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稀雯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傳承傳統文化是成就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教育在文化傳承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首要途徑和有效方式。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民族素質的競爭。“強國必強教”,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
作為祖國的花朵,未來國家建設的后備軍,小學階段接受的教育對學齡兒童的心理與生理發展至關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說明小學教育的緊迫性與重要性,培養“文化自信”的高校本科小學教育人才,是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部署、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重要保障。
我市各大師范院校均有小學教育專業(后統稱“小教”),發展至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與完善,通過對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文理學院、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等小教畢業生的追蹤調研,發現小教畢業生進入小學擔任小學教師的人員不在少數,但一些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問題也日漸顯露。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方式,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情,音樂教育是能夠作為傳統文化的有效實施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高校應肩負的歷史責任。“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優勢,大力培養專門人才。”經系統研究我市小教專業的音樂教育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時代新環境下小教專業未來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提出對小教專業音樂教學內容整體優化的思路及對策,探索一條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感的有效途徑。
確定“教學、實踐、傳承”并重的人才培養,確保培養切實可行。以社會需求和教學研究為基礎,對“文化自信”小教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分解,系統學習傳統音樂的理論知識結構,深入容易上手的一至兩種傳統樂器的實踐技能學習,能夠學以致用達到傳承推廣的最終目的,從以上三方面設計人才培養的課程內容,明確人才培養的具體方針和檢驗標準。
“一軸兩翼”并進,建設互動復合的課程內容緊抓培養傳統音樂文化教學改革這一主軸,以培育文化自信意識和文化傳承精神兩翼為導向。培養傳統音樂文化為軸心,以翻轉課堂教學,將課堂交給學生,教師負責引導,把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落在實處。給學生留下課外實踐探學的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自主研學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板塊設置傳統音樂文化價值探討、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等課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起到督導作用,通過靈活多部分構成的考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在課程中強化傳承意識和文化自信強調“教學、實踐、傳承”,著力培養學生的傳統音樂文化觀念、涵養和精神強化傳承意識和文化自信,通過學習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作為引入點,多角度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學習,由點及面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精髓,從中精選推出“紅巖精神”“民族精神”“愛國精神”等極具傳統文化精神和現實價值的命題,塑造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同時在課程中引入各類實踐項目,促使學生深入調研、主動參與、理性思考,在現實條件下領悟學習內容和方法,使學生文化自信觀念、涵養和精神得到極大提升。
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說:“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就會像飄蓮斷梗一樣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國際的文化中。”
在小教的音樂教育教學中,通常集體授課,教師以講解示范為主,學生實踐操作為輔,課程包含音樂理論、視唱練耳、鋼琴彈奏、聲樂演唱、合唱指揮等音樂基礎課程。每個部分分別學習,局部強化,缺乏整體層次的傳統音樂文化底蘊學習,學生不能很好地感悟與傳達音樂作品的傳統文化內涵。現將把傳統音樂文化引入音樂教育教學的各個部分,不只是單獨講授某一個點的理論知識,而形成整體化有層次的合力,加強教學研究,引導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信仰者、踐行者和傳播者。
就音樂理論部分,除了學習西方音樂理論基本樂理之外,更要重點學習并理解我國傳統音樂理論,熟悉掌握民族五聲音階、六聲音階、七聲音階,通過對民族調式的學習,區分民族調式與大小調式的不同。在學習不同拍子強弱結構的同時,與傳統戲曲中的板眼結合,理解傳統戲曲的強弱構成。就音樂實踐部分,用前期所學的傳統音樂理論基礎,選擇經典民歌分析其曲調特點并舉一反三。如二拍子的江蘇民歌《茉莉花》是典型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旋律流暢,勻稱結構,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三拍子的山西民歌《想親親》是六聲音階,運用“開花調”的曲調,前后兩句旋律相同,歌詞不同,有時反復下句,形成三句的結構,雖然沒有強烈的節奏感,但具有一定的規律;四拍子的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運用的五聲羽調式作曲,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的短調民歌,音調寬廣豪邁、莊重肅穆,集中抒發對英雄的懷念與崇敬。
當前在小教的課程中,多少都有涉及到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等教育,但各個課程相互割裂靜止。普遍教學中,學生對實用性強的技能操作課學習興趣盎然,對理論性強的文化基礎課則興趣索然。加強傳統文化學習傳承,“嚴以律己,文以修身”,才能培養出有民族自豪感的小教學生。
通過實踐探學小教學生熟練掌握將課程設計做到關聯互補,把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社會課程涉及 到解放前“紅巖精神”的章節結合音樂課程,一曲《紅梅贊》演繹出紅巖精神的本質,課程設計中突出傳承紅巖精神是用崇高信仰鑄就時代忠誠。品德課程出現到近代“民族精神”的內容結合音樂課程,解讀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時代背景,體現歌頌與鼓勵民族的信心與凝聚力。語文課程推進到“愛國精神”的部分結合音樂課程,將屈原的《離騷》運用通俗方式演唱,用另一種方式演繹《離騷》。
目前小教的音樂理論學習相對守舊滯后,主要是五線譜的樂理知識為主,學習他國先進經驗固然有用,但由于中西方音樂的差異,最突出表現在中國傳統音樂以線條為主,而西方古典音樂更講究和聲。例如傳統民歌多為口傳心授現以簡譜記錄,古琴樂曲多以減字譜記錄,琵琶則是在工尺譜以外加注手法譜。以學習傳統樂器樂譜的解讀為入口,了解該樂器音樂經典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背景、作者生平、音樂思想及其歷史意義等。把就音樂談音樂的守舊滯后課程內容,優化為以音樂的引入廣視角的對傳統文化內涵,多角度深入學習理解。其目的不僅是要讓年輕一輩在生動的音樂語言中鮮活、形象地理解自身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更好地達到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的教育目的;對于熏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悟力,培養有民族“根”性的下一代,有不可忽視的教育作用和深遠意義。
以學生為本,選擇適合小教學生的傳統音樂教學方式。在校期間,學生對傳統文化耳濡目染的體驗參與式感受學習,對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有自己的感受認識,使其樹立正確教育觀。把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育,以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熏陶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生活,打開學生的視野。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高校在推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有著非比尋常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