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高校基層黨建要和信息技術進行融合,打造互聯網+黨建的“智慧模式”是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的必經之路,符合高校黨建的客觀需求,也有助于提高黨建工作效能,更好提升服務水平、育人實效,開啟智慧黨建新時代。
[關鍵詞]高校;基層黨建;互聯網+;“智慧模式”
[作者簡介]胡廣軍(1977-),男,漢族,遼寧丹東人,遼東學院,講師,工商管理碩士,主要從事基層黨建研究。
[中圖分類號] D267.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11-0033-02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融合實現了跨界合作的新階段。高校“互聯網+黨建”使黨建工作借助互聯網優勢,激發黨員參與支部活動積極性,實現黨建工作全覆蓋,提升黨建工作效能,更好服務于黨員群眾,開創高校黨建工作新時代。
一、建設黨建網絡平臺,實現黨建工作“更新升級”
建設黨建網絡平臺,全面利用黨建網絡資源,實現黨建工作提質增效。首先,拓寬學習渠道,強化內部聯系。傳統黨建采用召開會議、下發學習材料等形式開展黨員教育工作,形式單一,不能適應新時期黨建工作的需要。而依靠黨建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能實時更新學習資料,拓寬學習渠道,大大提升黨員學習效能,提高學習效益。能使黨員之間、黨組織之間以及黨員和黨組織之間實現廣泛交流,增進黨組織內部聯絡與溝通,實現互聯互通。網絡黨建的優勢是將線下舉行的活動在線上開展,這樣方便黨員隨時了解支部黨建動態,也能增強黨員的創造力、戰斗力與凝聚力。考慮到大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感,高校黨建工作也要做到內容創新,黨建要采取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模式,豐富黨員活動內容。網站運作實施雙向互動拓展,提高黨建網絡平臺互動性,調動黨員參與效能,結合黨員學習活動要求,舉行黨建網絡知識競賽,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學習十九大主題征文、植樹造林等活動,結合學生黨員實際,開設就業、學習與生活等大學生關注的模塊,給予大學生全面的輔導教育,踐行黨建工作職責,體現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
二、創新網絡黨建模式,做到線上線下“雙向互動”
互聯網+時代,高校要做好黨建工作,必須創新網絡黨建模式,伴隨網絡技術的發展不斷實現創新發展。要利用好黨建平臺全面做好黨員教育工作,組織黨員開展線上黨員教育活動。高校及各二級學院黨支部要結合網絡環境特點,在創建的網絡黨建平臺上開設“黨建論壇”等專欄,將黨建理論演變成師生黨員喜聞樂見的信息,不斷強化對高校黨員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展示黨內民主的同時,做好輿論監督工作。要充分利用好黨建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的互動性優勢,將黨建同其他新媒體實現有機結合,創建微黨建工作模式,提高黨建工作的實效性,進一步加大黨建工作力度。大力創新黨課講授方式,在講好傳統黨課的同時,組建網絡授課團隊,借助手機直播平臺,為入黨積極分子及黨員開設網絡黨課,制作與大學生特點相契合的黨建新媒體產品,推出微黨課直播活動,實現黨員宣傳從線下發展到線上。也可以開展網絡競賽答題活動,參賽選手登錄網站就能實現答題,采取這一做法打破了地域、時間限制,節約了大量的人、財、物。考慮到高校畢業班實習黨員不方便參加黨支部活動的難題,借助網絡視頻就能實現,不僅方便快捷,也能讓在實習單位的學生知曉黨支部活動,做到與支部活動同步。
實現線下線上“雙向互動”。要善于培養高素質的學生黨員骨干,讓其負責網站的日常運營工作,及時發布學習資料,發布會議、講座通知等,比如開展紀念抗戰勝利活動,網站關注抗戰的歷史、內容,讓學生黨員在獲得史實的同時,預設相關話題組織學生黨員展開討論,提高認知水平。網絡自身的隱蔽性有效保護了學生隱私,通過話題讓學生很好地表達其想法,這樣從側面反映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學生黨務工作者組織學生黨員工作骨干展開討論,并進行科學引導,這能獲得良好的實效性。通過組織線下活動,讓黨員獲得更多交流、思考,反饋線上的內容,通過反思更好優化黨建工作,鞏固黨建工作實效。在線下開展的各類活動中,積極宣傳網絡黨建平臺,引導黨員參與其中,及時更新網站內容,方便黨員隨時隨地展開學習。
三、打造網絡黨建隊伍,實現黨建溝通“即時性”
高校負責黨建工作的責任人,確立網絡黨建觀,學習并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掌握網絡技術及網絡文化發展的基本情況,全面推動黨建工作。高校還需要配備黨建工作室,購置開展網絡黨建的設備,建設良好的網絡環境,便于黨務工作人員結合黨建工作現實需要,開發多元的黨建工作內容。利用互聯網開展黨建工作,需要建立高素質的黨建平臺管理隊伍。依托網絡黨建工作平臺專業化隊伍,發揮專業人才的智力優勢,實現傳統黨建與網絡黨建緊密結合。高校借助專業化管理隊伍,提高黨建的網絡體驗感,讓學生通過參加黨建活動,獲得好的體驗。這能讓學生黨員更自覺參與到黨務工作中,發揮學生黨員的責任感,激發黨建工作活力。學生黨員參與黨建工作,能進一步深化對黨建工作理解深度,提高組織紀律觀念,為今后黨建工作輸送大量人才。
實現黨建溝通“即時性”。高校黨支部創建網絡黨建溝通群,全面利用互聯網即時性優勢,破解黨員之間聯系不順暢的問題,黨支部充分利用QQ、微信等覆蓋范圍廣、普及度高的優勢,創建微信黨支部群,這樣在通知發布、成員溝通及反饋的過程中,都能更好地互動反饋。與此同時,采用視頻、音頻等多元傳播形式,更便于黨員接受。黨支部專門負責溝通工作的負責人,要密切關注黨員朋友圈的內容,密切關注黨員思想動向,這樣能及時對黨員出現思想問題進行預警,避免問題蔓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問題。黨支部書記要通過問詢相關責任人的情況,對問題黨員進行及時溝通,通過面對面交流等方式,掌握黨員的思想動態,通過耐心疏導,讓黨員思想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來。高校黨支部溝通群能推動高校黨建民主化進程,及時征集黨員對某一工作的意見建議,達到集思廣益,發揮民主集中制的效能,提高高校黨建整體水平。
四、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建設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在開展黨建工作過程中,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監管,就會給黨建工作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所以,高校黨建要加大對網絡的監管。一是針對不良信息,及時處置。尤其是對社會熱點問題及突發性事件,要在第一時間內進行處理,將權威信息發布給學生黨員,這便于對學生展開科學引導。而針對出現的群體性問題,發現苗頭要通過網絡監管渠道對其進行管控,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這需要創建服務型網絡黨建工作隊伍,圍繞網絡,發揮輔導員、學生黨員干部等的效能,讓學生黨員能參與到網絡黨建工作中,將網絡黨建覆蓋到基層,提高高校黨建危機管控能力。作為黨建工作者要充分掌握互聯網傳播技巧,提高在網絡環境下對負面信息的篩選、處置能力,確保網絡黨建平臺良性運轉。
高校教師黨性教育中融入紅色基因。新時代基層黨性教育中融入紅色基因,提高高校教師黨員黨性修養,錘煉新時代基層黨員隊伍。基層黨組織將紅色基因融入黨性教育過程中,要在傳統理論講解基礎上,研究紅色基因融入黨性教育的新形式,創新方式方法,全面展示黨性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提高黨建工作實效。首先,教育培訓方式的多元化。在實施基層黨員教育培訓中,善用紅色基因,凸顯黨性教育的感染力。一是將紅色基因納入黨性教育理論課,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擬等形式,開設紅色課堂,舉辦紅色教育方面的專題講座,讓教學內容、教學課堂變得感觀,提高黨性教育的感染力。與此同時,也要充分考慮黨員的實際需求,采取靈活科學的培訓,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尤其是要發揮教師黨員的率先垂范作用,針對年輕黨員干部,組織開展好紅色體驗,落實黨性鍛煉。其次,豐富黨性教育載體,提高教育實效性。一是充分發揮紅歌、紅色影視劇等載體的作用,提高教育感染力,教育培訓中通過講述紅色故事,提高培訓的感染力與直觀性,堅持紅色基因為主題,開展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提高黨性教育實效性,借助紅色網站,充分利用其紅色資源,占領新陣地,組織基層廣大黨員干部充分利用微信等開展紅色故事傳播、交流學習心得等,彰顯紅色基因在黨性修養中的價值。二是內容和儀式感并重,比如烈士紀念日等,組織憲法宣誓,開展無產階級革命家誕辰紀念活動等,豐富黨性教育內容,為黨性教育提供好的范式。因此,豐富黨性教育載體,更能全面展示紅色基因的表達范式,并通過內容與儀式的展示,全面提高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楊娜.高校黨組織整體功能生成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29-31.
[2]朱杰.事業單位黨建目標管理體系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21(05):89-93.
[3]周海燕.以標尺推進法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7):58-60.
[4]程威,馮立,張金良.學校黨建工作有效路徑探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4):98.
[5]王傳利.構建思政工作大聯盟激活黨建正能量[J].人民論壇,2019(S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