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龍
不管學生的學習成績優與差,都需要生活。如果說只看重學生的學習好與壞,很容易形成成績優秀,但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不能自理的人,任何事情都需要被照顧。而且道德與法治本身就是生活中瑣碎小事組成,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不會為人處世,學習起來也會更加困難。所以將這一門學科生活化使教學在課堂中生動有趣,才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際上教育與學習是道德與法治的主要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刺激學生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因為這門學科不是主要學習課程,所以學生對平時的學習并沒有太多的關注,因此教師需要把課堂知識和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入生活常識,讓課堂生活化,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理解學習知識的真正含義,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思想觀念,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可以運用到課堂知識。
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回歸生活是一個比較好的主意。教師要通過導入生活化場景或生活化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與班級共成長”第1課《我們班四歲了》第一課時中,教師用游戲導入,“同學們,大家對我們班的了解有多少?讓我們玩個游戲試試吧,名字叫《默契度大考驗》。”然后提供搶答題。搶答題的內容也是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人和事。教師接著說“看來大家對我們班很是了解呢,每個人都是班級的一份子,都能當班級的小主人。”教師通過導入游戲激發學生對班級的熱愛,感受到自己在班集體中的成長與快樂,從而進行新課的時候也會順理成章。
關于教師角色的轉變,不能以“導演”的身份來控制教學,而是要在教學生過程中進行參與并引導對話,不可以再置身事外,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會教材設計還要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作為引導者參與其中時,可以借助“主持人語”、活動圖標和留白的提示,有助于學生活動的開展。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第4課《少讓父母為我操心》第一課時的教材內容“活動與探究”中,教師作為被采訪者與學生對話,參與小記者采訪活動的演示,讓學生了解父母的工作情況。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研究問題:“通過以上對話,你能從中明白什么?如果采訪的是你,你想說什么呢?你覺得父母工作辛苦嗎?你有什么話想對父母說?”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感恩和對長輩的尊敬。
學生不理解知識就無法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在道德與法治這個學科中對學習的成績的要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知識點在記憶的過程中只能死記硬背,時間一長就會忘得一干二凈。但要是把堂課和生活結合起來,將其中的理論知識結合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情,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也能從潛意識里明白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
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信息萬花筒”第8課《網絡新世界》,因為多媒體計算機早已走進課堂,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最開始講解的時候,將多媒體打開,對學生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個東西是什么嗎?”計算機早已普及,學生肯定不陌生,而當學生成功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師可再向學生提問,“那同學們知道怎么用嗎?”,當學生回答“知道”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開始講解這節課內容。在講解結束之后,并再次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那同學們知道計算機還有什么別的用途嗎?”學生了解過也接觸過計算機,但卻只是了解得比較片面,當學生感到好奇的時候,就可以給學生進行演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以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有限建構,探究了生活化教學導入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的目的與應用,教師要根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確立可實現的教學目標,并將生活化導入教學方式中,從而進一步地提升學生的道德品格與思想觀念。