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民辦高校構建“三全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針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認識有偏差、思政工作隊伍穩定性和專業性有待提高、學校德育制度不完善等問題,提出民辦高校構建“三全育人”模式的路徑:增強“大德育”意識,樹立“三全育人”新理念;遵循教育規律,構建“三全育人”新機制;挖掘思政教育的新元素,攻克“課程思政”大難題;拓展協調育人的渠道,構建思政教育“新場域”。
【關鍵詞】立德樹人 民辦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1-0044-02
“三全育人”是一種全面系統的育人理念,主要指的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和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實施綱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等,均詳細而全面地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全育人”做出了新的部署。本文分析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探索適合民辦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構建的新路徑。
一、民辦高校構建“三全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的新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各項工作都在不斷改革、創新與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學校工作要“堅持德育為先”,《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指出“堅持立德樹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學校教育全過程”。這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教育部于2018年5月下發《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在實踐中積極構建“三全育人”機制,探索育人途徑。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此為契機,積極探索德育工作的改革重點,構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把立德樹人放在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做到與時俱進。
(二)新時代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而貫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高校教育實現培養人的目標,就要回歸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大部分民辦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突出改革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按照“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專業技能與思想文化素質協同發展,構建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的“三全育人”模式,將“德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以立德的優先性確保樹人的正當性,突出立德對樹人的價值限定、過程管理與方向引領作用,有效契合時代發展對健全人格和全面素養的要求。”
(三)新時代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民辦高校必須從當代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思想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出發,突破以往專注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理念,加強學生思想文化素質的培養,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新時代國家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
二、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有偏差。全國教育大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乎辦學方向、關乎育人根本,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但是,大部分民辦高校側重于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部分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認識有偏差,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目標定位不正確,對德育的規律和基本特征、民辦高校自身的特點、學生的特殊性等沒有足夠的認識。并且教學內容單一,重視理論的傳播,方式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忽視學生的內化吸收過程,導致教學實效性不高。
(二)思政工作隊伍穩定性和專業性有待提高。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缺乏穩定性,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配備不足,沒有達到教育部“按師生比1∶200的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崗位”,“專職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和黨務工作人員不低于全校師生人數的1%”,“每個院(系)至少配備1~2名專職組織員”等相關要求。人員不足的現狀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專業性,不屬于思政專業的人員需要從事思政工作,沒有學科背景的人員需要給學生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且他們的理論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民辦高校思政治工作隊伍的穩定性和專業性都有待提高。
(三)學校德育制度不完善。民辦高校建校歷史時期比較短,學校各項機制都在不斷完善當中,教學、科研、學工、管理、后勤等各職能部門之間缺乏密切的溝通與合作,考核機制存在“一刀切”的現象。同時,學校對思政課專任教師課后的付出沒有制度上的利益保障,導致思政工作包括校園文化、網絡、宿舍等公共場所的育人要素得不到充分的建設和發揮,實踐教學環節往往被忽視,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過程缺乏制度的保障。
三、民辦高校構建“三全育人”模式的路徑
(一)增強“大德育”意識,樹立“三全育人”新理念。“三全育人”模式的構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全新方向,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全新教育思路,需要自上而下地改變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看法,糾正對德育工作者的認識。德育工作不僅僅是思政課和思政教師的事情,而是在黨委領導下,全校各部門全體成員、全程參與的工作。因此,全校師生都應該增強“大德育”的理念,樹立“三全育人”新理念。這個新理念要求重新整合傳統的“教”和“管”,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協調發展。
民辦高校要更關注以下問題,即“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國家想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學校怎么培養人才?”“學生關心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學校怎樣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怎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滿足學生的需要?”在這些問題導向之下,樹立“三全育人”的理念,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人人有責、互相聯動、相互促進、合力而為的育人局面,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學生也應該樹立“三全育人”全員參與的理念,優秀學生的榜樣力量也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重要動力。
(二)遵循教育規律,構建“三全育人”新機制。學生的成長成才有其發展的自然規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三全育人”工作模式要求遵循教育規律和認識規律,把握學生階段性的特征,因材施教,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啟迪學生自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以積極的心態進行學習,使理論知識“入耳、入腦、入心”,“真懂、真信、真行”,從而獲得適合自己需要的發展,使其情感升華成“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民辦高校構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在遵循這些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還應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學科建設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特殊教育教學規律、學生管理工作規律,“共性”與“個性”相結合,時代性與規律相統一,掌握“知、情、意、行”有機統一的邏輯規律,凝練出校本特色并貫穿于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
(三)挖掘思政教育的新元素,攻克“課程思政”大難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應不斷拓展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元素,合力發揮育人作用,不僅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教育作用,還要充分利用網絡教育平臺開發網上課程資源,建立健全學校學習、管理、考核、評價等機制。同時,要促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發展,發揮二者的合力育人作用。
民辦高校要構建“三全育人”模式,應該在傳統校園文化的基礎上,深化其內涵,拓展外延,科學規劃,精心布局,彰顯民辦高校的特色和校風校訓等人文精神;開展各類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民辦高校專業課教師要樹立“課程思政”的意識,在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融入思政教育,構成“大思政”格局。每一位老師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產生協同效應。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三全育人”,達到教書與育人的高度統一。
(四)拓展協調育人的渠道,構建思政教育“新場域”。民辦高校應該開發創新育人新渠道,實現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微課、微壇、微信、微言、微行”等“五微一體”相結合;讓學校的任何場所都成為思政教育的“新場域”;讓思政教育走出學校,延伸至社會和家庭中,在各種位置之間建立一個存在著教育關系的網絡,構成互動性融通平臺,并相輔相成;要求思政教育隨時隨地都可以激發學生的理論認知和情感認同,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情懷,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實現多時段、多場所、多“教師”、多次數的全方位、全覆蓋的思政教育。
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民辦高校應該根據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現狀,分析原因,對癥下藥,培養高素質的工作隊伍,挖掘豐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元素,拓展多樣化的教育渠道,構建行之有效的“三全育人”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劉瑞,周海亮.以立德樹人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機制建構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
[2]楊曉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9).
[3]郝平.遵循教育規律全面提升思政課質量[N].中國教育報,2019-06-24.
【作者簡介】張萬秋(1981— ),女,廣西羅城人,碩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