統一過程和關系。因此,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理解過去意味著理解現在和把握未來。①
對于西方音樂史的真實性的學習與把握也是這樣,在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1849年)于巴黎生活的年代(19世紀30-40年代),當時輿論界對其演奏的評價是帶有憂郁的沙龍風格;而在新中國建國后,中國的音樂學者對于肖邦的評論與定位則基本上是一邊倒的愛國的波蘭民族主義音樂家(以丁善德先生為代表);二十世紀美國當代女權主義音樂學者則認為肖邦的音樂具有女性化的性別特征。很顯然,有關于肖邦的歷史真實性存在著不斷演化的過程,它既形成于歷史之中又植根于當代。而作為當代的學習與接受者理應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就使得歷史在當代尋找到了它存在的依據,并由此進入了當代的視域。
正如伽達默爾所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由于任何作者和讀者都以自己的一定生存方式處于歷史之中,這就決定了任何理解都是在歷史之內進行的。在這個意義上,無所謂正確的理解,只有不同的理解。理解的真正的本質,就是其本身的不確定性。因此,認識和理解中的主觀性是合法的。②
“口述西方音樂史”或言之“西方音樂口述史”(注:本文中之概念僅系借用口述音樂史的概念名稱,但內涵并不相同,只是學習者自身對于歷史內容的一種口述形式的理解與表達。)對于歷史的理解情況也基本上符合上述路徑,尤其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至今,在西方現當代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對于知名音樂家(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的采訪及音樂家本人的自傳,當然還包括各種音樂及時和相關評論應該說總體數量浩如煙海、不勝枚舉。而這一切均構成了西方音樂歷史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此基礎之上,基于課本教材以及課外相關參考資料,在教師的幫助指引之下,由學生在課堂上結合PPT課件對自己感興趣、有把握的西方音樂史課程中的一個小的知識點作以口頭講述。在論題展開過程中大膽闡述個人當代的、當下的主觀創見,將學生個人的主觀理解事實上融入西方音樂歷史過程中則具有了顯著的詮釋學學術特質。
課題組在西方音樂史教學過程中的不斷摸索和實踐積累的基礎上,對比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興趣、教學模式和考核辦法,更注意及時關注當前西方音樂史學科教學發展前沿的新動向、新舉措。決定在教學-考核環節引入“口述歷史”的新模式,以期通過改革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課程節奏的變化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同時通過分期量化的考核手段,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歸納概括整合能力充分得到鍛煉的同時,大幅提高考試的及格率,改變單一性試卷(閉卷)考試作為學生成績評價的單調手段。具體操作辦法和隨之而來的任務點的數量和具體內容如下:
主要在于破除教師主導課堂(一言堂)的傳統授課形式,在開學初制定分組考核計劃。每堂課指定3人作為前臺口述音樂史的演講者,在本學期的課程進度內,可以依照本人所學專業自由選定演講題目,提前準備相關文稿、PPT課件以及相關音視頻資料。演講的內容不作更多限定,可以從西方音樂史上的音樂時期、風格特點、樂派、音樂家、音樂作品等方向任意選擇體裁,不一而足。原則是口述內容“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散。”每人時間5-8分鐘。鼓勵學生自口述過程中脫稿講述,最好能夠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大膽發揮,提出個性化的見解(理論創新性),在講述結束后,教師給與相應點評,并對學生演講口述中的謬誤予以指正,同時對于其優點進行鼓勵和表揚。其后,通過學習通將PPT課件上傳,作為平日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的每次課堂口述演講,須上交講稿或PPT電子版作為依據,以方便教師評分。在最終的成績評定過程中,采用平日成績(出勤、互動、作業及課堂紀律表現等)30%+實踐成績(西方音樂史口述演講)20%+期末試卷(閉卷)成績50%=最后成績的方式來進行。
1、任務點對教學目標的支撐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課題組將嚴格按照學院網絡課的相關建設意見要求,同時以“金課”的質量標準來規范課程的改革建設。在課程改革中的核心項目,學生音樂史口述演講相關專題的任務點設置對于教學目標的支撐性作用主要有以下三點:
(1)通過口述演講實踐訓練,能夠促使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觀念認知的轉變,在查找資料,形成講稿以及課下課上的演講訓練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通過口述演講實踐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于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又成為了教師授課的有益補充,實際上成為了教學過程中主要知識點二次重復學習的良性態勢。
(3)通過口述演講實踐訓練,學生能夠更好地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在西方音樂史領域對于某一專題的歸納概括整合能力,在通過實際口述過程中教師與其他學生的討論參與,更加提升了自身的語言辯論能力。同時,對于相關選題的思索、材料的搜集整理、形成文字講稿的過程對于學生個人的音樂學學術文章的寫作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
(4)在音樂學院所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了分層次分方向的教學培養原則。從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上來看,無論對于演奏(唱)員、教師、編輯,亦或其他各種工作崗位,在工作中結合自己本專業方向、領域的自如口語表達也凸顯出了一個人的專業學養和綜合素質。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口述演講實踐訓練的意義就更為寬泛,對教學目標、乃至于培養目標的支撐則是基礎性的和通識性的了。
2、對任務點的控制方法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對于口述演講實踐訓練的主要任務點的控制方法依托學院的泛雅平臺來進行:
(1)首先,在課程改革的同時,課題組已經形成明確分工,已在短時間內在泛雅平臺上將西方音樂史課建立完畢,相關教學資料豐富齊備。
(2)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就學生在準備講稿的過程中就相關問題進行詳盡而極具針對性的指導,以使學生能夠少走彎路盡快形成高質量的口述演講文稿。同時,依托泛雅平臺強大的功能,設置相關學習的任務點交與學生完成,同時完成學生口述講稿的上傳、批閱、打分。
通過此次西方音樂史考試方法專項改革,課題組對于教學思路、授課方式包括對于課程的反思和再認識都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于如何在西方音樂史的真實性和個人理解之間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也為課程尋找到了一條以“口述西方音樂史”為核心切入點的切實可行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
由于“口述西方音樂史”是學生在課堂上有準備的即興口述,其特點是:生動性、細節性和不確定性。正因為它是是即興口述的,所以它也難免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之處:材料不完備、邏輯不嚴謹,乏語言不通順不嚴密等。但是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連帶的PPT課件制作能力的提高相比而言,這些不足更顯得微不足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新學期開學后,全國大中小學生全部居家線上上課。我們的西方音樂史課程中線上學生的口述西方音樂史教學環節進行的尤為順暢,效果極好。可以說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我們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考核驗證標準,事實證明這一改革是成功的。最后,我們想以國內詮釋學領域知名專家潘德榮先生的一段話作為文章的結尾,也為我們的課題做出了絕好的注解。
“歷史的真實性應在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它是歷史的演變著的存在,歷史作為傳統,表明了我們形成于歷史之中,亦即當代植根于歷史,但另一方面,正因為歷史參與了當代的形成,便在當代中找到了它存在的根據,由此而進入了當代;然而對我們發生影響的構成著我們的歷史乃是我們所理解到的歷史,在理解中,歷史被重新塑造了,它是基于我們的視界、基于我們自己的經驗而被理解的歷史,這樣,我們通過對歷史的理解融入了歷史,成為歷史的構成要素,在確定的意義上,歷史就是向著我們打開的本文,是與我們進行著對話的另一方,歷史的意義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展現出來”。
注釋:
① 章啟群.理解與審美——伽達默爾解釋學及其美學意義[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4,(05):101.
② 章啟群.“現代的”與“古典的”之我見——朱光潛與宗白華的一種比較研究[J].哲學研究,1997,(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