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海
【摘要】社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語文教學也隨之有了新的變革。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就“互聯網+”與“悅讀”教學提出自己的見解:“互聯網+”背景下的自主預習,培養閱讀興趣;“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效課堂,提高閱讀品位;“互聯網+”背景下的拓展延伸,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關鍵詞】“互聯網+”;“悅讀”;閱讀興趣;閱讀品位;閱讀量
讀書是語文教育之根,是語文教育之源。讀書決定了語文教育的成敗,一旦丟失了讀書這個根,語文教育就百病叢生,久治不愈。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閱讀教學正處于變革時期,需要教師能夠審辯傳統閱讀教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開拓創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重視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一、學生閱讀現狀呼喚“悅讀”教學
“悅讀”是學生閱讀追求的一種境界,而“悅讀”教學則是引導學生達到“悅讀”的境界。在社會信息化的時代,可充分借助“互聯網+”,引導學生以愉悅的姿態主動閱讀,漸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享受閱讀過程,并在“悅讀”中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如今的大多數學生不愿讀書,也不會讀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受影視、電子產品、網絡等的影響,一些直顯的視覺語言代替了鮮活的文字;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不到讀書的樂趣,也沒有掌握自學的方法。目前的閱讀教學存在明顯的弊端,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截然分開,導致了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完全脫節,多數學生沒有讀書興趣,不能養成讀書習慣,即使少量學生有看書的習慣,也只是娛樂式地追求情節、笑點,毫無品味可言。我曾經對我校六年級7個班的學生做過調查統計:主動讀書的只占56%左右,在主動讀書的學生中,有85%的學生只讀一些低級趣味的漫畫或文字水平不高的書,讀書有選擇性、能主動獲取好書的學生屈指可數;有良好讀書習慣的僅占9%左右。大量事實證明,學生的閱讀興趣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閱讀內容需要教師幫助選擇;學生的閱讀習慣必須在課堂上養成;學生的讀書方法需要教師點撥。課內外整合閱讀才是引領學生閱讀的可行路徑,而“悅讀”教學則是通往此路的橋梁,是達到新課標閱讀要求的有效途徑。
二、“互聯網+”與“悅讀”教學
如今,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不局限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可以來源于網絡。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不但從互聯網上學到了更多的知識,而且更多的是獲得了學習語文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
1.“互聯網+”背景下的自主預習,培養閱讀興趣
第一,登錄“一起閱讀”平臺朗讀課文。學生通過“一起閱讀”平臺反復聽課文范讀,通過平臺中的“我要朗讀”“朗讀PK”等活動,上傳自己的朗讀,從而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還獲得了積分獎勵,大大提高了讀書的興趣。
第二,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了解課文作者、時代背景、寫作特色等,實現閱讀教學的開放性。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我在課前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查閱關于圓明園的文字介紹、圖片、視頻等資料,搜集清政府腐敗無能、八國聯軍的滔天罪行、火燒圓明園的視頻等資料。學生通過查閱、搜集相關資料,使課堂變成了分享資料的盛會,不但輕松愉快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還收獲了課外知識(歷史知識、旅游知識等),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廣泛的閱讀興趣。
2.“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效課堂,提高閱讀品位
“閱讀品位”主要指學生閱讀品位的高低。為了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性,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解文章,教師往往需要借助網絡媒體,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和作者優美的筆觸得到很好的碰撞,產生視聽和心靈上的共鳴。
以《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為例,我巧妙借助“互聯網+”,恰當利用網絡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1)激趣入境,引出課文。一開始我問學生是否喜歡旅游,讓我們跟著《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去作一次奇特的旅游。然后,因勢利導地道出“互聯網+”對學習的幫助,讓學生跟著網絡中的視頻去欣賞桂林的風光。我順勢創設情境:“這節課,我們就跟隨著作者蕩舟漓江,親自去看一看。”接著,出示漓江水的視頻,讓學生沉浸在漓江水的美景之中。這樣的導入別出心裁,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激發了學習熱情。(2)視聽享受,欣賞美文。一是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景物特點的句子,圖文結合體會景物特點,通過欣賞優美的意境,放飛想象,有感情的朗讀去感受山和水的美,突出了教學重點;二是借助圖片幫助學生體會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獨特之美,體會對比寫法的好處;三是通過圖片和音樂等感官素材整體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配樂朗誦,增加美的體驗,優化課堂效果,使語文課的知識含量更豐富。(3)學做小導游。結合課文內容及老師提供的網絡資料,具體介紹桂林的山水。這節課,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互聯網+”和語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使傳統的閱讀教學變為“悅讀盛宴”,實現高效教學。
3.“互聯網+”背景下的拓展延伸,擴大閱讀面
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的閱讀只拘泥于課內,并沒有真正到課外去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互聯網就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從課內教學走進課外書目。
我向學生推薦了“一起閱讀”平臺,引領學生在平臺上自建“閱讀計劃”,參與平臺活動,進行“閱讀打卡”“閱讀闖關”“我要分享”等線上活動,在閱讀平臺記錄閱讀內容和時間,隨時記錄、分享和交流閱讀感受,并通過平臺上的“溫故而知新”及時了解自己的閱讀情況。教師合理發布閱讀計劃,適時發布測評或話題討論,根據平臺上的“學情跟蹤”及時了解學生的交流情況和主要問題,在線下課程中進一步突破重難點,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教學人教版十二冊的“外國名篇名著”這一單元里,我在平臺上發布了“外國名篇名著”的閱讀計劃,向學生推薦了《湯姆索亞歷險記》《王子與貧兒》這兩本閱讀內容高品位的課外書,讓學生從課本中的“梗概”和“精彩片段”中走到課外的名篇名著中去。學生通過線上闖關、交流,線下課程《回顧·拓展四》的交流平臺,掌握了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方法、提高閱讀速度的技巧,養成了做閱讀卡片或讀書筆記的習慣,充分感受到外國文學的獨特魅力,擴大了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
總之,“互聯網+”與“悅讀”教學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創設情境,使閱讀更具開放性,趣味性、拓展性。通過“悅讀”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春風化雨般的“悅讀”中形成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給我們的學生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薛發武.小學語文“三環節”閱讀教學法——自學、讀講、實踐[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程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