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肥皂泡》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論述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品析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肥皂泡》 教學設計 語文素養 想象 小練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079-02
【教材分析】
《肥皂泡》是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敘述有趣、語言雋永、情感醇厚的課文。作為語言大師,冰心寫的《肥皂泡》充分地體現了精粹凝練、靈動鮮活的語言特點。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冰心語言的生動形象,能夠結合文本語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領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想象、在讀中獲得相應的感性體驗。另外,由于冰心是一位有著獨特魅力和獨特寫作風格的作家,因此,讓學生走進冰心所描寫的童年生活,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是本課的學習難點。在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以課堂練筆的形式學習《肥皂泡》中作者細致有序的描寫方法,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一)正確認讀本文中的“廊、若、嬌、薄”等9個生字,正確書寫“皂、廊、碗、若”等11個生字。
(二)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刻體會作者兒時“吹肥皂泡”游戲的過程與心情。
(三)體會作者描寫的細致有序的“吹肥皂泡”過程,體會作者由玩“吹肥皂泡”游戲產生的美好想象。
二、過程與方法
(一)本課教學以讀為主,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讀感悟作者用詞的精妙;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仔細品味清新雋永的語言,并能夠體會和想象作者的這種樂趣和情感。
(二)對于文中描寫的肥皂泡特別的美,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親自體驗的條件,使學生認識到冰心用詞的真實準確、靈動鮮活。
(三)讓學生結合自己玩“吹肥皂泡”游戲的體驗,開展“交流游戲體驗”的口語交際活動,以及進行課后小練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吹肥皂泡的樂趣及作者的情感,然后能通過口語交際活動及小練筆說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流程】
一、直觀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師:(出示吹泡泡玩具)大家都見過這個東西吧?你知道怎么玩嗎?(從學生的發言中了解到學生懂得這是吹泡泡的玩具,也知道各種吹泡泡的玩法,但至于吹泡泡的原材料的制作方法并不了解)
師:看來大家都很喜歡玩吹泡泡游戲。我們現在玩吹泡泡游戲都是有現成的材料和玩具,但是,在以前,也就是冰心的童年,他們可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條件。她玩的吹泡泡游戲的所有材料都是用一些“土”方法制作出來的,你想了解是什么方法嗎?這節課就讓我們繼續學習《肥皂泡》。請大家先快速地瀏覽一遍課文,然后重點讀第3段。
【設計意圖】吹泡泡游戲是每個兒童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經歷。從談話中教師了解到班上所有學生都有吹泡泡的經驗,但對于制作玩肥皂泡的方法缺乏認識和了解。于是,教師從直觀的泡泡玩具入手,在喚醒學生吹泡泡的游戲經驗的同時,吸引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學生通過重點閱讀課文的第3段,詳細了解了制作吹泡泡玩具的方法,這就為接下來真切感受作者冰心是怎樣吹肥皂泡的,她的方法與自己有什么不同,以及感受作者吹肥皂泡的快樂體驗奠定了基礎。
二、品讀課文,感受作者細致準確的描寫
(一)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吹泡泡描寫的細致與有序
1.師:冰心奶奶和大家一樣喜歡吹肥皂泡,她做泡泡水可細心了,她是怎樣做的呢?文中已經告訴了我們,比一比誰最先找到,找到以后自己讀一讀這些句子。
2.師:泡泡水做好了,那么,冰心奶奶又是怎樣吹泡泡的呢?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并用“先……然后……再……”說一說冰心奶奶吹肥皂泡的過程。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注重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把握,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自讀“描寫作者制作泡泡水的過程”,可以使學生從“粘稠、和弄和弄、使它融化”等關鍵詞語的描寫中感受到了作者描寫的細致,并且也掌握了制作泡泡水的方法技巧。讓學生用“先……然后……再……”等表示連接的詞語說說作者吹泡泡的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對這段話有個整體把握,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描寫的有序性,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緊扣重點詞句品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讓學生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然后教師示范讀,讓學生從教師的示范讀中感受作者吹肥皂泡的動作是很慢很輕的,再讓學生說說從中總結出哪些吹肥皂泡的經驗,并能夠結合課文中的詞語談談吹肥皂泡的特點。(如動作輕:慢慢地吹起、輕輕地一提、輕輕地扇送;樣子輕:輕圓的、軟悠悠地飄游)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由動作的“輕”過渡到樣子“輕悠”)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明白正因為慢慢地吹,才有了這樣輕圓的網球大小的泡泡;只有輕輕地一提,肥皂泡才能輕悠悠地在空中飄游。
3.讓學生朗讀第4段,感受肥皂泡吹起來之后的美麗,指導重點是讓學生讀出吹泡泡的畫面感。
(1)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件出示:吹起來的肥皂泡很美麗、五色的浮光、在那輕清透明的球面上亂轉……這脆弱的球,會扯成長圓的形式,顫巍巍的光影凌亂)
(2)從形態多姿、顏色多樣、變化多樣等方面重點點撥,并讓學生結合自己吹泡泡時看到的情景來理解。
①讓學生品讀“五色的浮光”,認識到該詞靈動鮮活地體現了肥皂泡表面的光澤和顏色。在學生讀完以后可以讓學生簡要說說為什么五色的浮光會在氣泡球面上亂轉。
②讓學生品讀“清輕透明”一詞,感受該詞對于體現肥皂泡“輕”的特點的形象性,而且還把肥皂泡的純凈、清亮、透明的特點體現出來了。教師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詞語意思,再把肥皂泡清輕透明的畫面感美美地讀出來。
③讓學生品讀“玲瓏嬌軟”一詞,理解“玲瓏嬌軟”這個詞語形象地寫出了肥皂泡小巧精致而又柔軟的樣子。在這個詞語中,作者用“玲瓏嬌軟”而不是用“玲瓏柔軟”,它充分體現了作者對肥皂泡的喜愛、嬌愛之情。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比較閱讀的方法理解詞語,明白它們的區別,再有感情地朗讀整個句子。(著重提醒學生:這些泡泡多么可愛,多么活潑啊!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閱讀感受)
④讓學生品讀“有時候吹得……光影凌亂”一句,并邊讀邊想象肥皂泡顫巍巍在光影下的樣子。(教師點撥:你們瞧,這些色彩斑斕、千姿百態、四散紛飛的泡泡就像淘氣的孩子在捉迷藏,多開心、多快樂啊!請大家再讀一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難懂的詞句”,在這段話的描寫中,“五色的浮光”“清輕透明”“玲瓏柔軟”這些詞語對學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因此,需要教師抓住詞句,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讀出畫面感。這樣,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教學目標就落到了實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夢幻般的想象
1.品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品讀4個“那么”,讓學生說說從中體會到作者的什么情感。(特別喜歡玩吹肥皂泡的游戲)
師:作者真是太喜歡這些肥皂泡了,這些肥皂泡是作者小心翼翼、輕輕地吹起來的,它們那么圓滿、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麗,讀著這些句子,我們的心中仿佛充滿了快樂、驕傲、希望……
2.師:這些希望是什么呢?請同學們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出示課件:我想借著扇子的輕風……或者輕悠悠地飄過大海,飛越山巔……)
3.師:送上天去做什么呢?送過海呢?(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
生:作者是希望能使明月更皎潔、夕陽更燦爛、美人更美麗動人、睡嬰更恬靜幸福。
4.師:飛到明月、夕陽、美人、睡嬰身邊的僅僅是肥皂泡嗎?
生:不是。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帶著想象讀課文的相關內容,走進泡泡那夢幻般的世界)
5.師:說說讀著這些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情景。假如你就是這些泡泡,你會帶著夢想和希望飛到什么地方呢?請你把自己的美好想象與大家分享。
【設計意圖】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教師從讀句子想象畫面、假如自己就是泡泡想飛到哪里、分享想象三個環節讓學生走進文本,在想象說話訓練中感受夢幻般的泡泡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
三、課堂練筆,學習作者細致有序進行描寫的方法
師:同學們,肥皂泡的美麗雖然是瞬間的、短暫的,但是它帶給我們的快樂卻是無限的,在冰心奶奶的筆下,吹肥皂泡的過程是那么富有詩情畫意,是那么令人愛不釋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無憂無慮的兒童世界!請大家也拿起自己的筆,把自己是怎樣吹泡泡的,吹泡泡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快樂,以及看著那些泡泡你又產生了哪些神奇的想象都寫一寫吧!
【設計意圖】部編版語文教材特別重視讀寫結合,關注學生的讀寫能力,從三年級語文上冊開始,課后練習中都編排了不少小練筆訓練。要想提升學生的寫話能力,不能單靠教材中有限的小練筆,而要能夠充分揣摩編者意圖,挖掘教材中有價值的訓練點,及時引領學生進行課后小練筆。這樣教學,日積月累,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會逐步得到提升。
師:課后,請大家閱讀冰心的其他作品《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
母愛、童真、大自然是冰心作品的三大主題。在教學《肥皂泡》一課時,教師既要讓學生深入體會文中散發出來的童真的快樂,又要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其他兩個主題的作品,以從一個主題閱讀延伸到其他主題的閱讀,最終豐富閱讀量,提升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鄒惠芳(1974— ),女,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